北京雜交小麥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成高技術育種領域「三好生」

2020-11-24 糖酒產業網

北京雜交小麥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成高技術育種領域「三好生」

2020-08-31 13:37:35 來源:科技日報

在離北京100公裡外的河北省廊坊市的雜交小麥種植田,北京雜交小麥品種京麥9號平均畝產達到600千克以上,創下了規模化連片小麥的高產佳績。

在離北京300公裡外的山東省濱州市鹽鹼示範田,京麥9號畝產達到490千克,北京雜交小麥讓中低產田增產30%-50%。

在離北京1000公裡外的河南省,國家雜交小麥項目(鄧州)產業化基地,北京雜交小麥制種產量再創新高,單產突破每畝350千克。

在離北京5000公裡外的巴基斯坦拉合爾市郊的雜交小麥示範田,在超低播種量情況下,北京雜交小麥依然比正常播種量的當地主導品種增產20%以上。

以北京為圓心,今年,北京雜交小麥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

中國團隊攻克小麥「科學堡壘」

小麥是嚴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異交率不足1%,小麥特殊的花器結構決定了其雜種優勢利用十分艱難,而利用其雄性不育性是實現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的最優途徑。2016年,世界作物科學大會上,雜交小麥被描述為小麥科學中的最後堡壘。

「與常規育種等方法相比,雜種優勢利用具有增產潛力大、穩產性好、適應性廣等顯著特點。雜交小麥的大面積應用將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昌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1992年以來,趙昌平等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現象並找到相關材料,利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歷時二十餘年探索,實現了從材料發現、機制揭示、理論創立、技術突破到生產應用,在國際上首創了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攻克了雜交小麥的世界科學難題。專家鑑定認為:中國二系雜交小麥體系的創立,是我國農業科技中繼雜交水稻之後又一重大原創性成果,居國際領先地位。

在北方麥區邁出產業化第一步

自「十五」以來,在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政府的持續支持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陸續審定了京麥9號、京麥179、京麥21等一批豐產穩產性好、耐瘠薄土地、抗旱節水能力突出的北京雜交小麥品種。

「實踐表明,北京雜交小麥綜合優勢明顯,與常規小麥相比,可增產20%以上,節水50%以上。」趙昌平介紹。

北京雜交小麥正在成為我國北方麥區中低產田穩產增產的助推器。據初步統計,「十三五」以來,北京雜交小麥在北方麥區應用面積達到30萬畝/年以上,成功邁出了產業化第一步。

優勢互補,協同推廣是北京雜交小麥成果轉化的特色。2016年以來,京津冀農業企業、科研院所和農技部門協同創新,組建了京津冀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網絡,依託測試網絡篩選的雜交小麥新品種,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地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種植。

此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20餘家上述五地的種業企業,在北方冬麥區布置雜交小麥聯合示範區超過200個,年推廣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實現了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的協同加速效應。

成為高技術育種領域「三好生」

在培育雜交小麥優良新品種的同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將雜交小麥的成果轉化延伸到了產業鏈中下遊。

「我們先後開發了雜交小麥混播制種、全程機械化制種、化控輔助種子收穫、節水抗旱配套栽培、種子活力提升、高質量糧食收儲等產業化關鍵技術,在雜交小麥制種節本增效、中低產田良種良法配套等方面,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產業鏈的初步貫通。」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雜交小麥中心博士張勝全說。

好種子不僅要有好收成,對產業鏈下遊的收儲、加工企業而言,還要有好的商品性。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發了雜交小麥優質優價收儲方案,帶動了雜交小麥推廣。

產業鏈上遊培育好種子、產業鏈中遊開發好技術,產業鏈下遊產出好商品,北京雜交小麥成為了現代高技術種業領域的「三好生」。張勝全介紹,「十三五」以來,北京雜交小麥商業化育種及測試規模擴大2倍,育種速度及效率提高3倍,雜交小麥研發推廣團隊人員及規模擴大3倍,雜交小麥種業實現了科技研發向商業化育種的轉型。

「走出去」的一張靚麗名片

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全球小麥產量大幅提升的首選途徑。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約200億斤,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小麥科學與技術的整體水平居世界前列,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的創建,也使我國具備了將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快速應用於大面積生產的基礎與條件。」趙昌平說。

2009年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開展了二系雜交小麥測試與示範,初步建立了覆蓋西亞和中亞區域的二系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示範網絡,累計測試示範網點超過30個,累計測試組合超過500個。

趙昌平表示,「源頭創新在北京、組裝生產在全國、推廣輻射在全球」的雜交小麥商業化育種體系已初步構建,北京雜交小麥將開創中國雜交小麥產業化的新時代。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相關焦點

  • 特色、優質小麥迎來豐收季
    河南各地大力推廣的特色、優質小麥又迎來了豐收季。 同樣是種植弱筋小麥,息縣通過縣院合作,與省農科院攜手建立了小麥新品種試驗基地、優質弱筋小麥示範基地和有機小麥生產基地。目前信陽市弱筋小麥麵積已達到209萬畝,由於品質優產量高,受到了許多釀酒企業的青睞,並在淮濱建成了五糧液生產基地、在息縣固始建成了茅臺生產基地,通過產銷對接,帶動了農民增產增收。
  • 河南特色、優質小麥迎來豐收季
    河南各地大力推廣的特色、優質小麥又迎來了豐收季。信陽優質弱筋小麥助農增收,這兩天,淮濱縣種糧大戶謝實營種植的1800多畝優質弱筋小麥正在搶收。弱筋小麥是淮濱縣產業扶貧重點項目之一。通過「統一低價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種植保險和統一加價收購」的「五統一」模式,全縣種植面積達75萬畝。
  • 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
    新華社西安9月6日電題:奮鬥者永遠年輕——記紮根黃土地58年的陝西省長武縣小麥育種專家梁增基新華社記者陳晨梁增基,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地處渭北旱塬的小城,一紮根就是58年。半個世紀來,他培育的小麥良種累計推廣超過億畝。
  • 王成在運城市調研雜交小麥研究工作
    本報訊(記者王秀娟)12月13日,副省長王成深入運城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詳細了解種質資源樣本和研究進展情況,實地查看F型雜交小麥長勢,推進雜交小麥新品種研發工作。王成指出,開展小麥雜交育種研究,對於提高糧食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咬定目標、持續攻關,科研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王成強調,要強化要素支撐,各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設備投入,在實驗室和高標準試驗田建設上提供有力支持。要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科研院所要加強合作,整合資源,形成科研人才、設備優勢。
  • 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製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並發表於《自然》之後,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凌宏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
  • 夢寄揚花時——走進小麥育種家王輝教授試驗田之一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一大片小麥試驗田裡,麥苗如海,綠旺旺的與藍天白雲相映襯。走近細看,一個個麥穗上掛滿了乳白的小花,在陽光下挺立著像披著綬帶接受檢閱的儀仗隊員。試驗田裡,小麥遺傳育種家王輝教授和他的助手馮毅正在壟行間巡視著、指點著,時而躬身撫摸麥株,時而蹲下來仔細查看麥穗。
  • 育種專家的豐收故事谷 滿倉的背後,萌生著新品種的「密碼」
    在現代育種科技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優質種子被培育出來。圖為山東省農科院智能化溫室。秋分正值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時節。在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到山東省農科院採訪,育種專家們分享了他們的豐收故事。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浩她培育的甘薯被農戶譽為「金蛋蛋」9月19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見到了「甘薯皇后」王慶美以及她的同事。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湖北襄陽:有機小麥迎來豐收季,村民田間搶收忙!
    2020年5月21日,湖北襄陽,初夏時節,襄陽市南漳縣武安鎮界碑頭村的有機小麥迎來豐收季,村民田間搶收忙!湖北襄陽,初夏時節,襄陽市南漳縣武安鎮界碑頭村的有機小麥迎來豐收季,村民田間搶收忙!有機小麥的種子稱為穎果,稃殼在脫粒時分離脫落,果實外部沒有保護物。
  • 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項目穩步前行
    (生物谷配圖)(圖片來源:中國生命科學論壇 yudaojin)9項轉基因植物進入中間試驗1997改良麵包烘烤品質轉基因小麥1998抗病毒轉基因白菜2003環保型造紙用轉基因毛白楊2004抗根癌轉基因櫻桃砧木2004殺蟲轉基因玉米2005抗乾旱轉基因高羊茅2006抗乾旱轉基因小麥2006抗蚜蟲轉基因小麥2006抗蟲轉基因白菜2項轉基因植物進入環境釋放試驗2005改良麵包烘烤品質轉基因小麥
  • 連續五年迎來豐收,少林寺的小麥為啥這麼好?
    6月14日上午9時,百餘名僧眾在少林寺內集合,他們頭戴草帽,手持鐮刀,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山門,走向原野山坡間的麥田,在陣陣麥浪中迎來一場特殊的禪修。少林禪耕農場內,麥浪翻滾,麥香陣陣。日常練武、打坐、修禪的僧人們,手持鐮刀在麥田中穿梭,將豐收的喜悅「收割」進興奮的眼神裡。
  • 王成在我市調研F型雜交小麥研究工作 丁小強儲祥好一同調研
    王成在我市調研F型雜交小麥研究工作 丁小強儲祥好一同調研 2020-12-14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國情·奮鬥者 | 小麥種子「誕生記」
    需要不同品種的小麥你知道培育一個小麥新品種需要付出多少精力、汗水和時間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吉萬全和科學家聊一聊小麥品種的「誕生記」。最近,正是關中小麥的抽穗揚花期,剛從重慶回來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吉萬全教授顧不上休息,徑直來到自己的小麥試驗基地,他要趕在小麥揚花期完成試驗品種親本的雜交授粉。在小麥試驗基地,吉萬全告訴記者,育種工作中最枯燥、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對小麥親本組合雜交。「一年要做上千個組合,上千個雜交,但是能出品種也許就一個或者兩個,也許就沒有。」
  • 重新認識糧食:小麥如何變饅頭?現代中國稻作起源何處?
    關於小麥的起源,學術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中國是小麥的起源地之一,這些小麥都起源於中國本土;另一種意見認為,這些小麥同歐洲小麥一樣,都是西亞、中東小麥的後代。當然還有第三種觀點,中國的小麥,是本土小麥和外來小麥長期雜交選育而成的。關於中國小麥的起源說法不一,中國人食用小麥的歷史,也比西方人要複雜。
  • 楊天章:弘揚趙洪璋院士遺傳育種教學科研集體的團隊精神
    編者按:2018年6月1日是趙洪璋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趙洪璋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先後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以「碧螞1號」 「豐產3號」「矮豐3號」和「西農881」等為代表的四批優良品種,被譽為小麥育種學界的科學巨匠、農業科教戰線的一代宗師,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趙勞模」。
  • 記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上)(2)
    短評人生的豐收各有不同鍾欣有一種信念,持久不變。有一種堅守,歷久彌新。正是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奮鬥不止的堅守,使其成功育出了一個又一個小麥良種,給大地帶來了豐收,給農民帶來歡笑。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伴隨著秋播夏收的歲月輪迴,王輝的努力看似默默無聞,卻與民生息息相關。風雨滄桑,歲月如梭。在攀登農業科學高峰的徵程上,他把自己的青春與年華獻給了育種事業,為守護糧食安全貢獻了全部心力。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深情。
  • 第一代雜交水稻曾大面積發生稻瘟病,是他拯救了雜交水稻的命運
    福建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供圖78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謝華安研究員是在水稻領域深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正因為如此,謝華安坦言科研之路沒有終點,水稻育種是他一輩子熱愛的事業。故事汕優63「挽救」了雜交水稻1941年,謝華安出生於福建閩西龍巖市新羅區的一個貧困家庭。至今他都不能忘記,幾十年前,外婆離世前最後的願望——吃一口稀飯,都沒條件滿足。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將為育種開闢新途徑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 分子育種技術讓育種周期縮短一半
    「在2019年全國雜交稻主要品種推廣面積排名前十的品種中,隆平高科培育的晶兩優534、晶兩優華佔、隆兩優華佔、泰優390和隆兩優534包攬了前五名。」隆平高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商業化育種主要以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產、高抗和優質為育種方向,同時適應輕簡化栽培的趨勢。」
  • 零下20℃照樣能正常生長,揭曉北京這些月季的育種奧秘
    它們扮靚北京,有的作為北京市花的傑出代表,還「出訪」到鄂爾多斯、瀋陽、太原等地。北京範兒月季到底是怎麼「煉」成的?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走進北京月季研發大本營——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月季研究所,一窺月季育種背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