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喜歡聽粵語歌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對香港更是嚮往不已,今時今日,如果你要問最能代表香港的是什麼?肯定很多人都會說:粵語流行金曲,不過繼四大天王的鼎盛時期過了之後,香港樂壇就不再像之前那麼生氣勃勃了,傑出的歌手和經典的作品也越來越來少。
粵語歌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盛行,在上世紀50年代,粵語歌在人們心裡是很低俗的,根本上不了臺面,怎麼排名輪位都排不上粵語歌。那時的香港官方語言說英語,中文是第二語言,當時的警察如果會說英語都會很威風,每個月除了薪水外還有額外的津貼。一流的夜總會只會演奏歐美流行音樂,只有二流三流的歌廳,才有國語金曲可以聽,而粵語歌,根本聽不到,因為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現在可能很少有人認識和知道「粵語流行歌之父」播音人、商臺大哥周聰先生了,畢竟許冠傑對於粵語歌的傳承和推行起到的作用太大了。但是據周聰先生曾說,雖然那時粵語歌上不了臺面,但是他那時還是和呂紅合作過很多天上廣東次的通俗唱片,但是這類唱片受眾範圍很少,主要買家都是東南亞的人,且文化水平不高,那些文縐縐的有典故的歌詞他們也聽不懂,也不喜歡聽,所以對於周聰的通俗粵語歌就更令他們容易接受,但是因為這樣的人並不在多少數,且經濟能力有限,導致市場很小,所以唱片的之作只能將就,甚至唱片裡面有些唱錯,如果不是錯的太離譜,也會推到市場上。
品質差就更容易受到歧視,有等級之分的更加摒棄,不喜歡的更加不喜歡,而填詞的為了討好這些所剩無幾的買家的口味,在寫的時候更會把詞偏向於平庸,比如「哥仔吖靚就靚得妙」或者「飛奇跌落坑渠」這種如今流行的廣場舞曲的一樣歌,惡性循環,粵語歌的檔次和品質一直提不起來。甚至那個專門和周聰先生和唱大老闆呂紅都不願出粵語專輯,可想而知,粵語歌當時的地位有多低。
直到上世紀70年代,身為非廣東人的監製天王林振臂一呼,力排眾議,電視臺才有廣東話主題曲,這首就是仙杜拉演唱,葉紹德填詞,顧嘉輝作曲的《啼笑姻緣》了。他們後來還回憶道,為什麼給仙杜拉唱,因為仙杜拉一直都唱英語和國語,讓她來唱不至於太多低俗和老套,但是心裡還是沒有底,一直在打鼓。幸好,這首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粵語流行歌,雖然還保留了粵語的蛛絲馬跡,但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配合,《啼笑姻緣》一出,那種歧視馬上消失無蹤,什麼「難登大雅之堂」、「老土」,沒有人再提起,從此粵語歌開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