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金垌鎮幹部吳生,其父母都是農民,生有三子一女。過去,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父母雙手在田間勞作維持。含辛茹苦半輩子,父母用微薄的收入培養了吳生兄妹四個,讓他們走出大山,走向社會。現在老大吳生在鎮政府工作,老二經商做生意,老三在中學教書,小妹是小學教師。
悉心照料 病重父親走得安詳
2013年春節前後,吳生四兄妹帶著父親去醫院體檢,結果顯示父親得了胃癌晚期。醫生給了他們一個殘酷的選擇:回去吧,只有三個月了,治療意義不大。兄妹四人聚在醫院的花壇邊上痛哭,父親一生勤儉持家,連老花鏡壞了自己修都捨不得花錢購一副,而對子女的學習費用卻毫不吝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怎樣的一種悲苦啊。當日兄妹四人就決定讓父親轉院繼續醫治。錢可以再賺,但父親只有一個,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給父親治病,不治只有三個月,治了就可能延長壽命。
父親得的是絕症,按醫院專家會診的結果來說,是屬於「無可救藥」等日子了。為了能讓父親多活些時日,四兄妹從各個方面著手,提高父親的各個生理機能。為了提高父親的活動能力,吳生對著網上學習了按摩手藝,抽空就給父親做按摩,提高父親的肌肉活力,避免萎縮。吳生還買來了電動按摩器,每天早午晚都讓父親進行一次肌肉按摩,緩解身體酸痛,促進血液循環能力。為了讓父親的病症有所好轉,吳生和家人們一起通過請教名老中醫,上網查詢閱讀大量資料等方式求醫治良方,為父親制訂科學、合理的藥膳飲食。父親長期臥床,脾氣慢慢變差,經常通過叫喊、拒絕飲食等方式進行發洩。為了改變父親的精神狀態,三兄弟輪流回家陪父親,讓他感受家人的溫暖。
吳生兄妹說,我們小時候依賴父親,可以哭鬧和撒嬌,可等父親到了需要依靠我們的時間,卻往往選擇隱忍,選擇給孩子更多自由。就像魯迅所言,「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是的,父愛如海,習慣深藏在心底;父愛如山,沉穩踏實到他在就好。
父親用雙肩背起了生活的重擔和愛的重量。作為子女,我們能做的,是用心陪父親找回屬於他自己的生活,像小時候他領我們認識世界一樣,我們也要牽著他的手,撫平他的皺紋,用同樣真切恆久的關愛回報他。
就這樣在吳生兄妹的悉心照料下,住院、輸血、化療、放療、打針、吃藥,父親的生命就這樣持續了近一年,比醫生預料的時間延長了三倍。由於病痛,父親的體重也從160斤減少到85斤,輸血重量都已達到了他當時的體重。但因為兄弟用真切恆久的關愛回報他,臥病在床的父親沒有得過一次褥瘡,沒有餓過一次肚子,只要是父親提的要求,兄弟都盡力滿足了他。雖然最後沒能更長時間挽留住父親,但是父親走得很安詳。
精心呵護 年老母親活得快樂
父親走了,母親變得更孤單了。為了讓家裡有生氣,讓獨自在家的母親緩解寂寞,吳生在自己居住的樓裡讓出一層樓房給母親,並邀請周圍的鄰居經常來家中坐坐,陪母親一起娛樂、聽音樂、看電視、聊天。鎮上有個老奶奶與母親同齡和母親一樣巳失去了最親的丈夫,吳生就親自邀請這位老奶奶經常來家裡陪伴母親,留她在家裡與母親一起吃飯、住宿,以慰藉母親失去老伴後的孤獨。
如今,母親已82歲。吳生知道,耄耋之年的母親就如過去年幼的子女,一樣需要精心呵護和關懷,她的心靈也同樣的弱小,很容易受傷,所以兒女們要在精神上和物資上儘可能滿足她的要求,尊重她的意見和意願,使她開心、安心、放心、順心。
父親走了近七年了,吳生兄妹在生活上,對母親精心照料;在精神上,給母親最大的安慰。空閒時給母親講故事,陪母親一起看電視,欣賞綜藝頻道的音樂節目,母親在家裡,難免會感到寂寞,吳生就買了一個收唱機給母親聽講古節目,在閒時就拉著母親的手,說說心裡話,向母親講社會的變化及家長裡短的趣聞樂事,總是想方設法把母親逗樂。現在母親在城裡和鎮上都有一層樓房,在城裡居住一段時間又回鎮上居住一段時間,任其喜好。
「寵愛母親是最甜蜜的孝!」吳生說,「你陪我長大,我伴你終老。」吳生一家人都在演繹了新時代尊老敬老孝老愛老的感人故事,一家」四世同堂"31人,只要是節假日,特殊紀念日都回鄉下陪伴母親,春節期間全家在一起吃住時間更長,使母親高興開心快樂。
孝親敬老 身心健康家庭和諧
吳生常對人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古代一個孝敬父母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吳生一家人。曾記得春秋時期有個「鹿乳奉親」的故事: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要飲鹿乳治療。郯子便披著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之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有一次繼續釆取上述方法取乳時,看到獵人正要射殺一隻母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治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獵人亦不射殺母鹿了。這個故事說明敬老孝親,不僅是自己感恩,甚至連周圍的人都會被感動。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盡孝,學會感恩。
吳生兄妹都認為: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每一個做兒女的都應該必須盡的義務,孝心的真誠付出,不僅讓老人身心得到健康,更使家庭充滿了暖暖的愛意,家庭因此而更加溫馨和諧。吳生家庭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尊老愛幼、慈孝和睦、與人為善。婆媳之間、婆孫關係相處得樂融融,四代同堂樂享天倫之樂。吳生深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大處,即是國風。家教、家訓、家風三位一體,相輔相成,構成了家庭文明建設的核心。當今「最美家庭」雖然各有不同,但離不開崇德守法、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在吳生的言傳身教下,家裡的好飯菜總是讓老人先吃,孫輩也養成了尊老敬老的好習慣,就連年僅9歲讀小學三年級的曾孫也是非常懂事,總是拿自己的利是錢買好吃的食品、補品和衣物鞋帽送給老人。一個家庭,能夠互敬互愛、積極進取,也必然能夠樂於助人。
吳生一家孝親敬老之舉,鄰裡鄉親看在眼裡贊在心上。他們常常把吳家作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子孫要學會孝親敬老,知恩感恩報恩,尊老敬老愛老,培養善良仁愛品德,營造溫馨和諧家庭。這個家庭用真善美彈奏出「重德行、知孝道、懂感恩」的美妙和諧樂章,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個家庭裡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他們一家子盡心盡力、盡孝盡愛、無怨無悔的美德孝行,在金垌鎮廣為傳誦,獲得幹部群眾的好評。推薦這個家庭參加「第一屆茂名市文明家庭」候選家庭,可謂實至名歸。
本報記者 李勇偉 通訊員 吳德忠
茂名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