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22日證實,至少4名
登山者近幾天在從尼泊爾一側攀登珠穆朗瑪峰返回途中身亡,其中包括一名中國登山者。此次山難,讓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安全話題再度擺在人們面前。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
瀋陽市登山協會會長孫義全。他向記者分析了此次山難的原因,同時為登山者們提出中肯的建議。
遇難位置處於「希拉蕊臺階」下
≥悉,此次山難當中,一位
德國登山者在海拔8700米處遇難;一位
韓國登山者在峰頂Balcony巖壁附近遇難,
加拿大登山者在8650米處遇難;而55歲中國登山者HaWenyi的遺體在海拔8600米處尋獲。
孫義全表示,從幾名登山者遇難時所處的海拔位置來看,大概處於「希拉蕊臺階」下面。而幾名登山者是在登頂之後下撤途中遇難,應該與體能原因有關。「這些年來在攀登
珠峰過程中遇難的事件,很大比例是發生在下撤途中。登山者如果在登頂過程中耗盡體能,沒有充足的體能保證下撤,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登山者在登山過程中必須對自己的體能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同時對是否衝頂有一個理智的認識和選擇。如果感覺到體能已經不足,那麼哪怕距離頂峰近在咫尺、甚至只剩一米的距離,也應該果斷下撤,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大風天氣也是山難主要原因
除了體能因素外,遭遇大風天氣也是此次山難的主要原因。孫義全分析說:「大風天氣跟大氣層變暖有關。在大氣層變暖的情況下,8000米以上
山峰的天氣非常不穩定,而且這種狀況也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說句題外話,環保問題確實應該得到所有人的關心和重視了。」
此外,孫義全還建議國內的登山者,儘可能選擇國內的登山組織機構,「一次登山計劃是否能夠成功,與嚮導的指揮有很大關係。據說今年珠峰南坡給人類登頂的合適時機只有48小時,這個時間非常短,如果嚮導指揮有一點失誤,恐怕就沒時間了。」據孫義全介紹,現在珠峰南坡由國外的登山機構組織登山活動,而國內的登山組織機構「聖山探險」則是組織珠峰北坡的攀登活動。
孫義全認為,儘管南坡和北坡在攀登線路方面都已經很成熟,但他還是建議國內登山者選擇國內的登山組織機構。「現在中國的登山組織機構的服務水平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國內的嚮導指揮能力也非常強。而且國內登山者與國內的嚮導在登山過程中溝通起來也比較方便,相互之間語言交流上沒有障礙,可以溝通得更細緻,嚮導也可以對登山者的體能和降狀況了解得更充分。這樣會避免因交流不暢而出現指揮和配合方面的問題,為登山過程增加安全指數。」
徵服珠峰大事記
1903年,
英國人弗蘭克·楊赫斯本帶領一支英國登山隊首次對珠峰地區進行偵察。
1953年5月29日,由10人組成的英國登山隊再攀珠峰,希拉蕊和丹增·諾蓋登頂。這是人類首次站在地球第
三極。
1960年5月25日,歷經艱險的藏族隊員貢布和漢族隊友王富洲、屈銀華把五星紅旗插上了珠穆朗瑪峰,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側登上地球之巔的偉大壯舉。貢布把五星紅旗和一座毛主席半身石膏像,連同王富洲寫的字條放到頂峰靠下的一塊巖石邊上,用碎石壓好。
1975年,中國第二支龐大的登山隊進駐珠峰腳下,最後9名勇士登上巔峰,藏族女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側登頂成功的女性。
2007年5月9日,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適應和等待,
北京奧運火炬接力珠峰傳遞測試登山隊17名來自
西藏登山隊、西藏登山學校和內地高校的登山隊員最終登頂成功,為火炬傳遞奠定了基礎。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火炬接力珠峰傳遞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承擔新聞報導任務的西藏登山學校畢業生、
高山嚮導阿旺第7次登頂珠峰,為國內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