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花了9年籌備,3年拍攝,因多次定檔又多次改期被業內戲稱為「一代失蹤」的《一代宗師》終於要在明天上映了。該片昨日在京首映,其唯美的鏡頭和雋永的臺詞承襲了王家衛電影一貫的風格,而趙本山、小瀋陽師徒在片中製造的笑料卻有著張藝謀《三槍》的風採,顯得有點突兀。王家衛表示,《一代宗師》拍的不僅是一棵樹,而是整個武林,樹林裡有樹,自然也有草。他也對影片的主題做出了闡釋:《一代宗師》呈現的是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下人的選擇,有人選擇向前走,有人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
■看片體會
雋永臺詞遭遇東北式笑料
《一代宗師》以詠春拳宗師葉問(梁朝偉飾)的人生經歷為線索,通過他曲折豐富的一生,展現民國武林風採的同時,也展現了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下,葉問與宮若梅(章子怡飾)兩位武學宗師不同的人生選擇。《一代宗師》的鏡頭唯美、配樂優雅、臺詞雋永,都繼承了王家衛電影的一貫風格。尤其是該片的臺詞,遣詞雅致又說理斐然,耐人尋味,堪稱語錄。譬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倒下」……宮若梅見葉問最後一面說的一段臺詞,更是令不少觀眾落淚——「我在最好的時候碰到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時間了。想想,說人生無悔,都是賭氣的話,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啊。」
正因為全片臺詞都很有王家衛風格,趙本山扮演的丁連山突然來一句「有多大的屁股,就穿多大褲衩」的大俗話,未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強烈的對比令現場觀眾大笑出聲。比趙本山的「褲衩論」更惹笑的,是他徒弟小瀋陽的表演。小瀋陽在片中扮演地痞「三江水」,一口東北腔,眼含淚水地敲詐開理髮店的張震,一會兒說「你的眼睛就像我娘」,一會兒說「你的眼神好像我爹」,被打之後立即要求拜張震為師,十足《三槍》中小夥計附體,笑果十足。如果說趙本山的俗話和小瀋陽的表演顯得有些突兀的話,張震扮演的八極拳宗師「一線天」的角色就顯得有點多餘。「一線天」的出場是在火車上,當時他受傷被日本人搜捕,坐他對面的宮若梅主動過來依偎著他,並用大衣將兩人蓋住,矇混過關,後來「一線天」與宮若梅再無任何交集,也與葉問沒有任何瓜葛,電影只是展示了他在香港開理髮店遭遇「三江水」敲竹槓的情景。從全片來看,剪掉敲竹槓的戲份,電影的完整性並不會受影響,反而更加簡潔。
■明星爆料
梁朝偉打到進醫院
梁朝偉在《一代宗師》開篇有一場精彩的雨夜打戲,風格頗似《黑客帝國》,梁朝偉透露,那是他在全片拍得最困難的一場戲,整整拍了30個通宵,最後進了醫院。「那場戲第一個鏡頭我就被溼了,但第一天拍下來我還沒覺得冷,可後來突然降溫,晚上越來越冷,再拍雨戲就更冷了。我跟導演說我不行了,然後導演說:好了,結束,結果他又拍了一個星期。完了我直接進醫院了,照X光,以為自己得了肺炎,結果是氣管炎,在醫院休息了5天才恢復。」
武戲雖然拍得辛苦,但梁朝偉在《一代宗師》裡的文戲卻拍得異常輕鬆,經常一次就過。鑑於王家衛以前不讓梁朝偉拍個十八九條不肯罷休的「前科」,導致輕鬆過關的梁朝偉常常自我懷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想多給我一點信心,我有那麼好嗎?」
章子怡「罷拍」功夫片
《一代宗師》中,章子怡扮演的宮若梅(宮二小姐)是與梁朝偉分量相當的一代宗師,從昨天首映的情況來看,章子怡塑造的宮若梅也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認同,而章子怡昨天卻在首映式上宣布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一代宗師》之後不再接拍功夫電影了。兩個原因:第一,三年來從訓練到拍攝,身體一直處於超負荷的狀態,有很多陳年老傷。第二,王家衛給予「宮二」這個角色的,在武道精神世界裡,已經達到極致,我覺得不會再有角色可以超越。章子怡坦言,《一代宗師》開拍時她正遭遇「詐捐門」處在人生低谷,因此覺得自己的心境與宮若梅有很多相通之處。
■導演解讀
王家衛:這是大時代下人的選擇
《一代宗師》的導演王家衛昨日攜梁朝偉、章子怡、張震、王慶祥、小瀋陽等主演出席了電影首映式,並對電影的主題和媒體的質疑做出了解釋。
多餘的戲?
拍的是整個武林
針對趙本山的臺詞和小瀋陽的表演引發的笑場,王家衛回應稱,小瀋陽出場惹笑是他故意設計的,而趙本山演的丁連山是個沉重的人物,他不認為趙本山會引發笑場。「小瀋陽一出來大家笑是正常的。『三江水』這個人他就是個小混混,我覺得他應該像寅次郎,有著豐富的感情,趙本山出來我覺得不會出現笑場,他演的丁連山是個非常沉重的人物,他與宮寶森,一個是當裡子,一個當面子,我接觸到的趙本山,不是春晚上的趙本山,我看到了他另外的一面,他在生活裡氣場很強大,我就對他說:『你在其他地方當多了面子,這次讓你當裡子』。」王家衛也不認同張震和小瀋陽的對戲是多餘的說法,因為張震演的「一線天」是他為「葉問」設計的「裡子」,兩個角色都是武學大宗師,上世紀五十年代都在香港生活,都開宗立派收徒,但他們的生活是平行的,最後一個成了宗師,一個成了理髮師。「宮寶森是面子,丁連山是裡子;葉問是面子,『一線天』是裡子。我想講的,不止是葉問一棵樹,而是整個武林。這條路上,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繼續走。我希望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武林,而不是單純的一個人,既然是武林,樹林裡就應該有樹也有草,張震的戲份不脫節也不多餘。」
表達什麼?
眼前路,身後身
雖然王家衛很早就提出要把「一代宗師」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鑑於他慢悠悠的拍片節奏,《一代宗師》反而比其他「葉問」題材電影面世的晚。談及《一代宗師》和其他葉問題材電影的區別,王家衛表示,他看過很多有關葉問的電影,發現這些電影通常忽略了一點——葉問所處的時代。「葉問是清朝出生的,他一生經歷了光緒、宣統、民國、北伐、抗日、內戰……這是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而他是大時代下成就的人。」王家衛說,他拍《一代宗師》最大的感受,就是章子怡演的宮若梅最後說的一句話,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裡。「大時代下有很多選擇,留在自己的年月,還是繼續往前。梁朝偉的『眼前路』,章子怡的『身後身』,這是兩條不同的路。梁朝偉曾經問過我,為什麼葉問這個角色有很多正能量,我說,你要想走完這條路,必須要有很多正能量。」
除了「眼前路」和「身後身」的選擇,王家衛還想表達對新舊時代交替的感慨。他告訴記者,《一代宗師》的前三分之一,就像川端康成的小說《名人》一樣,講新舊交替,老宗師在找新宗師。王家衛在很小的時候,就對那個「舊」的時代產生了興趣。「小時候街上都有武館,都在樓上,但你永遠不會上去,一般上去的,不是警察就是流氓,家裡也不允許你上去。慢慢長大之後,我發現武館不是那麼回事,覺得武館很迷人,就像武行常說的一句話,門裡門外兩重天。門外看起來是謎,門裡看起來是夢。」王家衛說,做電影就讓自己有了一個藉口和理由,去發現、查問、體驗小時候憧憬的門裡世界到底是什麼。
一代失蹤?
因為好,所以不舍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籌備了9年,拍了3年。剛開拍時,說第二年賀歲檔上映,結果不了了之,而後片方多次發布上映檔期的信息,最終都被證實無法上映,要麼是王家衛在補拍,要麼是王家衛在重剪……因為檔期一改再改、一拖再拖,業內人士戲稱《一代宗師》為「一代失蹤」。昨天談及「一代失蹤」的話題,王家衛並不介意,「我的習慣是沒完沒了,如果再給我三個月的時間,我還會繼續剪下去。」因為他總覺得,現在的版本還不是最好的。「武行有句老話,凡是練不好的,總是捨不得的,我也不是無理取鬧的人,我跟底片也沒有仇,那麼好的故事、那麼好的演員、那麼好的團隊、那麼多人給我支持,我真是捨不得。梁朝偉說,他拍我戲那麼久,沒有一次像這次這樣完全了解我是幹什麼的,要不是有個客觀的限制,要不是人生有限,我會繼續拍下去。」至於票房和檔期,從來沒有被王家衛納入考慮範圍。在他看來,票房從來都不重要,拍電影才重要。他引用了片中的一句臺詞做注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對一件事執著,一定會有回報。這句話不是我寫的,也不是我從書裡翻出來的,我認為這話來自最淳樸的語言,但有很深的道理。電影沒有大小之分,能做完就是成就。觀眾喜歡就是喜歡,這不是拍戲的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