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為生存而戰!疫情後,餐飲該如何突破?

2020-12-16 三秦網

採訪對象:海底撈首席戰略官周兆呈、王品集團營運長趙廣豐、西安優亞集團董事長程鵬、北京餐道縱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穎等

疫情下,餐飲為生存而戰

「這個疫情對餐飲服務行業來說,確實打擊和影響是巨大的。優亞餐飲集團從2013年正式成立以來,一直沒有遇到過業務發展下滑或業務增長受限的壓力。但當真正疫情影響到西安,餐飲停止堂食、普通民眾限制外出等這對優亞及其他餐飲服務行業影響都是空前的。」西安優亞集團董事長程鵬在接受三秦都市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因為疫情,線上外賣火了

疫情期間,火了線上外賣。很多人以前不曾網購的人也不得不點外賣,就連一些高端酒店和只作堂食的大品牌也不得不與外賣平臺合作。

「同時通過這次疫情,也讓我們這樣的以實體門店體驗為重的餐飲品牌,更多思考和更快進入到線上平臺的外賣領域。」王品集團營運長趙廣豐通過微信與三秦都市報記者表示,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突破和機遇。

疫情下,海底撈除了逐步恢復開業的外送服務,還攜手蜀海供應鏈推出全新的生鮮直配便民服務,為顧客提供安全方便的菜品、凍品、輔料。疫情期間,「海底撈開飯了」火了,海底撈通過其線上渠道售賣方便菜餚,結果大受歡迎,訂單量不斷增加。

西安飯莊、德髮長、同盛祥、老孫家、白雲章、大香港、西安烤鴨、春發生和常寧宮等老字號均開展了線上外賣服務,推出了一系列家庭套餐、方便宴席、半成品特色菜等,還聯合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推出了「復工團餐」的供應。據統計,在疫情防控期間,西安飲食老字號外賣銷量也較之前有了翻倍的增長。


因為疫情,把衛生做到極致

三秦都市報記者採訪發現,因為疫情防控,所有品牌餐飲店都非常重視衛生安全。因為一旦發生疫情,餐飲企業將承擔非常嚴重的後果。

「此次疫情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要把乾淨衛生做到極致。」前不久,在老鄉雞2020戰略發布會上,該公司董事長束從軒表示,老鄉雞將乾淨衛生上升為企業首要戰略,其所有門店陸續安裝進門洗手臺,培養顧客養成進餐廳吃飯先洗手的習慣。

在西安曲江金地廣場的王品牛排店,記者看到,門口增加了洗手殺菌設施,洗手間則還有七步洗手法圖文說明。據王品集團營運長趙廣豐介紹,疫情暴發後,他們在第一時間就組建了「戰情管理中心」,升級門店安全措施。要求每天全店三次消毒、員工測量兩次體溫,每隔 30 分鐘洗一次手(會有專人搖鈴提醒,組織消毒洗手),保證鄰桌不待客,提供免費消毒酒精等,以保客人安心、員工安全。

海底撈首席戰略官周兆呈與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底撈通過健康消毒公示、全面通風、放心食材、共勺公筷、專人導流等六大安心舉措,保障顧客安全用餐。海底撈就餐區、等座區每天三次消毒,洗手間、電梯間加大消毒頻次,餐桌沙發一客一消。店內餐位安排隔桌而坐,隔位而坐、對面錯位而坐,保證間距。為了安全,暫停後廚參觀以及美甲、擦鞋、遊樂園等與顧客直接接觸的服務。

西安優亞集團董事長程鵬表示,保障食品安全一直是優亞長期關注的運營核心,面對疫情他們更是投入重點精力改善食品採購、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安全。包括對上遊的食品溯源,加工過程中的無菌環境監控,操作人員的全面防護以及銷售過程中安全操作,外賣過程中的無接觸配送等等。

防控期間,西安飲食各老字號進一步強化原料進購、操作規範、出品、服務等環節食品安全,加大了食品操作現場及店堂的科學防控消殺力度,對外賣取餐的騎手進行實名登記且消毒測溫,實施了「無接觸送餐」式服務,確保了整體操作、送餐全流程的安全,保障了飲食安全。


因為疫情,優化管理以節約成本

防疫期間,由於客流少,對菜品的需求量自然減少,過多的品種勢必造成浪費,對菜單精簡則不失為一種良策。

近日,記者在王品牛排看到,平日的一本菜譜,現在變成了一頁,除了主菜外,副菜的品種均有調整。對此,趙廣豐表示,特殊時期,王品牛排、西堤牛排等王品集團所有品牌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對現有菜單進行篩選精簡,從而節約食材成本以及廚房的人事管理成本。

趙廣豐還談道,為了在恢復正常營業後帶給客人更好的用餐體驗,在疫情的特殊時期,王品集團對內部做了更細化的系統培訓,強化服務流程以及落實門店的安全措施。

據程鵬表示,在春節前,當湖北有疫情產生的時候,西安優亞集團就做了一些預先的積極準備,西安黃記煌等各餐廳、美團騎手站點、佰優食品工廠和採購部針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集中採購了一批防疫物資、一次性餐具並儲備了一些可能受疫情影響產生價格波動的食品原材料。面對疫情,更多投入重點精力改善食品採購、溯源、加工、銷售等全鏈安全的同時,加強人員管理精細化,提升小時工(或兼職工)用工比例和薪酬,提高運營效率,改善了服務質量。從整個集團層面向下看,把過去高度追求業務增長轉變為更多的關注運營質量,確保持續健康、優化運營,對運營負利潤或者長期運營仍存在風險的店面,及時調整甚至關閉。 


疫情後,餐飲如何突圍突破

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如今各行各業正在或準備復業中,尤其是酒店餐飲企業,通過安全服務、優化管理,以節約成本,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贏得新發展。疫情之下,餐飲如何轉「危」為「機」?疫情之後,餐飲等中國企業如何突圍突破?聽聽餐飲大咖如何說。


疫情過後,會有報復性消費?

不少人預計疫情過後會有「報復性消費」。對此,西安優亞集團董事長程鵬並不贊同,他認為,真正的疫情影響不單單是普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是長期心理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這個過程更是對餐飲服務企業一次徹底的體檢和挑戰。

對於疫情後餐飲市場,陝西飲食文化研究專家宿育海分析總結了十大趨勢,即分餐制流行;自助餐、休閒餐飲、西餐會增加;合餐、圍餐減少;素食增加,肉食減少;清真餐飲更受歡迎;居民外出就餐減少、居家就餐增加;企業外送,尤其是線上外賣增加;半成品餐飲、冷凍、真空包裝食品銷量增加;聚餐、集會性餐飲減少,零點餐飲增加;普通婚宴減少,自助式、西式婚宴可能增加。


外賣,臨時救市,還是戰略?

北京餐道縱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穎,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MBA,曾任美國Merit Lilin資訊集團數據分析師及管理模型架構師、四季酒店集團數據分析師,他善於統計質量管理,尤其是酒店餐飲數據化系統管控。他在接受三秦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99%的餐飲企業而言,外賣利潤屬於邊際利潤,就是在所有企業的固定費用(租金、工資、折舊等)都由實體門店承擔的情況下,外賣銷售只需扣減本身的原材料及相關可變成本後的利潤。但當固定費用被轉嫁給外賣銷售時,邊際利潤則無法進行持平,即形成了「關店賠錢,開店做外賣更賠錢」的尷尬。

「商業本質在於持久利潤與客戶價值。」李穎強調,即使在疫情之下,所有只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除非能確定讓你活下去),無論現在在賺多少錢。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重要的,無論現在虧多少錢。把所有資源都用在有長期現金流價值的業務,孜孜不倦地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王道。他表示,真正偉大的企業家絕不是在活不下去的時候才絕地反擊、絕處逢生,而是他那種變革創新、危機意識是與生俱來的,發展越好時,危機意識越強。


疫情過後,餐飲企業如何發展

這次疫情,對餐飲的衝擊非常巨大。對於一個從誕生就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的優亞集團來說,抗風險能力要遠高於一般餐飲店。據程鵬透露,進入到三月份,由於他們的積極應對和優化調整,黃記煌等餐飲門店、百優食品工廠以及美團騎手外賣業務都開始慢慢地恢復。三月份第三周數據顯示,優亞集團的業務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70%水平,各項業務的人均產值和運營效率卻較去年有明顯的改善和提升。

程鵬表示,疫情對餐飲消費的影響巨大而長遠,企業準備充分了,轉變思路了,也許經歷這一次,將來會用更健康的體魄,輕裝上陣,繼續長跑。如果沒有轉變思路,積極應對,恐怕疫情過後很難回到過去的賽道上,甚至消失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服務行業。

「站在長期發展的角度,考慮更多地依靠社會資源,更多的與上遊企業通力協作,形成合力渡過難關。」程鵬表示,優亞集團從成立到今天,從來沒有依靠過任何銀行的企業貸款,也沒有和任何餐飲企業以及餐飲產業鏈上的上下遊成立合資公司,融資等協作。目前他們已在積極開展合作,希望通過業務互補,相互支持,產生深度合作,共渡餐飲服務業的難關。


經歷疫情,企業家該深思反思

因為疫情,餐飲業不得不革新求生。經歷疫情,餐飲企業家該深思、反思,在微利時代,企業家要能慢下來,剔除以往的暴力心態,為企業打造一顆能跑馬拉松的強大心臟,無論再經多大風雨,依然持續健康發展。

李穎表示,如今很多餐飲企業初具規模,這時候最危險的思維錯誤就是以發展初期的思維去指導未來之發展,還只強調毛肚、牛肉等產品物理特質本身,而不深入這些食材背後的供應鏈、質量管理、過程控制的持續改善。在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要有差異化地產品思維觀,以戰略的眼光找到企業發展的瓶頸和方向。

「危難關頭能夠絕地反擊的企業家很多,但是真正在企業發展最順利的時候,敢於直面問題、敢於自我變革的企業家就太少了。」李穎認為,真正偉大的企業家絕不是在活不下去的時候才絕地反擊、絕處逢生,因為他那種變革創新、危機意識是與生俱來的,發展越好的時候,危機意識越強。

李穎特別建議,從企業戰略管理高度,引進專業人才,建立專業管理梯隊,建立真正科學的管理系統,並從董事會的高度開始給予科學專業管理以切實可靠的地位,以實現真正的科學管理,從而持久做大做強企業。    


記者手記:此次疫情,對餐飲業的打擊非常巨大。疫情,對所有企業都是公平的,所有企業都在自然法則之下,優勝劣汰一些餐飲店的大門或許將不再打開,但真正的強者,能自我療傷,涅槃重生。

危難時刻,檢驗的正是企業「身體素質」。長期採訪行業,記者發現,太多餐飲企業,壓根就沒有按照企業規則來運營,更談不上科學管理體系。很多人以為靠一個「五常」或「6S」理念就能把企業做好。通過此次體檢,希望每個企業能自我內視,查漏補缺,堅持「鍛鍊」,讓企業心臟強大起來,以應對更多可知和未知的「劫難」。

疫情期間,沒有哪個企業敢不注重安全衛生。疫情過後,希望能夠堅持保持。讓自己安心,讓消費者放心。

作為一個品牌企業,不敢一直低頭走路,一定還要抬頭看天。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走出去,用一顆謙虛和真誠的心,去發現和創造新世界。                                                      三秦都市報記者  唐明軍





相關焦點

  • 廣西特色餐飲美食網:後疫情時代 廣西餐飲行業如何自救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不過,最新數據顯示,現在除重點商圈、商業中心逐步恢復正常外,一些中小商場客流量仍不到平時的六成。面對疫情的衝擊,廣西餐飲企業如何在逆境中轉型,在低谷中突破?
  • 疫情後的餐飲眾生相: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查無可查,資本機構內部如何立項?又該如何評估風險? 啥叫因小失大?啥叫因為一個馬蹄子,而失去了江山?無需贅言。  尾記:徐卓的三間店,計劃轉出去了兩家,已經在談,成功轉出的話,前前後後虧一百多萬。疫情過後,有人忙著轉讓,有人忙著轉型。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活路
    在此期間,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秘書處與會員企業也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餐飲行業抗擊疫情,包括開展「如何做好外賣經營」系列交流會、秘覺「2020春暖行動」等,協助提升外賣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餐飲企業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但是後疫情時代,「他救」只能解一時之急,「自救」才是長久之道!
  • 專訪福州餐飲企業:後疫情時代 闖才有出路
    在此期間,福建省正餐行業協會秘書處與會員企業也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支持餐飲行業抗擊疫情,包括開展「如何做好外賣經營」系列交流會、秘覺「2020春暖行動」等,協助提升外賣經營能力、進一步提高餐飲企業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 疫情下餐飲行業的救贖眾生相:海底撈逆勢開店百間 統一企業自熱...
    資本邦摘取了餐飲行業幾家龍頭公司,看看在疫情時代,這些餐飲公司如何在艱難困境中「扶大廈於將傾」,以及如何把握良機實現逆勢發展。海底撈逆周期開店,新推多款高價菜品  今年疫情以來,火鍋行業慘遭了重創。   根據窄門餐眼資料庫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火鍋實體店總數約為58萬餘家。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後停業的火鍋門店約96271家。前三季度,火鍋門店的在數量上增長為負,增長率約為負1.13%。
  • 疫情期、疫情後素食餐飲店如何生存?
    餘博士認為門店經營,需要熟悉4量模型。 流量入口的核心定義有2層,第一層是以到門店人次為判據,如果門店利潤仍然是主體的話。第二層則是複合體系建立後,流量的核心未必是門店消費,所有的客戶流量入口都在計算當中,因為利潤來源呈現多點結構。
  • 聚焦後疫情下的產業復甦 疫情漸遠 我區餐飲企業「危中求勝」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籠罩著餐飲業的陰霾也在漸漸散去,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消費市場信心逐漸提振,城市煙火氣也逐步回歸。這段時間來,全區餐飲行業不斷探索發展線上外賣、自有平臺打造、推動半成品速食生產等新形式,走出了一條新餐飲與新零售融合發展之路。
  • 對話鄧良:後疫情時代,企業面臨生存大考,如何當個「不倒翁...
    根據天眼查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企業大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第一季度,國內關停的企業超過46萬家,而實際陷入困境的企業可能更多。在經濟下行周期、疫情、洪水等外部環境連續震蕩下,2020年對於企業而言,是生存大考之年。 動蕩時期,企業應如何求生存?應對變化,企業在經營上應如何著手?
  • 歷經疫情「嚴冬」,湖南餐飲如何追趕「春光」
    這幾天,記者在長沙採訪了火宮殿、玉樓東、冰火樓、徐記海鮮、秦皇食府等多家餐企,看他們如何「危」中尋「機」,把被疫情耽誤的「春光」搶回來。(長沙餐飲逐漸恢復堂食 3月12日,長沙市芙蓉中路某餐廳已恢復堂食,不少食客前來就餐。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持續發展,長沙不少餐館逐漸恢復堂食,餐飲經濟逐漸復甦。
  • 疫情下餐飲龍頭都撐不過三個月,小餐館可怎麼辦?
    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我國餐飲業收入破萬億元用了28年,破2萬億元用了5年,破3萬億元用了4年,破4萬億用了3年,2020年有可能突破5萬億。——外婆家*以上來源:新京報疫情在春節黃金檔來襲,餐飲行業首先受到衝擊,以上企業多為門店上百家的知名企業,它們的日子不好過,其他中小餐館的境況可想而知。半個月前,還不是這樣的景象。
  • 未來農業圓桌派:後疫情時代,餐飲業如何把脈與創新布局
    受疫情影響,停擺的餐飲業受到巨大衝擊,一批批餐飲人深受失業與「被失業」問題困擾。危機時刻,許多餐飲企業也在積極自救,抱團取暖。那麼,疫情結束後,餐飲業是否會迎來報復性增長?堂食市場是否會被/新消費場景與渠道分割?如何抓住疫情後市場釋放的紅利與機會?疫情後餐飲業投資風向如何?
  • 疫情結束後,餐飲是第一個復甦的嗎?不敢苟同
    一部分餐飲快消品行業的老闆表示,疫情結束之後餐飲酒店旅遊消費行業最先復甦,而且增長迅猛,大幅度反彈,很快就回到原先的繁榮水平理由。理由有三:1是由於人們在疫情期間在家裡憋的時間太長了,沒有吃他們做的好菜,等疫情結束之後他們會自己犒勞自己。
  • 如何打贏後疫情時代消費市場品牌「戰」?
    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郝婧表示:「中國奢侈品市場在後疫情時期率先復甦,本土消費回流和線上渠道消費趨勢愈發凸顯。純線上購買路徑佔比上升到30%,全渠道購物特性開始顯著。」「在疫情過後,奢侈品牌需要重新審視中國消費者特徵,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數位化手段理解和貼近消費者,從服務和體驗的角度打造真正全渠道的購物體驗。」
  • 「疫情寒冬」 下杭州餐飲業奮起自救
    老鴨集跨湖樓大肉包商報訊(通訊員王聰記者鄭煒實習生孫飛揚)日前舉行的杭州市「戰疫情促發展」工作推進會中,杭州跨湖樓餐飲集團等10家企業被認定為「2019年度杭州市十大品牌餐飲企業」。眼下,在市商務局等部門的扶持下,一場餐飲業因疫而戰的自救行動正在鋪開——2月9日,《首批參與供配餐企業名錄》出爐,包括樓外樓、滿江紅大酒店、名人名家餐飲、川味觀餐飲、新白鹿餐飲等企業開展團體集中供餐服務,為復工企業提供餐飲保障;2月12日,第二批配餐服務企業名單公布。截至2月29日,杭州共備案臨時團餐配送企業169家。每日可提供的最大用餐量達22.6萬餘份。
  • 德順源再讀消費者:疫情下的餐飲新零售格局建立
    【記錄中國訊】記者曹衝 莊蘭英報導:傳統的餐飲行業,主要以線下門店,為顧客提供便捷的就餐環境為主。因涉及食材新鮮、保溫包材,配送成本等,線上經營並不受餐飲界歡迎。2017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未來將不存在單純的電商,線上線下和物流相結合才是未來的趨勢。
  • 後疫情時代下,零售業應如何面對?
    轉瞬間迎來了2020年的12月份,在以前的11個月的時間裡,零賣行業受到了疫情帶來的龐大打擊,很多商家被動休止謀劃乃至停業。即使當今的後疫情期間下,片面零賣業的謀劃環境也未能規復。疫情關於零賣業的打擊疫情產生後,各地歇工停產,商家沒有收入直線下滑,工作人員的薪金沒有包管。關聯的行業媒體對42家上市零賣企業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事跡環境做了統計剖析,統計剖析後果表現:絕大無數的零賣企業都事跡暗澹。42家企業中,18家企業發現緊張吃虧,5家企業一季度販賣額降落了20%,小批紅利的企業,淨利潤也同比降落。
  •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總裁王泉庚:疫情之下,零售業的生存策略
    原題目《王泉庚:疫情之下,零售業的生存策略》大危機下往往孕育著不可思議的新機遇。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暴露了各種弱點,同時也種下深刻轉型的契機。領教工坊接下來將通過「大危機下的奇蹟」專題,分享國內外企業家應變經驗,也照見中國民營企業在這次危難中展現的韌性與生命力,走在黎明前的混沌,希望這些故事能匯聚成光,照亮前方。
  • 疫情下中小企業的生存...
    「與其擔心被淘汰,不如思考如何整合資源成為小而美企業。」在白酒行業觀察者、成都瑞華一九九商管公司酒類銷售負責人潘泉看來,疫情暫停鍵之後行業會淘汰一大批投機主義者,但消費升級和消費習慣迭代後的碎片化需求以及移動互聯經濟的發展,也會給小而美企業留下較寬鬆的環境。
  • 疫情後復工的第一個月,我的工資少了一半
    我身邊有個朋友,他2月底開始復工,3月上旬拿到了疫情後的第一筆工資,但是金額卻足足比平常少了一半!朋友到我這裡來訴苦,看出他的不愉快後,我安慰了他一番,同時也建議他把注意力更放在未來。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再說三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 疫情防控下,看瑞安企業如何自救
    奧光集團負責人林學湊說,奧光集團外貿佔比為50%左右,值得慶幸的是,奧光集團電商平臺的銷量同比增加了30.4%,因此在總訂單量上,同比下降僅為8.9%。奧光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木質益智玩具出口製造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需疲軟導致國際訂單下滑,為消化過剩產能,林學湊決定布局國內市場,而電商成為其內銷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