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延期一個月,消息一出,有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多了一個月的複習時間,逆襲的機會來了!
我忍不住想潑點涼水:高考延期一個月,又不是高考擴招300萬,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要知道,高考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不管延期還是不延期,考生仍然是那麼多,招生人數也還是那麼多。
清華一年就招幾千人,985、211的錄取率還是只有百分之幾,不會因為高考延期了就更容易考上。
所以,延期對於高三學子這個整體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在高考中,永遠不會所有人都逆天改命,最終的結果只不過是有人上去,有人下來,保持一個動態平衡。
02
當然,對於考生個體來講,逆襲永遠都是存在的。
比如那個著名的孫宇晨,他在《萌芽》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一道論證題》,向人們證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
那是他個人的經歷,以向應試教育妥協為恥的他,上北京大學是他的理想,卻一直想找一條不是高考的出路。
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新概念大賽上,因為他的文化課成績只有400多分。
但老天總是難遂人願,高二那年他參加新概念大賽,連複賽的資格都沒有取得。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縱身跳入應試教育的河水中,儘管它也許會將我這塊石頭的稜角衝刷乾淨」。
然後就是努力,去做那些他從來就看不起的題。
最終,他成功了。高三那年他再次參加新概念大賽並取得一等獎,獲得北京大學的降分資格,然後又在高考中考出了650分的成績,順利升入北京大學。
03
湖南龍山一中的章程龍同學也做了孫宇晨那道「論證題」,他用的時間是三個月。
章程龍在高考前三個月的模擬考試當中,成績僅僅260分。
他的父親甚至已經為他聯繫好了一家工廠,等高考結束後就可以去打工。
以前「混日子」的他幡然悔悟,開始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做出了複習計劃。
最終,他的高考成績是603分。
在生活中,有太多成績並不突出的學生,但經過半年、三個月甚至一個月的努力,最終一鳴驚人的事例。
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劉媛媛就曾在文章裡提到,高一的時候她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從年級倒數逆襲到了年級第十二名,後來多次年級第一。
只要你努力,即使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也足以逆天改命,這是真的。
04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能夠成功的只是少數。
能夠在短時間內讓成績突飛猛進的,一般都是那種天資不錯,但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蹉跎了光陰,現在已經後悔,並正在付出艱苦的努力的同學。
他們必須擁有強大的自律,然後,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應試訓練,並一直堅持下去。比如孫宇晨,愛讀閒書的他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都搬回了家,只留下了一本胡適晚年談話錄,把幾乎所有的時間用來應試。
他們必須擁有自學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出獨特的學習計劃,一點點去彌補差距。
關於自律,我記得前幾天有讀者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說:「自律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想做到太難了。」
我回答說:「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
對於高考這件事情來說,只要付出就有回報,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
辦法也很簡單,找準弱勢,多下功夫即可。
甚至,所有的考試技巧最終無非是化成兩個字:做題。
你做不到,不能付出那份辛苦,真的怨不得別人。
05
昨天看老電影《霸王別姬》,對學京劇的孩子們的「校訓」特別有感觸:傳於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自古人生於世,須有一計之能。我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
一幫半大的孩子,一邊經受著艱苦的訓練,一邊口裡念誦著勵志的校訓。
其實我們的學習也一樣,我輩既務斯業,也只能專心用功。
不管我們願意還是不願意,高考真的就是一場具有競技性質的比賽,其衡量的標準就是分數。
幸好,現在事業上已經頗有成就的孫宇晨已經證明,「自己的才華從來沒有被應試教育的河水衝刷殆盡,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戰了應試教育。」
既然選擇高考這條路,不必抱怨,抱怨也沒用,挑戰它、戰勝它,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有人調侃說,這是最特殊的一屆高三:生於非典,考於新冠,又趕上了延遲高考。
但我希望,你在後面能再加上一句:最後脫穎而出。
如果實現最後一句,這個特殊的年份會成為你一輩子吹牛的資本。
高考真的是殘酷的,一個人一步登天,意味著另一個人墜落雲端。
每一個逆襲者的背後都有一個失利者,你想做哪種人,取決於你現在的努力程度。
明珠絮語,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