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買商鋪的業主,最近越來越多,理由就是商鋪的價格沒有怎麼大漲,到底該不該買?
有一些業主則認為商鋪未來會有一波大漲,而且他們打的小九九就是,租金和房子一起溢價,應該不會虧錢,這裡就要回歸商鋪的本質,包括房價漲了那麼多,它的基礎也是房子最基本的本質,住宅的本質就是居住,剛需人口多不多,哪裡會引入人才,經濟發達房價就高一些,商鋪恰恰不是如此,他的本質在於經營,它的本質是商業用房;
不論是酒店公寓,商住公寓,寫字樓,還是其他的商場,都是一樣的道理,它的用處在於商業用房,用於經營;
這個本質沒變,就要看看商業用房的存量是多少,每年是否需要更多的商業用房,各有所需,一方面要考慮它的存量,一方面每年要考慮,現在的商業環境,還要考慮它的價格租售比,回收時間,當然還有一些購買形式等等,都會影響到房價的格局;
為什麼商業用房沒有大漲,可能性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商業用房的完全市場化,決定了它的價值屬性是什麼?
商業用房的價值屬性,就是商業價值,除了用於商業,做生意之外,其他的情況下,就變得無比的尷尬了,商業用房沒有政策支持,也沒有政策專門的打擊限制,完全是理性的,這正是房地產市場的公平性所在,開發商也不會享受政策福利,一切都在於運作;
這些年做商業地產,做得最好的就是萬達,銀座等等品牌,他們利用了什麼優勢呢?
萬達和銀座的存在,都知道這也是一種剛性需求,這種剛性需求往往外人是看不透的,他真正的本質在於ZF的層面,也是依賴於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而誕生的,地方ZF需要賣地,地價一直是他們頭疼的事情,總不能總是搞假的樓王,地王吧?
幹點實在的,那就需要商圈,萬達和銀座就是商圈的製造者,萬達就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多牛的戰略,成為城市中心,周邊房價就起來了,地價也就起來了,這裡的邏輯都知道了吧?
萬達銀座做得好,適應症了這個需求,才會採取了一種策略叫做,聯合品牌戰略市場的模式,搶佔每一個城市的中心;
目前,效果還真的不錯,萬達商業也是溢價最高的商業地產之一,商業地產不僅僅是萬達模式,還有酒店,寫字樓,甚至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底商,這些零零散散的商業地產,都要賣出去,都要得益於商業價值,萬達的商業價值就在於一個剛性的需求;
完全市場化的商業地產,就是運營模式的創新者的天下,多數商業地產經營並不怎麼好,日子並不好過,再一次說明商業地產的完全市場化,完全在於經營,完全在於理性的投資和使用;
其次,商業地產的交易市場化,不限購,也不鼓勵,交易流通性差;
商業地產的交易稅費,還是蠻高的,增值越多稅費越高,這也再一次降低了交易量,沒有限購,也沒有鼓勵,交易量就一直這麼低,一道很簡單的問題,完全市場化,租金好的商鋪,開發商會自持,租金一般的商鋪,會進行分割銷售,社區商鋪一直是自生自滅;
商鋪的價格沒有大面積的增長,多數取決於他的真正價值趨向;
有需求才會購買,沒有需求就不會購買,但是最近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需求,那就是投資需求,每個人手裡錢,都捂不熱怕貶值,都想投資,這也會導致一些商業地產的被追捧,特別是一些商住公寓,有的地區給戶口,各學區,轉化了許多住宅的附加價值,價格銷量也在增長;
除了政策的鼓勵外,商業地產的交易水平,決定了商鋪的價格,不具備流通性,自然是理性的;
最後,商業地產沒有太多的附加值,自然也是理性的;
住宅的附加值有很多,戶口,學區,身份屬性等等,附加值有很多很多,加上剛需,就形成了一個多面性的一個市場,人們買房子不僅僅是為了居住,還考慮到它的其他附加值,有附加值需求的時候,也會積極的買房,商業地產附加值,幾乎什麼都沒有;
商業地產的唯一附加值,就是租金到底高不高,租金取決於運營,行業,自然人流量,便捷性等等因素,這就變得簡單了;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金融屬性的附加值,例如可以抵押貸款,可以當做固定資產進行抵債,申請一些福利等等,這又是另一個範疇了,大多數情況下的商業地產,也只有租金屬性,說白了增值屬性都變得渺茫,自然就回歸了理性;
一些都是因人的群體思維變化,而變化的市場環境,附加值少,或者不為人知,或者門檻非常的高,那進入的自然就很少;
本期關鍵詞「商鋪價格」
關於購買商業房,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一些關於選擇商業房小常識,等你一起來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