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位於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裡,其中有林地378萬畝,耕地 32萬畝,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全縣轄16個鄉(鎮)、1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197個村(居委會),人口36萬。
江灣是一座具有豐厚的徽州文化底蘊的古村落,村中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鬥七星井等景點。為展示婺源的文化特色,江灣景區新建百工坊、鼓吹堂、公社食堂等景點,讓遊客體會舊時手工藝匠人的傳統技藝,觀賞徽劇、婺源民歌等傳統劇目,具有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五龍源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從2009年起開發建設,至今已投入近2億資金。峽谷極限漂流是五龍源一期項目,目前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極限漂流項目,每年吸引遊客人次累計百萬,成為夏季婺源旅遊的一大亮點。
篁嶺建村於明代中葉,有500多年歷史。篁嶺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雲,被稱為「梯雲人家」。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景區由索道空中攬勝、村落天街訪古、梯田花海尋芳及鄉風民俗拾趣等遊覽區域組合而成。
文公山位於婺源縣西部, 距縣城僅27公裡,主峰海拔315米,森林覆蓋率達99%,大氣環境質量遠遠優於國家一級標準。山上松、杉、慄、栲、楠、楓等名貴樹種繁多,十萬畝天然闊葉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森林裡的樹木,所釋放出來的「芬多精」,人體吸入後可降低血壓,殺滅結核、霍亂、赤痢、傷寒、白喉等等病原體。文公山是享受「森林浴」的絕佳勝地,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裡,有烏鎮的建築景觀,又有兔耳嶺怪石景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婺源東線上離縣城最近的景區。李坑的建築風格獨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築,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
江西熹園坐落於婺源縣紫陽鎮湯村街邊,地處星江河畔,面水依山,古樹掩映。此地原名「朱家莊」,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
臥龍谷靜臥在大鄣山脈,這裡飛泉瀑流洩銀吐玉、彩池幽潭碧綠清新、山峰巖石挺拔奇巧、生態民情原始古樸,活脫脫一幅天然潑墨山水畫、一部雄渾跌宕的野性交響曲、一處都市人魂牽夢縈的樂土聖境、一處金庸筆下的人間美景、世外桃源。
八十年代初,因水庫周圍生態環境良好,吸引了眾多的鴛鴦來此越冬,故 1986年後逐漸被改稱為"鴛鴦湖",1997年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思溪延村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境內,距縣城紫陽鎮13公裡左右。始建於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餘年。當時建村者俞氏以(魚)思念清溪水而名。幾百年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廣西等地經商,主要從事木材、茶葉 、鹽業等商業活動。經商致富的 人多攜資歸故裡買田置房、興建書院,創建了大批府第樓閣、祠堂碑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