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書店正在與「綜合體」產生更多關聯。無論是發行集團著力打造的文化綜合體平臺,還是書店向文化綜合體轉型升級,或者直接入駐到大型商業綜合體當中,書店平臺文化屬性、引流效應趨勢漸顯。模式創新也帶來了挑戰:高顏值吸引了大量人流,但人流難以轉化為商流等問題成為困擾書店管理者的「頑疾」。2013年,蘇州鳳凰廣場成為國內以發行集團為主導,以文化業態為核心的主題購物中心。5年之後,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曾鋒得出了「搞書店相對容易,做文化綜合體很難」的感受。書店打造「文化綜合體」,怎麼想、如何做? 此次,商報記者對全國部分書店管理者進行採訪,管窺書店「文化綜合體」運營之道。
綜合體「文化+」滿足消費者需求
打造文化綜合體是國內實體書店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徑,將「圖書與多元」以及「多元與多元」業態之間進行充分整合和深度融合,能夠增加客流量、增強品牌影響力,從而有效提升實體書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打造文化綜合體要用購物中心思維模式。蘇州鳳凰廣場對外營業項目整體面積20.5萬平方米,包括了商業、住宅及寫字樓,書店比重在整個經營面積中不足20%。在曾鋒看來,「書店打造‘文化綜合體’,應該要逐步擺脫百貨思維模式,轉向購物中心思維模式。對於圖書與多元的聯動,我認為在一定規模的綜合體內,這是互為促進的:書店可能會帶來特定的人流,而綜合體也會為書店帶來人流,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新型書店都要進綜合體的原因。書店自身的聚客能力與以前相比下降明顯,新華系大書城必須看到這個趨勢,並據此積極應對。」此外,曾鋒強調,就蘇州鳳凰廣場來看,人流直接到書店消費的比重較低,大多數時間消費者還是先解決物質消費。
業態聯動要綜合考慮全盤布局。山東書城通過發展「悅客」自營品牌、促進業態融合等方式,打造了城市文化地標和文化經營綜合體。山東書城副經理呂蕊說:「為實現‘文化綜合體’內圖書與多元、多元與多元間業態的聯動,書城內產品擺放需要綜合考慮、全盤布局,既然是綜合體,就要對外樹立整體形象,在書城內要統一管理,包括統一標識、統一收款、統一營銷。」
2019年,新華書店北方圖書城有限公司升級為「盛文·北方新生活」,並在遼寧14個地級市建設地標性文化商業綜合體。新華書店北方圖書城連鎖總部副總經理湯華湃介紹,新打造的盛文·北方新生活以圖書為核心,兼具文創、娛樂、生活、旅遊、餐飲、教育、兒童7大業態,包括北圖自營餐飲、大耳娃魔法帝國、北圖教育·越美書房等自營板塊,並將具有一定文化屬性的商品按體系化集結,注重品牌化和關聯性。
引進高關聯、高文化創意和高附加值的多元產業。九江新華將原九江書城進行升級,打造了九江文化平臺,並引進了中科院科普教育基地、集雅齋、長物齋定製書房、晨光生活館等13個業態20個品牌。江西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總經理徐萬明介紹,通過重新規劃設計,九江文化平臺全面推進賣場轉型升級,確立了以「圖書核心價值,吸收高圖書文化關聯值、高文化創意、高學生教育附加值的‘非書賣品’」文化產業項目,打造一流且有效益的文化綜合平臺,構建成體驗化、社交化、信息化的一站式文化服務平臺。
內蒙古圖書大廈在升級成為內蒙古新華書店後,業態經營上也有著顯著變化。在自營與聯營上,內蒙古新華書店策劃部劉靜怡認為,自營可以直接管控,保證產品質量以及服務質量;聯營可以借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豐富產品的多樣化。為此,內蒙古新華書店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策略,並與民營開展合作,引入了優學派、中公教育等與文化教育相關產業,與南京創流、巴盟綠業等企業合作,引進多種綠色健康食品、蒙元文創產品、數碼類產品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