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廠商們下一個十年該怎麼走?
「這次更名有利於反映公司的主營業務和戰略定位,便於管理品牌和提升影響力」,官方對於海信電器更名一事如此回復。成立於1969年,到今年海信已經走過了50個風雨春秋。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而海信卻在這個具有特殊意味的節點上做出了改名的舉動。
由「海信電器」變更為「海信視像」,在剛剛結束的董事會上這項議案得到了全票通過。不拘泥在電器硬體單一領域,放眼於多元化產業結構,海信視像將會成為「集視像技術研發應用,全場景雲平臺運營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而非片面單一的整機廠商,這便是海信知悉的「天命」。
技術立企,從薄弱的組裝廠成長為國內前三的巨頭彩電品牌,再到囊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品類多方場景,海信電器的道路是國內家電廠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一角縮影。它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下家電廠商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所能做出的選擇。
彩電黃金時代
如同諸多偉大的半導體公司一樣,海信的前身也同樣是從搗鼓電晶體收音機起家。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青島無線電二廠,設廠主營業務就是生產收音機。放在70年代,收音機可是一個稀罕玩意兒,青島無線電二廠生產的紅燈牌收音機便是其中的代表。誰家裡要是有這麼一臺收音機,那他絕對是整條街上最靚的仔。
如果你有了它還不能風靡整條大街,那一定是你的鄰居添置了一臺電視機。在1970年8月,青島無線電二廠製作出山東省第一臺電子管式14英寸電視機,整機外殼均為木製。生產流程全靠工人組合零件手工打造,那一年「青島牌電視機」的產量僅為82臺,全國排名第三。
雖然國內生產技術起步晚,配套設置不齊全,但海信還是堅定了入局電視的想法,並不斷將其推展到主營業務。1979年,「青島無線電二廠"更名為「青島電視機總廠」;1982年,青島電視機總廠停產收音機,全力聚焦電視機產品。為了彌補國內電視製造的空白,青島電視機總廠在1984年果斷引進了一條世界一流彩電生產線,開始轉型生產彩電產品。
在青島電視機總廠全員埋首產線的時候,青島電視機總廠等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1992年,周厚健出任青島電視機廠廠長。在看到國內電視生產長期依賴引進產線,停留在組裝層面缺乏自主技術的時候,他下定了要以「技術立企」的決心,並隨即實行獎金與開發成果的制度,大幅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
這對當時長期奉行的「大鍋飯」想法造成了劇烈衝擊,但周厚健還是堅決做了下來。企業發展總與時代的脈搏緊密貼合,1992年適逢南巡講話,國家推進改革勢在必行。面臨即將到來的市場化環境以及技術競爭,周厚健深刻地認知到一點:必須要站在時代的潮頭上才有可能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1993年,青島電視機廠更名為海信,寓意「海納百川、信誠無限」,並依舊延續了「技術立企業 穩健經營」的發展戰略和「敬人 敬業 創新 高效」的企業精神。由於順應了市場化的節奏,海信很快在資本化的電視市場嶄露頭角。在不斷加強技術競爭力和推行出海化策略下,海信由原來單一的電視機業務逐漸擴展到了空調、冰箱等大家電領域。
海信是一家既謹慎又大膽的企業。在90年代的電視價格戰中,海信頗為小心地宣布不參與降價,並最終渡過了這場令眾多品牌元氣大傷的危機;而在CRT與液晶平板電視的過渡時期,海信又率先宣布全部轉型液晶產品,正好趕上了面板顯示技術更迭的這波紅利。正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理念驅動下,海信整體不斷壯大。其中海信電器業務在1997年掛牌上市,成為整體集團前進的主要引擎。
海信的成功背後映射的是國產終端製造能力的崛起,也是傳統家電廠商從無到有,銳意前進的黃金時代,而在它的背後,一段嶄新歲月正在徐徐展開。
彩電廠商的去彩電化
談到蘋果我們首先想起的是什麼?當然,這裡指的不是能吃的那一種。在此刻你的腦海裡或許會想到年年真香的iPhone新機生產力代表的MacBook、或者是iOS完善的應用生態等更多的內容。
但在起初,蘋果的公司全稱叫做「蘋果電腦公司」,是一家聚焦於個人電腦的硬體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後,它推出了Apple II、Lisa、Macintosh等多款產品,收穫了市場不少好評。但在80-90年代,由於微軟等強力競爭對手的崛起,蘋果電腦業務面臨了衰退期。直到2000年後,蘋果推出MacOS以及iBook等硬體新品開始挽回頹敗的電腦業務。
此刻的蘋果雖然在工藝設計上別具一格,但它並不能稱作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及至2007年1月9日,當賈伯斯從褲兜裡掏出初代iPhone那一刻,蘋果才為科技界帶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風暴。在多元業務、軟硬協同下,這場風暴也將蘋果推上了首家萬億美元市值美企的高位。
在發布初代iPhone之前,蘋果公司的名稱由「蘋果電腦公司」變更為了「蘋果公司」。去掉「電腦」一詞猶如打通了蘋果的任督二脈,拿掉了那些發展前景下的限制,從而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海信何嘗不想如此?從「青島無線電二廠」聚焦到「青島電視機廠」,再建立品牌為「海信」。而現在掛牌上市的「海信電器」又將變更為「海信視像」,從演變的節奏來看,海信更多想做的是「去電器化」。減弱對單一硬體領域的依賴,海信更想讓市場關注點轉移到海信基於硬體基礎的技術實力上。此前海信整合東芝電視畫質晶片業務,提高自身硬體畫質壁壘,此外它還切入智能交通等場景,發力雲計算、圖像顯示等領域。
如果按照單一的「電器」來算,海信顯然會被限在下遊整機製造狹小的房間裡,因此海信需要用「視像」涵蓋領域更大的語境來描繪自身的生態宏圖。對於這一點,資本市場的反應顯然要更加直接。在海信電器改名之後,其股票迅速上漲,帶動了不少投資者的信心。
一來是自身業務多元化的發展,二是當下投資傾向的風口轉變,三是目前面板市場震蕩帶來的下遊利潤受限,在這三點合力之下,去彩電化將會成為彩電廠商的常態之舉。此前TCL重組剝離出半導體面板業務,改名為TCL華星,專註上遊產能;康佳則是提出「科技+產業+園區」長期戰略,發力光電半導體研究,水務環保等業務;創維則是全面轉向智能家居,實現多元化升級。
在重重焦慮之下,知天命的不只是海信一家,整體彩電行業都亟待升級迭代。對於產品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技術螺旋上升的故事,但對於企業來說,多元且上遊的戰略才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