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受挫下的集體焦慮,彩電廠商「去彩電化」開啟下一個十年

2020-12-13 電科技

彩電廠商們下一個十年該怎麼走?

「這次更名有利於反映公司的主營業務和戰略定位,便於管理品牌和提升影響力」,官方對於海信電器更名一事如此回復。成立於1969年,到今年海信已經走過了50個風雨春秋。常言道「五十而知天命」,而海信卻在這個具有特殊意味的節點上做出了改名的舉動。

由「海信電器」變更為「海信視像」,在剛剛結束的董事會上這項議案得到了全票通過。不拘泥在電器硬體單一領域,放眼於多元化產業結構,海信視像將會成為「集視像技術研發應用,全場景雲平臺運營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而非片面單一的整機廠商,這便是海信知悉的「天命」。

技術立企,從薄弱的組裝廠成長為國內前三的巨頭彩電品牌,再到囊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品類多方場景,海信電器的道路是國內家電廠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一角縮影。它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下家電廠商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所能做出的選擇。

彩電黃金時代

如同諸多偉大的半導體公司一樣,海信的前身也同樣是從搗鼓電晶體收音機起家。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青島無線電二廠,設廠主營業務就是生產收音機。放在70年代,收音機可是一個稀罕玩意兒,青島無線電二廠生產的紅燈牌收音機便是其中的代表。誰家裡要是有這麼一臺收音機,那他絕對是整條街上最靚的仔。

如果你有了它還不能風靡整條大街,那一定是你的鄰居添置了一臺電視機。在1970年8月,青島無線電二廠製作出山東省第一臺電子管式14英寸電視機,整機外殼均為木製。生產流程全靠工人組合零件手工打造,那一年「青島牌電視機」的產量僅為82臺,全國排名第三。

雖然國內生產技術起步晚,配套設置不齊全,但海信還是堅定了入局電視的想法,並不斷將其推展到主營業務。1979年,「青島無線電二廠"更名為「青島電視機總廠」;1982年,青島電視機總廠停產收音機,全力聚焦電視機產品。為了彌補國內電視製造的空白,青島電視機總廠在1984年果斷引進了一條世界一流彩電生產線,開始轉型生產彩電產品。

在青島電視機總廠全員埋首產線的時候,青島電視機總廠等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1992年,周厚健出任青島電視機廠廠長。在看到國內電視生產長期依賴引進產線,停留在組裝層面缺乏自主技術的時候,他下定了要以「技術立企」的決心,並隨即實行獎金與開發成果的制度,大幅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

這對當時長期奉行的「大鍋飯」想法造成了劇烈衝擊,但周厚健還是堅決做了下來。企業發展總與時代的脈搏緊密貼合,1992年適逢南巡講話,國家推進改革勢在必行。面臨即將到來的市場化環境以及技術競爭,周厚健深刻地認知到一點:必須要站在時代的潮頭上才有可能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1993年,青島電視機廠更名為海信,寓意「海納百川、信誠無限」,並依舊延續了「技術立企業 穩健經營」的發展戰略和「敬人 敬業 創新 高效」的企業精神。由於順應了市場化的節奏,海信很快在資本化的電視市場嶄露頭角。在不斷加強技術競爭力和推行出海化策略下,海信由原來單一的電視機業務逐漸擴展到了空調、冰箱等大家電領域。

海信是一家既謹慎又大膽的企業。在90年代的電視價格戰中,海信頗為小心地宣布不參與降價,並最終渡過了這場令眾多品牌元氣大傷的危機;而在CRT與液晶平板電視的過渡時期,海信又率先宣布全部轉型液晶產品,正好趕上了面板顯示技術更迭的這波紅利。正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理念驅動下,海信整體不斷壯大。其中海信電器業務在1997年掛牌上市,成為整體集團前進的主要引擎。

海信的成功背後映射的是國產終端製造能力的崛起,也是傳統家電廠商從無到有,銳意前進的黃金時代,而在它的背後,一段嶄新歲月正在徐徐展開。

彩電廠商的去彩電化

談到蘋果我們首先想起的是什麼?當然,這裡指的不是能吃的那一種。在此刻你的腦海裡或許會想到年年真香的iPhone新機生產力代表的MacBook、或者是iOS完善的應用生態等更多的內容。

但在起初,蘋果的公司全稱叫做「蘋果電腦公司」,是一家聚焦於個人電腦的硬體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後,它推出了Apple II、Lisa、Macintosh等多款產品,收穫了市場不少好評。但在80-90年代,由於微軟等強力競爭對手的崛起,蘋果電腦業務面臨了衰退期。直到2000年後,蘋果推出MacOS以及iBook等硬體新品開始挽回頹敗的電腦業務。

此刻的蘋果雖然在工藝設計上別具一格,但它並不能稱作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及至2007年1月9日,當賈伯斯從褲兜裡掏出初代iPhone那一刻,蘋果才為科技界帶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風暴。在多元業務、軟硬協同下,這場風暴也將蘋果推上了首家萬億美元市值美企的高位。

在發布初代iPhone之前,蘋果公司的名稱由「蘋果電腦公司」變更為了「蘋果公司」。去掉「電腦」一詞猶如打通了蘋果的任督二脈,拿掉了那些發展前景下的限制,從而走上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海信何嘗不想如此?從「青島無線電二廠」聚焦到「青島電視機廠」,再建立品牌為「海信」。而現在掛牌上市的「海信電器」又將變更為「海信視像」,從演變的節奏來看,海信更多想做的是「去電器化」。減弱對單一硬體領域的依賴,海信更想讓市場關注點轉移到海信基於硬體基礎的技術實力上。此前海信整合東芝電視畫質晶片業務,提高自身硬體畫質壁壘,此外它還切入智能交通等場景,發力雲計算、圖像顯示等領域。

如果按照單一的「電器」來算,海信顯然會被限在下遊整機製造狹小的房間裡,因此海信需要用「視像」涵蓋領域更大的語境來描繪自身的生態宏圖。對於這一點,資本市場的反應顯然要更加直接。在海信電器改名之後,其股票迅速上漲,帶動了不少投資者的信心。

一來是自身業務多元化的發展,二是當下投資傾向的風口轉變,三是目前面板市場震蕩帶來的下遊利潤受限,在這三點合力之下,去彩電化將會成為彩電廠商的常態之舉。此前TCL重組剝離出半導體面板業務,改名為TCL華星,專註上遊產能;康佳則是提出「科技+產業+園區」長期戰略,發力光電半導體研究,水務環保等業務;創維則是全面轉向智能家居,實現多元化升級。

在重重焦慮之下,知天命的不只是海信一家,整體彩電行業都亟待升級迭代。對於產品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技術螺旋上升的故事,但對於企業來說,多元且上遊的戰略才更為重要。

相關焦點

  • 彩電行業的未來趨勢是什麼 大屏電視必成彩電市場的下一個藍海
    而作為位列行業金字塔頂端的頭部彩電品牌,TCL自然也是深諳此道,在很早之前,它就已經開始在大屏電視領域深耕、發力。當然,得益於這些重點布局,TCL也研發出了極其出色的大屏電視矩陣產品,而TCL 85X6C巨幕私人影院就是其中之一。
  • 彩電行業的未來趨勢是什麼?大屏電視必成彩電市場的下一個藍海
    此後,由於各類影音資訊內容的豐富,人們對於大屏的需求與日俱增,手機全面屏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時代的潮流,而這種需求同樣在彩電行業得到了解放。對於電視,我們不可否認它仍舊是家庭客廳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並且電視與手機相比,沒有了便攜性的需求,所以大屏更是成為了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電視的標準之一。
  • 家電廠商爭過「數字」獨木橋--高端彩電市場競爭案例
    這主要是由於2008年之前數位電視開播讓這些巨頭確實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未來的競爭顯然不僅僅來自於現有的幾家彩電生產企業而已,包括所有的消費類IT設備生產商都有可能進入彩電生產領域。  所以,高端彩電市場的大戰不可避免地提前打響了。市場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儘管中低端產品仍然是支撐起中國彩電市場的中堅力量,但是高端產品已經開始逐漸躍居主流地位。
  • 市場寒冬,誰能按下彩電行業「加速鍵」?海信發布會給出終極答案
    面對整個行業的"極速滑坡",如何加速重啟成為了諸多廠商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就目前來看,能夠按下彩電行業的目前或許只有海信。數據說根據中怡康數據,海信電視線下銷售額佔有率十二個月全部超過了20%,全年達到21.09%。
  • 三月彩電市場開盤 呈現四分五裂
    進入3月,紅綠藍三原色成像的電視機,在中外新三股力量推動下,於今年的中國家電市場釋放出五彩斑斕的新局面。可以說,各打各的小算盤,各顯各的大神通,從而創造出中國彩電產業近30年來最為熱鬧、最為多姿的市場競爭姿態。
  • 處境不妙 國慶彩電價格戰恐難去庫存化
    清庫存已然成為當下TCL、創維、康佳、長虹等國內彩電企業最頭疼的問題。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彩電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家電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彩電市場的形勢比去年嚴峻得多,去年政策拉動下的好業績擾亂了企業對今年市場容量的預估水準,由於對於市場預期盲目樂觀,讓企業生產計劃提前,導致今年上半年以來彩電庫存比往年要高。
  • 迷霧與熱點並存 彩電市場颳起"數字普及"風
    如今,平板數字彩電雖然受到了各大彩電廠商的追捧炒作,但其價位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尤其是工薪階層而言畢竟是「不能承受之重」。近日,以數碼樂華為代表的一些廠商又充當起了「數字普及」先鋒,開始力推面向普通家庭的、同樣具有數字高清功能的彩色顯像管機型(CRT彩電)。
  • 彩電行業年會召開
    此次大會雲集了政府相關部門,彩電各協會領導,數據研究機構,上遊面板廠商,彩電製造廠商等多方面精英,圍繞「盤點十年曆程,暢想未來徵途」的主題對中國平板電視行業過去十年來的發展成就與行業發展規律進行了權威總結。
  • 玩轉世界盃營銷 彩電廠商取勝的唯一砝碼是大屏和圖搜功能兼備
    Popo||撰稿年初的CES預熱,剛結束不久的AWE爆發,海信、康佳、長虹、創維等國內彩電企業紛紛圍繞俄羅斯世界盃的話題展開電視營銷。隨著比賽日的臨近,彩電市場正醞釀著一場有史以來國內廠商參與度最高的體育借勢營銷。
  • 國產彩電唱主角 勵精圖治彩電巨頭排兵布陣(圖)
    事實表明:國內彩電市場高端彩電液晶、等離子、背投及平板電視已經成為彩電業的新利潤增長點。        勵精圖治    彩電巨頭排兵布陣    我們回顧一下2004年,國內彩電巨頭紛紛在「高端」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始排兵布局:    3月,TCL成立了獨立的平板顯示事業部,欲搶佔平板顯示行業市場。
  • 中國彩電品牌份額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專家認為,目前中國已成全球電視消費風向標,在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背景下,隨著網際網路電視、OLED電視、曲面電視、量子點電視、4K電視等各種新概念、新技術的強力驅動,預計國內電視市場表現仍將搶眼。  國產品牌佔比攀升未來銷量仍保持增長  彩電業這個傳統產業,又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 彩電行業的史詩性衰落下,隱藏著企業興衰最樸素的真理
    此時,電視開始從CRT向液晶、平板電視升級,然而康佳執著於CRT,還揚言再做十年的CRT。與此同時,創維、TCL、海信已開始轉攻液晶電視,反應緩慢的康佳,兩年之後,市場就給了沉痛的教訓,2009年淨利潤下降了43.56%。一晃十年,康佳再也沒有回到往日的輝煌,2016年,康佳掉出第一梯隊。2019年淨利潤僅有2.12億元,同比下降48.45%。
  • 面板漲價 競爭加劇 導致彩電銷售滯漲
    導讀:2017年中國市場彩電銷量約4800萬臺,銷量整體上與去年持平,出現滯漲現象。  雖然今年下半年彩電廠商力挽狂瀾,特別是第四季度在雙十一的帶動下,在整個12月份期間促銷都不斷,但因為上半年虧空太多,始終沒能突破去年的瓶頸。
  • AWE見證彩電競爭格局,誰將引領彩電行業的黑科技時代?
    AWE2018已於3月11日落下帷幕,讓我們一起來回顧AWE這幾天的主要看點吧!在本次AWE展會中,參展企業紛紛推出龍頭產品,同場競技大放異彩。尤其是彩電廠商們帶來的高端電視產品,讓人看了就心動不已。一走進AWE展館,我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未來科技感。而本次AWE展會的最大看點,非OLED電視莫屬!
  • 2021年彩電市場依然承壓前行,但是這幾點是機遇
    雖然彩電市場承壓前行,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依然充滿機遇。大尺寸趨勢明顯彩電大尺寸化趨勢明顯,成為下一個紅海市場,也是驅動彩電更新換代的驅動力之一。根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我國零售市場平均尺寸達到50.3英寸,首次在一季度突破50英寸。也就是說人們越來越喜歡大尺寸電視。
  • 2016中國彩電零售破4800萬臺 網際網路品牌佔20%
    「激進派」都使得中國彩電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以技術創新滿足並創造消費新需求已成為各彩電廠商的共識。但無一例外的是,HDR技術受到熱捧,幾乎所有的彩電廠商都推出了搭載HDR技術的彩電產品。目前,已有11個品牌,超過40個系列,70餘款HDR電視在售,從布局上看,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平分秋色,網際網路電視品牌樂視、微鯨也已率先推出HDR電視,總之,中國彩電市場因為技術革新而變得生意盎然。
  • 面板漲價推高成本,彩電價格戰「鳴金收兵」?
    對於面板價格上漲的原因,海信有關負責人做了深入分析: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彩電銷售整體規模出現較大下滑,面板廠商為了去庫存以及減緩跌價壓力,將一部分液晶面板產能轉移至IT面板行業;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上半年關閉了部分LCD面板生產線,也造成了市場供需的變化。
  • 手機品牌電視紛紛打響 為什麼彩電品牌手機卻「藏在深巷無人知」
    OPPO官方表示:11月1日0點OPPO新品電視開啟限量搶購,首批僅3分鐘即告全網售罄。與之相對的是,海信手機、TCL手機等彩電品牌推出的手機產品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卻反響平平,不僅未能在市佔率排名靠前,而且在宣傳上也較少看見他們的身影。
  • 彩電一味求「大」 巨屏競賽切勿華而不實
    大尺寸電視成市場主流  去年,彩電行業銷售步入「寒冬」,今年上半年彩電銷量同比也僅增長3.6%,下半年更連續負增長。中怡康發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彩電市場推總數據顯示,彩電市場整體零售量同比下降0.88%,零售額同比下降10.55%。然而就在整體市場狀況不佳的背景下,以65吋、75吋、80吋為代表的大屏電視均實現了大幅增長。
  • 2020年三季度中國彩電市場銷量990萬臺,同比下降6.4%
    12月8日,據TCL一張海報顯示的信息,即日起該品牌所有尺寸電視將全面上調價格,而由於面板漲價,這已經不是今年彩電行業第一次上調價格。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阻擋後來者進軍電視大屏市場的步伐,在小米和華為之後,手機廠商OPPO和一加也紛紛推出電視產品,可能還有更多追隨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