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縣南勝鎮:推動農村群眾致富增收

2020-12-1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南勝鎮位於平和縣東南部,面積117平方公裡,下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2.8萬人,黨支部24個,黨員數817人。近年來,南勝鎮牢固樹立「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理念,積極探索創新推動農村群眾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徑,將抓好基層黨建工作與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著力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服務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中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實現黨建強與發展強的雙向互動、良性循環,有效提高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主要做法

主要是大力實施「332」聚力工程,從創新組織設置形式、選優配強幹部隊伍、切實強化幫扶措施三個方面入手,為農村群眾致富增收提供組織保障、人才支撐和內生動力。

1、創設三種模式,為群眾致富增收提供組織保障。創新基層組織設置形式,發揮基層組織在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一是村戶聯動,形成產業集聚。以自然村為單位,在全鎮創建6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構築「黨支部+理事會+農戶」的農村社會管理格局,由村黨支部牽頭,利用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在村民中的影響力,對分散型、個體化的農村產業資源進行整合,推行「一村一品」工程,引導各村積極培育特色項目、壯大產業經濟,全鎮共培育發展12個村級精品項目。二是村企聯手,完善產業鏈條。充分利用我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如南海集團、金龍食品、裕輝食品)比較集中的優勢,由村黨組織的牽頭,與龍頭企業建立經常性、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優化雙方信息、技術、管理、資金、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實現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有效對接,完善農村各項產業生產、營銷鏈條,達到「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目的。三是企企聯建,創建產業支部。針對我鎮食品類企業多,但單個企業規模小、黨員分散的實際,成立食品類企業個私協會,探索創建產業型黨組織,形成「支部+協會+基地」等產業經營模式,把專業協會、經濟合作組織在技術、信息、市場方面的優勢與黨組織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機制建設、提供服務、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產業發展壯大,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建好三支隊伍,為群眾致富增收提供人才支撐。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努力建成一支帶富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農村人才隊伍。一是育好幹部,打造領導科學發展的「橋頭堡」。抓住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的有利契機,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部署,突出「四個面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面向有管理經驗的村幹部,選管理型人才;面向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強的「能人」,選經濟型人才;面向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選知識型人才;面向外出務工經商且有一技之長的返鄉人員,選創業型人才。全鎮共有6名致富、帶富能力強的農村人才當選村兩委幹部。二是育好黨員,打造帶領群眾致富的「排頭兵」。以強化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為核心,採取「微型黨課+技能培訓」模式,組織鎮兩委領導幹部、35周歲以下年輕鎮直機關幹部共 22名,組成「講師團」,分期分批、進村入戶為弄村黨員講黨課、講形勢、授科技。同時,還邀請縣委黨校、縣農辦、縣農業局有關人員深入鎮村一線傳經送寶,切實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增收本領,實現四種轉化,即:致富能手向黨員轉化、農村黨員致富能手轉化、黨員致富能手向村幹部轉化、村幹部向致富能手轉化。截至目前,全鎮共舉辦「微型黨課」 15期,參訓人員 326人,其中黨員103人,佔81.7%。三是育好人才,打造佔領產業高地的「領頭雁」。著力抓好人才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等五支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造就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著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創業、會經營、能示範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打造佔領產業高地的「領頭雁」。

3、落實雙帶措施,為群眾致富增收提供強大動力。針對各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村群眾實現致富增收目標難實現的實際,強化幫帶舉措。一是創業帶就業,強化掛鈎幫扶。致力打造以黨員帶群眾、創業帶就業的「黨建鏈條」,積極向省市縣有關部門爭取適合我鎮農村發展實際的政策、項目、資金,幫助黨員解決創業就業「缺項目」、「缺信息」、「缺技能」等問題,引領和帶動廣大群眾創業就業。截至目前,我鎮共扶持黨員創業項目 個,幫助16名黨員成功創業,帶動400多名群眾就業。二是先富帶後富,實行典型引路。將致富、帶富能力強的農村黨員、幹部、經營管理人才和規模大、效益好的農村產業基地、企業培育成先進典型,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廣大農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全鎮共培育牛奶棗、臺灣紅桃等農業示範基地2處,農業示範大戶12戶。如:南勝鎮南勝村黨員小組長林藝輝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吸納本村20個農戶共同成立「東興新農業有限公司」,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本村25名農民就業。去年創產值200多萬元,每股分紅2多萬元。

二、存在問題

1、 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主要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抵禦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弱。

2、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一些村「無錢辦事」或「無錢辦大事」的問題十分突出,有些村連基本辦公都無法維持,直接影響到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由於村集體經濟相對貧困,村黨支部缺乏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必要物質條件,修橋、鋪路等社會公益事業有心無力。

3、村級班子戰鬥力不均衡。從總體來看,我鎮多數村村級班子均有較強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但也有個別村級班子還存在軟、懶、散、慢等問題,一些村幹部掌握實用技術少、帶富能力低,在發揮農民增收致富「帶頭人」作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三、思路對策

1、大力推行「四位一體」村民自治新模式,著力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四位一體」村民自治新模式是我縣從今年年初開始探索推行的一項創新型、綜合型農村工作機制,即在村黨支部領導下,以村代表議事、老黨員參事、理事會理事、監委會監事為主要內容,實行「四會聯治」。南勝鎮將以在全縣範圍內普遍推行這項農村工作機制為契機,以龍溪村為試點,先行先試,總結經驗,10月份開始在全鎮全面推行,進一步提升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2、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針對農民增收致富面臨的實用技術瓶頸問題,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民穩增收、快致富。主要是藉助開展「微型黨課」上山下鄉進百村活動,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做好各類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和應用工作,增強農村黨員就業創業本領。在此基礎上,把勞動力轉移作為當前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注重開展創業培訓,以創業帶動就業。

3、實行產業帶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抓好農民創業園的規劃建設,不斷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高端農業,積極發展特色經濟作物。

4、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認真學習借鑑其他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此基礎上,立足鎮情村情實際,探索適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途徑。在農村資源利用上做文章,如開展農家樂、生態觀光旅遊等;在房產物業的有效利用上做文章,如修建蜜柚大棚、店面等進行租賃;在推動特色農業集約型發展,集中提供技術、信息、農資、營銷等服務上做文章,如成立蜜柚、茶葉專業合作社等。

相關焦點

  • 平和縣實施「養雞生蛋」工程助力精準扶貧紀實
    3月底,平和縣財政局將經過統籌整合的1億元資金劃入益和公司,並由益和公司定向投資4000萬元入股平和縣旅遊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參與旅遊開發項目,按年6%獲取投資收益;山格鎮10名精準扶貧戶正是通過這一精準扶貧旅遊開發項目,每人每年可獲3000多元收入。另外由益和公司定向投資6000萬元入股福建興和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認購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2000萬股股權。
  • 唐河縣桐河鄉:強化兩業攻堅 推動群眾致富
    為推進「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唐河縣桐河鄉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手抓產業推動,一手抓組織建設,以優勢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經濟為紐帶,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探索「黨建+企業+農戶+產業+就業」五位一體的扶貧開發模式,大力發展有特色、有市場、有規模的優勢產業,增加群眾收入,帶動群眾致富。
  • 甘州: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耿興波 陳志偉 實習生 呂倩楠)近年來,甘州區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充分利用轄區豐富多樣的地理資源優勢,為各鄉鎮量身打造優勢主導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穀子規模化種植,正成為牛家寺村村民致富增收新的支柱產業。毛家寺村一社村民毛松林說:「我們家現有的30畝土地都流轉給振惠農民專業合作社,每畝地流轉費150元,一年共4500元。其餘時間我和老伴就在專業合作社打工,每天100塊錢,每月兩人也掙6000多元。」
  • 平和南勝鎮三個村設立「便民服務聯合代辦點」
    近日,平和縣南勝鎮安石坑村、子坑村、龍溪村在鎮區南勝村聯合設立的「便民服務聯合代辦點」啟用,為三個村的群眾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安石坑村、子坑村、龍溪村都是南勝鎮偏遠山區村。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三個行政村的大部分群眾都搬遷到鎮區。沒有搬遷的村民多數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村裡的便民服務點也少有人問津,形同「空巢」。
  • 大理劍川:木雕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大理劍川:木雕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2020-08-16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李哲:把鄉村旅遊發展好 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李哲:把鄉村旅遊發展好 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2020-10-23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宜陽縣東韓村:溝域經濟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0-06-10 0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香雞」變成群眾增收致富「金鳳凰」
    黔東南岑鞏丨「鐵香雞」變成群眾增收致富「金鳳凰」近日,記者來到岑鞏縣客樓鎮陀子坳村院子頭思州雞養殖基地,只見四周被繁茂的樹林環抱,成群的雞正在林中追逐,隨著飼料桶的敲打聲響起,傾刻間,數千隻雞從四面八方奔向主人。「去年11月份投放了雞苗5500羽,今年出欄2600多羽,產值16萬餘元。」
  • 今天起平和縣這些地方將停電
    停電時間:2018-07-12 13:42—2018-07-12 21:42停電範圍:【平和縣】雙坑村雙潭用戶、雙坑村、雙坑村黃寮;山格柑桔場(專)、長源水電站(專)停電時間:2018-07-12 14
  • 福建平和琯溪蜜柚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平和縣委書記郭德志表示,出口美國有助於平和琯溪蜜柚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穩定營銷價格,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據悉,自2003年走出國門以來,平和琯溪蜜柚已建立起出口基地93個,遠銷東南亞、歐盟、俄羅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出口量達到15萬噸以上、產值約為10億元,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百姓增收致富。
  • 乾縣:花椒產業助力旱腰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乾縣:花椒產業助力旱腰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2020-07-05 21:54:00來源:央廣網
  • 民勤縣昌寧鎮:馬鈴薯產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今年計劃種植4000畝,洋芋種植已成為我們永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永安村黨支部委員李沛文說。 昌寧鎮將企業引進來,讓農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得到了實惠,同時還節約了水資源。為全鎮農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節水行動落實,群眾致富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邁出了堅實一步。
  • 新野縣上莊鄉:黃梨產業助推群眾增收致富
    其中,晚秋黃梨產業在群眾增收致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基地帶動全鄉637戶貧困戶、1476人增收,帶貧效果顯著。為了拉長黃梨產業鏈條,上莊鄉又積極引進了山東明姑食品,對梨進行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不但增加了群眾就近就業渠道,而且實現了梨產業從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的全產業鏈。
  • 搬出窮窩奔小康|甘肅臨洮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增收、能致富
    近年來,臨洮縣堅持把實施易地搬遷工程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願」的原則,採取「插花安置、集中安置、購房安置」的方式,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穩步推進易地搬遷工程,加大後續產業扶持,堅持扶貧扶智、「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既「輸血」又「造血」,促進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增收、能致富。
  • 廖興號:發展海棠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如何圍繞現有的海棠產業資源做文章、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成了我們駐村工作組亟須解決的問題。通過走訪摸排、舉行座談會,充分聽取黨員幹部、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建議,大家一致同意推行「支部+」模式,圍繞海棠產業做文章,譜寫「三色海棠」美篇(圍繞「紅海棠美篇」推進組織建設、圍繞「綠海棠美篇」加強社會治理、圍繞「金海棠美篇」拓寬發展渠道)。
  • 漳州市平和縣各鄉鎮區基準地價
    平和縣山格鎮、坂仔鎮、大溪鎮商服用地基準地價 級別 均質區域範圍 地面地價
  • 碧江和平鄉冷水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 開闢群眾增收路子
    2019年冷水村宏圖利益勞務工程有限公司從山茶小鎮項目承接除草、施肥、收果等勞務收益40多萬元,土地流轉收益17萬元,帶動當地200多人就業,戶均增收5000餘元。 村民正在對油茶進行管護 這僅僅是冷水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依託土地資源,靠山吃山發展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項目。
  • 奉節降龍村田銀平成「瓜子大王」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這是致富不忘鄉鄰,帶領一群貧困群眾踏上致富之路的田銀平的人生信條。日前,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發布2020年度重慶市「百名新型職業農民」名單中,田銀平與林橋、吳巍、李建平、譚長根上榜。田銀平,男,重慶市奉節縣紅土鄉降龍村村民,現任奉節縣蜜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
  • 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 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近年來,徑口鎮三育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 尼勒克縣:馬具專業合作社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2017年,在尼勒克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駐胡吉爾臺鄉阿克塔斯村訪惠聚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立了帕爾哈提民族傳統手工馬具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後,帕爾哈提開始牽掛像他一樣困難家庭,合作社也吸引了不少困難群眾前來就業,讓更多的家庭能夠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