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形容女子時常說:巾幗不讓鬚眉。而「巾幗」一詞,原是指古代女性的高貴飾物,後又引申為女性的尊稱。在民間故事中,穆桂英就是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其知名度堪比古代第一位女英雄花木蘭。
相傳穆桂英跟隨夫家楊氏,北上抗擊遼軍,並在戰爭中率領宋軍取得勝利。而得益於此,穆桂英這個人物角色被多次搬上螢屏,在現代也極大地增加了「曝光度」。
然而,在絕大多數文學、影視作品中,穆桂英在天門陣戰役後便失蹤了,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下落。那麼,她到底去哪兒了?
「楊家將」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的楊家人都在戰場上以身殉國了。穆桂英嫁進楊家後,自然是「楊家將」之一。那麼,她有沒有從戰場上逃過一劫呢?
穆桂英嫁入夫家後,以女流之力率領宋軍打敗了大遼。正是因為穆桂英在天門陣一戰中的出色表現,使遼軍驚恐萬分,幾年來不敢再入侵中原。
據說穆桂英當總統帥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了。戰後,宋朝終於有了與西夏和談的籌碼。從那時起,西夏、大遼、宋朝處於「三國鼎立」的態勢,中原地區出現了短暫的和平。
不幸的是,大敗敵軍的女將軍穆桂英,此戰之後再也無法「榮歸故裡」了。戰爭伊始,穆桂英為了熟悉戰場情況,親自來到高海拔山坡上觀察敵人的動向。然而,敵人已經在附近布下了埋伏,等待穆桂英上鉤。
在這場伏擊戰中,穆桂英身受重傷、流血不止。即便如此,她還是率領部隊英勇作戰,戰勝敵人後,自己犧牲了。
故事看到這裡,我們都為穆桂英這種犧牲小我、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形象所感動,也為她的故去感到惋惜。但其實我們也不必太遺憾,因為她只是一個虛構的形象。
據史學家考證,在晉、魯等地都接連發現過穆柯寨遺址,這些遺址極大可能為穆氏家族所建。此外,穆氏的文字也出現在多地的楊氏家譜中。
儘管這些證據提出了穆桂英存在的可能性,但史學家仍不能就此作出結論。多年來,人們一直無法理解穆桂英是否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據考證,最早版本的女英雄,可能並非姓「穆」而是「木」,穆桂英這個名字可能是清朝時期,作家根據明代小說進行的二次創作。
在北宋楊氏宗譜中,也沒有找到「穆氏」或「木氏」的名字,就連楊宗保也沒有出現在族譜中。由此可以看出,穆桂英和大多數楊家將或許都是作家創作出來的。
當然,雖然歷史上並無真人,但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找到人物的原型。穆桂英的原型或是北宋的慕容氏。
首先,「穆」和「木」都是「 慕」的同音字;其次,在真實的歷史上,楊氏家族曾與西北地區的慕容家族聯姻,這在當地縣誌上有明確記載。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娶了慕容家擅長打仗的女兒。由此可以推斷,這個女兒就是穆桂英的原型。
當然,在官史上,沒有提到這位慕容夫人是否參加過天門陣之戰。她的丈夫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早年受範仲淹賞識,被派往西南邊防。
遼宋兩朝爭奪燕雲十六州時,楊文廣向朝廷提出大計,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遺憾的是,楊文廣不久之後就英年早逝。
楊文廣死後,其夫人慕容氏是否參與了燕雲地區的戰略,史料中沒有提及。按照當時男權至上的觀念,慕容氏在丈夫死後參戰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