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14萬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萬元,合作社分紅243.48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850萬元……
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城往西約70公裡,有一個村集體經濟繁榮、群眾人均收入高的村子。這裡的群眾除了打工增加收入,這兩年還能收到一筆可觀的分紅。泉吉鄉寧夏村憑藉著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成功地擺脫了多年貧困帶來的困擾,也為剛察縣提供了可複製的脫貧經驗。
1月9日,記者來到寧夏村。這裡海拔3300多米,有92戶433人,是一個純牧業村,他們多元化的產業發展讓記者感到吃驚。
眼前茫茫大草原上肥壯的羊群正在覓食,這是「我們存欄的後備母羊群,2018年我們出欄了4959隻羔羊,出售羊毛5635公斤,光這一項收入就達到318萬元,除去一些開支,給31戶股民分紅243.48萬元。」寧夏村村主任更興才讓自豪地說。
除了草地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周轉母畜、公共草場租賃等產業外,寧夏村還在縣城建起了賓館、火鍋城、鋪面等,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850萬元。
這個以前單純靠放牧為生的小小牧業村,村集體經濟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更興才讓的介紹中獲得答案。
2007年以前,寧夏村村集體經濟為零。2007年在夏季草場修了熱水至江倉鐵路,當時國家為佔用草場補貼了50萬元,這為寧夏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村集體經濟就此實現破零。
2010年至2013年,寧夏村在縣城陸續購置了11間商鋪。
2017年村集體經濟開始壯大,2018年全村牧民以入股的形式在縣城瓦顏路購置商鋪12間,商鋪出租,已收益9萬元。同時,利用扶持發展非貧困村集體經濟資金40萬元,購置適齡生產母羊400隻,照按照「投羊留羔」的方式周轉。在哈達灘和滿池路的90公頃公用草場收益2.88萬元。
這樣的發展歷程雖不能說波瀾壯闊,但是從中我們能發現村黨支部書記才保的眼光和魄力。
才保是個40多歲的藏族漢子,因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憑著敢想敢幹的性格,在他的帶領下,寧夏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這幾年我壓力很大,不敢有一點馬虎,只想讓我們的村集體經濟能更上一個臺階。」才保坦言。
在剛察縣城藏城核心區不遠處有兩棟三層樓房。才保告訴記者,這兩幢樓是2016年北京神華集團投資700多萬元、寧夏村合作社投資200萬元,加上群眾入股建成的。一棟樓房我們裝修成了家庭賓館自己經營,旁邊的那棟我們交給別人經營,每年收取4.2萬元的租金。
25歲的公毛吉在這棟樓的迎賓樓火鍋城當服務員,正是這份固定的工作給她帶來了如今的好生活。 「來這之前家裡就靠我外出打工維持生計,但打工收入很不穩定,還要常年在外漂泊。2018年,經村裡介紹我來到這裡當服務員,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終於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公毛吉高興地說。
「像公毛吉這樣在火鍋城當服務員的寧夏村還有12個人,重點是貧困戶家庭的子女。」更興才讓介紹。
75歲的扎洛是寧夏村土生土長的牧民。在他們一家人眼裡,寧夏村「兩委」班子就是他們的福星。「2014年合作社剛發展起來的時候,我就把自家83公頃的草山租給了合作社,每年有2.49萬元的租金收入,另外,我還是合作社的放牧員,半年的放牧工資有6000元,去年的收入達到了3.09萬元。」扎洛臉上洋溢著喜悅。
「以草地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主導,實現產業發展多元化,多點開花、多面受益,進一步壯大寧夏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群眾收入不斷增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良好效果,值得在全鄉推廣。」泉吉鄉黨委書記李萬錄說。
「在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我們為全村牧民購買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統一上交了水費等,還為他們的牛羊買了保險,村裡去年分紅200多萬元,我們相信寧夏村的明天肯定會更好,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更加紅火!」更興才讓的話語裡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