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一:五帝本紀·孰真孰假

2021-01-20 禾苗讀史

篇章一:五帝本紀·孰真孰假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五帝的事情,歷史久遠,到司馬遷時就有點說不清楚了,故而史遷在論贊中言: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尚,上也,以言久遠之意。薦紳,同「縉紳」,指官僚、士大夫。這裡司馬遷說的是實情。五帝究竟是哪五位,三皇五帝又是誰,諸家的論述不一,有說黃帝、顓頊、嚳、堯、舜者,有說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者,(參見《史記志疑》)更有一些論說荒誕不經。面對這些,這篇如何寫得更加典範呢,司馬遷採取了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法。先是實地考察,詢問各地關於黃帝、堯、舜的事跡與傳說,繼而參考較為切實可信的《春秋》《國語》等典籍,編次之,擇選之,著錄之,就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五帝本紀》。

    五帝以黃帝始,黃帝就是公孫軒轅。從本篇看,公孫軒轅地位的確立主要緣於兩大戰役:一是「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此戰「三戰,然後得其志」;二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此戰「禽(擒)殺蚩尤」。比較認可的觀點裡,炎帝是與黃帝並立的另一部落的首領,黃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為了戰勝炎帝,黃帝馴化了六種猛獸用於戰場,即熊、羆、貔、貅、貙、虎,最終取得了勝利。蚩尤,傳說是各種兵器的發明者,更是炎帝的強大對手。很多同學喜歡蚩尤,知道他被尊稱為戰神,力量不可小覷,很難被徵服。公孫軒轅和他的這場惡鬥是十分辛苦且有點兒技巧的,《外紀》載:

       蚩尤為大霧,軍士昏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禽蚩尤。

可知這場戰役裡,指南車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此戰一勝,公孫軒轅的成王之路一馬平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本篇司馬遷把黃帝作為華夏諸祖的共同祖先,意義巨大。自此,黃帝成為散居各地的華夏後裔得以凝聚的一面旗幟,引導了華夏子孫走向新的歷程。

司馬遷的五帝,除了黃帝還有顓頊(zhuan1 xu1)、帝嚳(ku4)、堯、舜。顓頊帝號高陽,史遷是這樣描述的: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不難看出,顓頊帝沉靜穩練有謀略,通達明理,他致力於農業生產,推算節令。節令曆法在上古是很重要的。顓頊曆是傳說的古六歷之一,據說有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用以指導農業生產。文本還透漏了一點,就顓頊是非常重視鬼神與祭祀,這是上古蒙昧時代神靈至上的表現。

帝嚳號高辛,史遷是這樣描寫的: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高辛的神奇之處,在於出生就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岌」。到底是真的還是後代的附會,抑或他的發音和普通人不太一樣以至於接近「岌」的發音,我們不得而知。帝高辛普施恩澤,利及萬物,心裡只有百姓。可能由於年代久遠,帝顓頊和帝高辛的更為具體的事跡談的比較少。

似乎從堯(號放勳)開始,人物、事件逐漸明晰了。《尚書》以堯始,看來不是沒緣由的。然對堯的評價,卻和前面的評價都不同: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這句很有意思,讀來韻味十足,卻感覺有點玄乎,重點無從把握,可能需要細細翻譯來領悟。大致的意思是,其仁德如天之無不覆蓋,其智慧如神靈之無所不知。人們喜歡靠近他,如葵藿傾心以向日;人們戀慕他,如百穀之仰望雲雨。顯然,帝放勳是神一樣的存在。更為有趣的是,堯是很懂色彩搭配的,文中言「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就是黃色的帽子配黑色衣裳,紅色的車子配白色的馬兒,帝堯的審美觀很不俗呢。

帝堯功績卓越,其中之一就是「敬授民時」,從文本看,應該是在帝顓頊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曆法,春夏秋冬被明確的提了出來。「歲三百六十日,以閏月正四時」,再以閏月的方法使節氣與四季相符。有學者這裡指出,堯時不太可能如此精確,我覺得也有道理。

 帝堯非常關注治水。當時水患嚴重,百姓不堪其苦,堯希望擇選有才能之人治理水患: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當時四嶽之長就推舉了鯀,文本中談,堯開始是不同意鯀的,因為鯀「負命毀族」,字面的意思是違抗命令、傷害族人。但是四嶽長官堅持試用,而現實證明鯀治水的思路不對。這在後面的篇章中會重點談及。

堯是一個聽得進下屬意見的君主,比如本來他是不看好鯀的,但是在四嶽長官的建議下,仍舊願意一試。然而,在選擇未來繼承者這個問題上,堯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堯是優秀的君主,看的很明白,傳給丹朱,只利丹朱;傳舜,利天下。堯肯定是猶豫過的,但為了部落的長久發展,最終選擇的是舜。

歷史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說黃帝、顓頊、帝嚳(ku4)、堯這些部落首領因為歷史久遠,神的意味更重一些,那麼舜就顯得近於人而真切可親了。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

虞,國名,大致是今天的山西省平陸縣西南。古之帝王有名有號,舜是名,重華為號。其父是瞽叟,無目為瞽。孔安國說,有目不能分辨善惡好壞,所以當時人稱他瞽叟。不過從《五帝本紀》的記載來看,舜的父親似乎原本就是瞎的: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是很可憐的,親娘早死,父親娶了後娘,後娘生了兒子象,父親喜歡後娘和象。讀到這裡,很多同學們就會說,唉,這下沒好日子過了。恐怕不是沒好日子這麼簡單,不知是後娘使壞,還是瞽叟心惡,竟常常動了殺念。舜每每感到生命受到威脅,就跑;小的虐待,就受著。雖然身處險惡的境地,他依舊以德報怨,更加厚道、謹慎,絲毫沒有怠慢,安靜的做自己的事情:「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就是在歷山努力耕田,在雷澤認真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在壽丘做各種家用器物,跑到負夏去做買賣,勤勤懇懇,掙錢養家。可能因為當時流傳版本不一,為了更好的保存史料,史遷緊接一段又說了如下內容,再次談到了舜的境況: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意思和前面相差無幾,就是多了後母的形象:囂張。即使親爹、後娘、弟弟都不靠譜,舜還是用自己的智慧堅守著本分:殺我,我就跑;用我,我就在。還好,眾人的眼睛是亮的,這樣的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不應該被埋沒,舜的事跡逐漸被傳頌開來。古今有些情感是相通的,大家都很看好這個孩子,此時的舜,需要一個機會。

於是,當堯準備選擇自己的繼承者時,舜就被理所當然的提了出來:

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

四方的諸侯長官們分析得很到位,有那樣的父母兄弟,舜不僅自己沒有走向邪惡之路,反而能夠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以孝道維持著家庭的和諧,使得父母兄弟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舜是一個心胸寬廣且頭腦睿智的人。讀至此,對舜的敬慕又多了幾分。禁不住會想,一個孩子,沒了親娘,每天一睜眼,無人可依,無人可信,全憑著一己之力,拓出一方天地。那是怎樣的孤單,又是怎樣的勇氣、智慧和信念啊。

   孤獨而堅強、勇敢而聰明的舜,在眾人的期待中,開始了新的發展之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又讓自己的九個兒子和他同處,觀其言行,結果子女反而被舜感化,不僅如此,舜更以身化俗,百姓歸之: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這一段,結合前面舜的足跡「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而進一步說明,舜每到一處,幹一件事像一件事,不僅利己,更利百姓。堯很是欣賞舜,賞賜了貴重的細葛布做的衣服,送了琴之類的東西。

有了堯這個靠山,舜的日子總該好過了吧,現實又來打臉。舜那一堆父母兄弟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加快了禍害的步伐,原來還是「欲殺舜」,這下是真下手了:

       (瞽叟)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惡毒的親人果然比敵人可怕千萬倍。舜登高用泥土修補穀倉,瞽叟從下面放火焚燒,舜挖井瞽叟和象往下倒土填埋水井。這番連環殺,是他的親生父親和兄弟幹的。而舜能夠逃脫,肯定不是僥倖,而是早有防備。象以為得手了,立馬就瓜分舜的財產。在舜的屋子裡,彈著舜的琴,這時舜從外面回來:

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

司馬遷這段描寫很生動,象見了哥哥沒死,先是驚訝,繼而不高興,卻說:「我正想哥哥想得傷心」,舜大概早適應了這種情況:「是啊,你我的情誼的確不錯。」庶,可以。舜沒有因此心懷怨恨,舜和其父兄完全不在一個世界,他將是天下人的帝舜,經此之後,他對父兄反而更加好了。

    這件事情之後,堯似乎更加重用舜,舜開始正式參與行政管理,推舉了高陽氏的「八愷」「八元」,流放了帝鴻氏的渾沌、窮奇、檮杌、饕餮,政績很是顯著。但是,最終堯下定決心傳位於舜的原因,卻是舜有特殊本領: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這項本領在上古是很了不得的,在原始森林裡,在狂風暴雨中,還能辨別方向,不僅僅是心志堅定,更有先天的方向感,可以有效的幫助部落應對惡劣的環境。後來堯死,舜繼承部落首領之位。舜的繼承王位,充分考慮了丹朱的存在,處理得非常周全,「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之後舜認為既然天意如此,那就接受吧。

舜繼承堯位之後,對堯的很多政策並未做大的改動,他沿用了堯時的官員,禹、皋陶(yáo)、契、后稷、伯夷、夔(kuí)、龍、倕、益、彭祖,使之分工更加明確,其中對夔的任命尤引人注意:

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段較早關於音樂舞蹈的論述在座的同學應該非常熟悉了。

在篇章的結尾,還有一點,就是司馬遷將顓頊、帝嚳、堯、舜、禹都視為黃帝的後代,故而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然而前文又用了《國語》的說法,「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前後有所牴牾,我們不妨視為史料保存的一種方法罷了。

 好了,《五帝本紀》就討論這些,下周討論《夏本紀》。

 

 


相關焦點

  • 網絡謠言粉碎機 | 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
    網絡謠言粉碎機 | 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這些說法孰真孰假?「人臉」屬於個人敏感信息?真的
  • 【網絡謠言粉碎機】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
    【網絡謠言粉碎機】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 這些說法孰真孰假?「真真」為您查證事實,解惑「人臉識別」問題。
  • 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
    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這些說法孰真孰假?本文為您查證事實,解答「人臉識別」問題。「人臉」屬於個人敏感信息?
  • 古代戰神白起的殺敵數到底孰真孰假?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當我看到白起殺敵數量的時候心中閃出了無限個浮誇和誇張之詞!古代打仗愛吹噓人數和戰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可這白起殺敵數量太令人震撼了!那白起這個殺敵數據孰真孰假?不知您心目中有沒有答案?反正作者我呢是不會相信這個數量的!但是戰神始終還是戰神!
  • 【網聞鑑真】關於人臉識別的這些傳說,孰真孰假?
    一時間,圍繞「人臉識別」系統的法律問題、執法監管以及實踐應用等討論讓這項黑科技愈發可疑,「人臉識別系統想安就能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人臉信息一旦洩露無法挽回」「戴口罩也能被人臉識別」…… 這些說法孰真孰假?本文為您查證事實,解答「人臉識別」問題。 「人臉」屬於個人敏感信息?
  • 宋朝公主被金兵擄走,而中原又出現一位公主,孰真孰假至今難辨
    宋朝公主被金兵擄走,而中原又出現一位公主,孰真孰假至今難辨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城,擄走了徽、欽而帝,連帶著大批皇室親貴、大臣,一起被押送到了北方,史稱「靖康之恥」;當時被金兵擄去的人中,女性佔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兩位皇帝的皇后,宋高宗的生母與髮妻都赫然在內,值得一提是當時年僅17歲的柔福帝姬,也隨同被劫掠到金國;有意思是柔福帝姬在北方遭受欺凌的時候
  • 揭秘林彪的兩份「九八手令」:孰真孰假?
    (網絡圖)最近,看到武健華所寫的《「九一三」事件後對林彪住地的清查工作》一文(載2011年第12期《黨史博覽》),不由得大吃一驚!武文說,「九一三」事件發生後,當時是中央警衛局和八三四一部隊的幹部武健華,和中央辦公廳機要室處長賴奎、中央辦公廳政治部秘書王歆一起,到北戴河中央療養院林彪、葉群所住的96號樓清查文件。
  • 孰真孰假?
    孰真孰假?人們對於月球的探索一直都沒有停止。除了載人登月之外,還有一些探測車。人們放上去的玉兔2號,這輛車它總體的重量是一百三十五千克,因為月球的吸引力是非常小的,它只有地球的1/6。在月球上,它的重量只有二十一千克,就算是在這樣的體重之下,因為月球表面的土壤問題,這個探測車會在月球的表面留下一定的摺痕。
  • 中國作家與諾貝爾獎的那些「緋聞」,孰真孰假?
    在這之前,中國作家與諾獎曾鬧出過許多「緋聞」,坊間流傳最甚的有好幾起,孰真孰假? 「諾貝爾賞金,我拿這錢,還欠努力」——魯迅 「緋聞」一:魯迅拒絕諾獎提名?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將目光投向亞洲。
  •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身份眾說紛紜,孰真孰假?我們都想錯了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身份眾說紛紜,孰真孰假?我們都想錯了。有人說曹雪芹是真正出身在大家族的人,家族曾經顯赫,後又被抄家,經歷了大起大落。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的這個詩特別貼切地道出了作者的寫作初衷與困境。故事源於生活,題材取決於生活,《紅樓夢》中賈府後來被抄家,很是符合作者的經歷的。
  • 《澳門風雲2》破八億 兩個周潤發孰真孰假?
    《澳門風雲2》破八億 兩個周潤發孰真孰假?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5年03月06日10:37 為慶祝「元宵破八」,日前,片方又發布了一款名為「機器人PK海陸空」的製作特輯,還邀請憑影片一夜爆紅的機器人傻強擔任特別「解說」,此外,還將解讀電影幕後的八大秘密,將「14億笑聲」進行到底。
  • 繆可馨墜樓事件疑點重重,家長校方各執一詞,究竟孰真孰假?
    近期,在江蘇省常州市一小學內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墜樓一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關注,此事疑點重重,家長校方更是各執一詞,究竟孰真孰假?事件發展起因源於五年級的女生繆可馨在一堂作文課後最樓身亡,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在走訪調查中,表示並未發現當天課堂存在辱罵、毆打學生的情況。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勘查、查看監控錄像和走訪調查等工作後、排除他殺。
  • 外交部:涉疆問題上孰真孰假,誰在正義和正確一邊,一目了然
    所以在涉疆問題上孰真孰假,誰在正義和正確的一邊,是一目了然的。面對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嚴峻威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法採取包括設立教培中心在內的一系列反恐和去極端化舉措,扭轉了新疆的安全形勢。正如大家知道的,新疆已經接近三年沒有發生過暴恐事件,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百姓安居樂業,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得到了大幅地提升,他們都衷心擁護政府的政策舉措。
  • 宋朝公主被金兵擄走,而中原又出現一位公主,孰真孰假至今難辨
    而柔福帝姬在金國受苦之時,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宋軍在剿匪之時,又帶回來一位,自稱是柔福帝姬的女子;按照血緣關係來說,柔福帝姬是宋高宗的妹妹,但由於闊別多年,高宗已經忘記了柔福帝姬的樣貌;這位女子自稱從金國,歷經千辛萬苦才逃到國內,高宗心中疑惑,令老宮女查驗,隨後老宮女表示這位女子,與柔福帝姬長得確實很相似,但是只有一個差別較大的地方,那就是這位女子的一雙大腳,與柔福帝姬的小腳不符合。
  • 楊貴妃墓穴成謎:原來日本也有楊貴妃墓,和國內的究竟孰真孰假?
    於是日本的和中國陝西的這兩座墓,孰真孰假,就變得謎團重重了。在和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的日本山口縣,縣內油谷町有個名為「久津」的海邊小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稱號「楊貴妃第二故鄉」。小村有一處叫做二尊院的寺廟,對,就是和京都知名景點同名的那個二尊院。寺廟裡有一片墓地,據介紹都是從中國和朝鮮半島漂流至山口縣的移民墓地,而其中最顯眼的墓,就是楊貴妃的了。
  • 他是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真實身份卻飽受爭議,究竟孰真孰假
    導讀: 他是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真實身份卻飽受爭議,究竟孰真孰假自古以來,提起歷史上的偉大詩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唐代的李白,因為我們從小就開始學李白的詩文,李白的詩詞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可以說文字功底非常的深厚,李白也被後人尊稱為
  • 《陳情令》藍湛一句,孰正孰邪孰黑孰白,終於有了自己的立場
    但是藍湛的心是向著魏嬰的,他害怕魏嬰又出問題,真想寸步不離地守著他,可是魏嬰不同意,藍氏也不允許。藍湛只能偷偷地去看魏嬰,看他過得好不好,有什麼打算,有沒有什麼要幫忙的。藍湛的心思很簡單,就是想魏嬰不要離開,就老老實實呆在他身邊,但是這個願望很奢侈,魏嬰總是時不時出點亂子,他幫都幫不過來,真的很力不從心。
  • 陳情令:「孰正孰邪,孰黑孰白」,藍忘機心中早有了答案
    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一句就是「孰正孰邪,孰黑孰白」。自小在雲深不知處長大的藍忘機,心中對於正邪黑白的認知其實都是來源於叔父和兄長的教導,作為正道楷模,叔父好學生的他,自然將藍氏家規和叔父兄長的教誨作為金科玉律,從不犯錯。藍氏家規中最重要的一條「不得結交奸邪」他更是不會犯。直到魏無羨的出現,他一直以為的正邪黑白有了動搖。
  • 史記(一)五帝本紀
    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魔道祖師:孰仙孰魔,孰善孰惡?魏無羨修了鬼道,做的是仙門之事
    不禁發問:孰仙孰魔?孰善孰惡?大家都說他是邪惡的存在,連一起長大的江澄也會痛恨夷陵老祖十幾年甚至更多,可魏無羨他永遠都是那個單純善良的人,說他一直都沒變過那是假的,經歷過這麼多痛苦正常人有誰會全都放下?魏無羨只是把所有的痛苦永遠埋藏在心裡,用釋懷後獲得的幸福填補內心被傷害後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