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稅前工資達到5000元就要繳納個稅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的老闆,給員工定個5000的工資,以為這樣就能降低個稅和社保。其實,正是這個5000元的工資,暴露了公司通過私帳發錢的行為,反而引起了稅務的關注。那麼究竟稅前工資達到了多少,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呢?這個問題跟個人的扣除項目多少有關。
1. 可以稅前扣除的項目
每個人可以稅前扣除的項目是相同的,但是可以扣除的金額可能有所不同。稅前可以扣除的項目包括:基本扣除,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其他的法定扣除。
基本扣除這個大家都一樣,以前是3500元,去年上調為了5000元;
專項扣除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三險一金或者五險一金。有些單位是嚴格按照工資作為基數來繳納的,但是有些單位可能按照最低的在繳,這樣的情況下,個人的扣除部分就會有所不同;
專項附加扣除,個人的差異可能很大。有些人可能有房無貸還丁克,有些人背負房貸且家裡有兩個娃在嗷嗷待哺,那麼自然扣除的金額是有所不同的;
其他扣除,這個很多人都認為忽略不計了,但其實不是的。這個其他扣除,是法律規定可以在稅前扣的項目,比如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注意不是什麼保險都行,要有稅優識別碼),符合規定的捐贈等等,這些金額也會因人而異。
2. 多少工資要交稅
我們可以通過測算扣除的項目,來看看到底多少工資就可能要交稅了。
假設我們的月薪是一萬元,那麼基本扣除是5000元/月,五險一金的扣除是每月1850元,專項附加扣除是每月3000元。這樣算下來,全年基本是不用繳納個稅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專項附加扣除比較少或者沒有專項附加扣除,那麼就需要繳納一定的個稅。
因此,對於個人來說,要看扣除的項目有多少,來確定多少工資是不交稅的。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通常都會有一定的扣除項目,因此,月薪10000元左右的話,基本不用扣太多稅。
總的來說,稅前工資達到多少才需要交稅,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各有不同。在個稅改革之後,引入了專項附加扣除,是一個很大的抵扣項目,通常來講8000-10000的工資,已經不需要交太多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