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的世界被稱為軸心時代,印度的佛陀、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與亞裡斯多德和中國的孔子、老子都在那個時代誕生,人類思想的天空從未如此璀璨。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有記載的學派有189家之多,百家爭鳴名副其實。但人們記住的無非法、墨、兵、儒、道、農、陰陽、小說、名、縱橫、雜等十餘家而已,其中又以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四派最為知名。那麼,這四家學派哪家的思想最好最強?
首先說到墨家,它的主張是兼愛非攻,墨家門徒往往非常節儉、嚴於律己、吃苦耐勞,和西方的清教徒或佛門苦行僧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期分為兩支,一支開始注重自然科學發明創造了不少東西,另一支就變成了社會上的遊俠群體,在統治者眼裡大概是反社會分子。墨家是四家裡面最先沉寂的,很多人認為原因是被儒家打壓或墨家思想太過先進,其實①是因為墨家思想不切實際,兼愛非攻都很好,但太高遠了。②墨家思想不完善,所謂兼愛,愛是什麼?就得有一整套主觀精神標準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闡述,墨家思想卻沒有制定自己的標準,和在同一領域的儒家競爭敗落是自然的事。
道家和儒家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兩家思想,如果說儒家制定的是人生觀和價值觀,那麼道家闡述的就是世界觀。道家黃老在漢初曾經短暫成為統治學說,但道家的順其自然和無為無所不為太玄乎了,作為個人世界觀還可以,但要作為文明世界觀或統治學說缺陷就太明顯了。什麼是為什麼是無為?怎麼說怎麼解釋都可以,根本無法作為明確的治國理論,所以漢初短暫用黃老之術後就被棄之不用。道教和其它世界的宗教相比思想深度廣度都不差,但其它宗教三觀都包圓了,中國的道教卻只有世界觀沒有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作為宗教是無法推廣出去的,儒家文明圈裡朝鮮越南日本都學了儒家卻不學道家便是因為如此。
四家學派裡法家最另類,深度和廣度都不如其它三家,但生命力卻十分持久,以至於在清末儒家遭到嫌棄後甚至有了「外儒內法」或「儒皮法骨」這種荒謬的說法,甚至得到許多人贊同。但其實法家和儒家並不屬於一個範疇,儒家是制定主觀精神標準的學問,法家是具體做事的學問。如果說儒家是華夏文明的根基和目標,法家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法家的「法」沒有根源,只能用儒家的道德為基礎,如這個人為什麼被判刑,他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錯了?這就需要一整套主觀精神標準闡述,中華文明只有儒家制定了這一套標準。很多人認為儒家能獨尊是因為討好皇權,其實法家才是對皇權跪得最徹底的,法家的「法、術、勢」就是為君王獨裁服務的。
自清末以來,因為被西方屢屢羞辱,國人開始反思原因,作為統治意識形態的儒家便成了最大的靶子,於是中國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儒家造成的。他們認為中國屢屢被外族入侵是因為儒家導致國人軟弱,潛意識裡認為該有一種學問能讓國家永遠強盛,做不到就是差勁。其實儒家文明的幾個國家在世界都是數得著的堅韌和血性,日本不必說,越南三次打敗蒙古大軍,近代又連續和法日美中四國打得屍山血海,有幾個國家比它強?以弱宋來說,蒙古橫掃世界的時候中東、印度和歐洲哪個表現比宋好?
中華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領先世界的朝代全是獨尊儒術後的中國。說句不客氣的話,沒有儒家中華文明早就不存在了。縱觀世界所有文明,古代的統治意識形態全是制定了對錯好壞標準的宗教,主觀精神標準差的文明都被消滅或同化掉了,如果沒有儒家的這套標準中國不是被佛教就是其他宗教同化掉,因為百家裡只有儒家制定了相對完善的主觀精神標準。有些人認為儒家不要臉把別人的功勞據為己有,其實這就跟漢朝天下是蕭何張良韓信們打下的,但天下卻是劉邦的一樣。儒家是統治意識形態,和法家兵家農家這種具體做事的學問不是一個範疇,它和其他宗教或資本主義某某主義比較才對,西方發展得好大家肯定說是資本主義的功勞,古代哪個文明璀璨人肯定說是某宗教厲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因為壓根沒有其他的選擇,法家作為亂世的治國之術可以,如戰國時期秦國以法家爭雄,但大一統王朝卻不行,秦朝二世而亡也有此原因。大一統王朝肯定要統一意識形態,就像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文字一樣,否則根本無法交流。也就是三觀要大體一致國人才能交流,看看各個宗教之間的衝突就知道如果意識形態不統一這個國家絕對無法長久統一,也就是對錯好壞美醜的標準要大致趨同國家才能長久,百家裡面儒家是唯一的選擇。所以歷代王朝統一後儒家就開始興盛,因為壓根沒有其他選擇,制定一套自洽的主觀精神標準太難了,到現在我們也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