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臺灣經濟高峰論壇在臺北舉行,主辦方是英國《金融時報》和渣打銀行,島內政企高層、專家就如何提升臺灣競爭力等深入交換意見。其中一個關鍵詞是「人民幣」。
今年2月6日,臺灣人民幣業務全面開跑。同日,2500萬元新臺幣運抵臺灣銀行上海分行,這是首批無需經第三地銀行而直接「登陸」的新臺幣。兩岸貨幣可以直接、雙向往來,真正邁入「銀通」新時代。
「人民幣」的話題,在臺灣更熱了。
存錢——人民幣不用放在枕頭下了
謝智賢是臺南人,4年前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他說,爸爸也經常往來兩岸,手裡現成的人民幣卻不能從臺灣直接匯給他,還要臺幣轉美元,美元轉人民幣,「現在直接匯人民幣就好了,我的生活費等於是增加了!」臺北的邵萱小姐打算到上海旅遊,「更方便了,直接帶臺幣過去就好了,或者直接從這邊帶人民幣過去。」
兩岸能實現「銀通」,現實需要是背後的動因。2012年兩岸人員往來接近800萬人次,走動總要用到錢的。人民幣在臺灣上路,立即受到民眾熱捧。據兆豐銀行臺北市衡陽分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開辦當天上午僅該分行就有30位儲戶開設人民幣帳戶。統計顯示,臺灣指定外匯銀行(DBU)人民幣業務自2月6日起跑至今,人民幣資金池已接近150億元。
為爭奪人民幣存款,島內各銀行開打利率大戰。新竹的彭心健先生說,他甚至已經把一些臺幣存款轉成人民幣了,「利息高啊!兩岸貨幣直通,我們增加了一種理財的選擇,而之前卻只能把人民幣放在枕頭下面。」
看好人民幣升值機會,近期島內外金融機構在以高息攬儲之外,又掀起人民幣金融商品投資熱潮。國泰人壽推出臺灣首張人民幣計價投資型保單;國泰世華銀行也一口氣推出14檔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及兩檔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保險公司和投信業者也瞄準了人民幣理財大餅。臺灣保險公司及臺銀人壽正積極規劃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預計最快在下半年開賣。
匯率——企業不必再脫「兩層皮」了
邁入「銀通」,兩岸間實現「幣」暢其流,對往來兩岸的民眾、投資兩岸的企業,都能節省支出。這一點,臺商體會最深。
臺泥董事長辜成允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無論是從臺灣匯資金到大陸,還是把利潤匯回臺灣,都要經過美元的轉換,臺商要承擔兩層匯率的風險。「臺泥在大陸的年產值是6000萬噸,1噸水泥的價值大概是75美元,如果直接以臺幣和人民幣進行結算,評估可以節省2%左右的成本,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字。」
為了避免剝「兩層皮」,在兩岸貨幣直通之前,到「地下錢莊」換錢是臺商中公開的秘密。臺商之所以願意冒著「拿到假鈔」的風險,通過地下錢莊兌換人民幣,為的就是「匯損較低」,不希望經歷「新臺幣—美元—人民幣」兩次匯兌。而在島內,也曾因遲遲不能兌換人民幣,導致地下錢莊生意興隆,人民幣假鈔泛濫。
人民幣島內開跑,新臺幣也即將全面「登陸」。包括指定清算行臺灣銀行上海分行在內的兩岸十幾家銀行可望於本月中下旬實現臨櫃兌換新臺幣。根據臺灣貨幣主管機構與臺銀上海分行籤署的清算協議,大陸地區的新臺幣現鈔供應量為1年20億元新臺幣。而臺銀上海分行行長顏圭田估計,實際需求可能會達到約27億元新臺幣。
關注——島內資金池能擴到多大?
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對臺灣金融業的發展意義重大。臺灣前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舉例說,兩岸頻密的經貿交流對金融服務有著極大的需求,但是根據統計,臺灣金融行業佔島內GDP比例卻在下降,因為「肥水流到外人田」。隨著兩岸貨幣清算合作的擴大,會給島內金融業發展帶來難得契機。
還有學者看到的是「人民幣」之於臺灣經濟整體提升的意義。臺灣時事評論員、臺灣政治大學博士鈕則勳直言,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臺灣可以搭乘人民幣國際化的順風車,分享大陸經濟發展成果,把臺灣資本市場做大。
兩岸「銀通」有助於擴大島內資金池。渣打銀行近日發布的報告預計,到今年底,臺灣有望蓄積1000億元至1500億元的人民幣資金池。星展銀行的評估與此接近,認為這一數字將在2014年初達到1400億元,相當於臺灣本地存款總額的2%。對此,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中的看法是,臺灣朝人民幣離岸中心又近了一步。
臺灣「央行」明確表態,未來不僅有境內人民幣市場、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還會多一個臺灣離岸人民幣中心。大陸對此怎麼看?北京「兩會」期間,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的回答是——這主要取決於市場的力量。
目前,新加坡和倫敦都有意成為繼香港之後的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臺灣的優勢和劣勢在哪?渣打集團行政總裁冼博德認為,臺灣因為跨境人民幣業務剛剛起步,所佔份額還很低。不過,臺灣有獨特的優勢——兩岸企業的實質業務交易快速成長、島內民眾對人民幣的接受度高等。「當然,臺灣要想超越競爭對手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還需在金融政策、投資環境等方面多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