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曾國藩作為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的孩子,最終成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可以說是普通人逆襲的典範,也是真正的「謀大事者」。
那麼,曾國藩為何如此推崇「格局」呢?
格局,從字面意思來看,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而這個認知範圍,幾乎決定了一個人這輩子究竟能幹多大的事兒。
人與人之間的格局差異,有時候比相貌的差異還要大。為什麼有的人每天起早貪黑,卻還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格局的大小,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的格局越大,他的思維邏輯就會越清晰,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得出的結論也就更全面。
我國古代的一些著作及先賢認為,格局大的人,一般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更容易成大事,成為一個有福之人。
國學智慧之「包容」
《尚書》中說:「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必須要有海納百川的寬容雅量,才能擁有高尚的品德;一個人必須有堅韌、忍耐的心性,做事情才能成功。
西漢軍事家韓信,當年受到鄉間匹夫的胯下之辱;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臥薪嘗膽十年後終於一雪前恥……如果不是具有包容心、大格局,韓信和勾踐哪裡還有名留青史的機會?
在今天,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就能發現:越是成功的人,越具有極強的包容心;反而是那些沒什麼本事的人,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他人鬧矛盾、起衝突。
能力不大、脾氣不小,是小格局之人身上的典型表現。試想:一個心量狹小的人,包容不了挫敗、打擊甚至是侮辱,他又怎麼能成大事?
國學智慧之「眼界」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聯非常著名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格局大的人,就好像是站在山頂上一樣,把群山、江河盡收眼底,他們眼裡看到的風光,自然與山腳下的人不同。眼界的不同,造成了格局的大小差異。
古代就有這樣兩個老農民,閒來無事坐在一起聊天,猜想皇帝過著怎樣的生活。
其中一個老農說:「我猜皇帝每天都能吃饅頭吃到飽。」另一個說:「我看不止,我猜皇帝下地耕田用的鋤頭都是用金子做的。」
眼界小,則格局小;格局小,連想像力都會被限制。也就是說,眼界寬闊的人,滿眼都是機會、滿腦子都是創意;而眼界狹窄的人,唯一能想像得到的「暴富」方式,大概就是中彩票了。
國學智慧之「謙卑」
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意思是說:善於經商的人,常常把貨物隱藏起來,裝作自己什麼也沒有;而優秀的人才,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來卻像一個愚鈍的人。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那些特別會做生意的人,常常把市場上稀有的東西儲存起來,等到價格上漲的時候再賣出去;那些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多半都不會鋒芒畢露,反而更加懂得謙卑和禮讓。
《菜根譚》有云:「地低成海,人低為王。」
格局越大的人,越知道放低自己的姿態。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他們深深地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二是因為他們從「小格局」走向「大格局」的過程中,早就見慣了這世上的光怪陸離。
正所謂「以退為進、以柔克剛」。謙卑,正是大格局之人的制勝法寶之一。
結束語
《史記》中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一個格局小的人,是萬萬不知道大格局的人心裡在想什麼的。
反過來,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也決定了一個人所做之事的結局好壞。也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再窮也不能窮到格局上。
畢竟——格局大了,人還有翻身的機會;若是格局小了,即使這輩子再怎麼撲騰,也飛不了多高。
古語有云:「審格局,決一世之榮枯。」就是說,看一個人的格局,就知道他的生活到底會欣欣向榮還是江河日下。
一個懂得謙卑、眼界寬闊、具有包容心的大格局之人,即使他做不成富可敵國的首富,但至少,不會差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