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是擀麵皮、麵皮、米皮、釀皮的統稱。原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後來因味道好調配,可以適應各地口味,加上食用方便,快捷,很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而流行全國各地區。現在的涼皮製作用的原材料不同,吃法調料不同,分化出多種類別。
蕭縣麵皮
麵皮主要用小麥麵粉製作而成,一般都是涼拌食用。麵皮的種類很多,製作方法各異,調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也不一樣。麵皮據說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麵皮的製作也是很簡單的,一般是1斤的麵粉和2斤的水,然後調成稠糊,再放入清水和稀,放入鹽和鹼,然後攪拌出「勁」。再在蒸籠上鋪上白紗布,倒入麵漿,薄厚度要一致,然後大火蒸,蒸熟就可以了。蕭縣麵皮的特點是,皮薄、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吃的時候可放入黃瓜、胡蘿蔔甚至豆芽,西蘭花等加入一眾調料涼拌。也可麵皮卷裹各種蔬菜做成卷麵皮吃。
米皮
是用大米磨漿蒸成,秦鎮米皮和漢中的米皮都不錯 。米皮的做法是把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調入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
在冬季人們常常加入青菜和雞蛋,火腿腸等配料,炒制米皮。炒米皮味道鮮香,熱騰騰的溫度更適合寒冷的季節。
擀麵皮
擀麵皮是陝西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名小吃,以西府寶雞地區為最佳,寶雞岐山擀麵皮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擀麵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將麵粉放入盆中加清水沿同一方向均勻和面成團(和面揉面最好同一方向)稍稍揉勻,蓋半乾籠布靜置30分鐘,然後用清水清洗麵團,需要多次換水清洗,直到澱粉完全清洗乾淨,清洗下來的澱粉水還需要靜置五到六小時,澱粉沉澱後把盆上的清水舀出,剩下的東西即是澱粉糊,在澱粉糊裡放入發酵粉發酵。
發酵好的澱粉糊盛入盆內,放入籠屜,蒸到麵團柔軟,不粘手,再擀成薄麵皮,再上籠屜蒸四十分鐘左右即可。擀成面吃法和米麵皮基本一樣,不同於米麵皮的是,擀麵皮口感較硬,韌度高,有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