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一直以來以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它玄之又玄的思想理論,還有玄妙的齋醮符籙文化以及神奇的長生之道。除此以外,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道士這個群體更是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在文學作品裡,道士簡直無所不能,既可以御劍飛行、降妖除魔,又能掐指一算,未卜先知。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人們不禁好奇,現實中的道士是什麼樣的呢?道士都要出家嗎?「貧道」意思是道士很貧窮嗎……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二。
道士都要出家嗎?
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目前分為以齋醮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和以丹鼎修行為主的全真道,他們的修行方式不同,其中丹鼎派是對道教中以鍊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統稱,分為內丹修行和外丹修行。符籙派以降神驅邪、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全真派又叫全真道是北宋末由王重陽所創,其內部戒律森嚴,根據《重陽立教十五論》的規定,凡是全真派的道士,必須出家住觀修行。而正一派對道士出家修行沒有嚴格要求,可以在家修行,稱為散居正一派道士;也可以像全真派那樣住觀修行,如祖師張道陵天師的後世子孫就是一直在天師府居住,從東漢末年第四代天師張盛開始,歷代天師居於龍虎山天師府,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一直傳承正一道法至六十三代。
貧道是很貧窮的道士的意思嗎?
影視作品裡,經常聽到道士口稱自己為「貧道」,其實並不是說道士很貧窮,而是一種謙虛的稱呼。《太上太霄琅書經》有云:「道士謙辭於道未富,自言貧道,亦貧士。理未周足,如未周,我獨若遺,故為貧士。士之為理,修善為事。」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求道之路永無止境,所以修行者的內心是貧瘠的,稱自己為「貧道」是在時刻警醒自己要戒除世俗慾念、貪嗔與痴妄,修行之時不要心存妄想,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道行精進。
道士都有哪些稱謂?
「道士」只是道教修行者的一種統稱,根據修行層次的不同或是擔任的教職不同可分為不同的稱謂。「真人」指的是需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可以洞悉世界的本源,能達到道教要求的天人合一。「天師」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的意思,最開始是道教始祖黃帝對其老師岐伯的一種尊稱,後來狹義指祖師張道陵及其後世子孫。「法師」又叫做高功,是經過全真撥職或正一授籙儀式以後,在齋醮科儀中擔當主要角色的道士。「方丈」是道教全真派對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他們是受過三壇大戒,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道士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住觀修行的道士每天卯時(五點左右)起床,簡單的洗漱之後去每個殿裡打掃衛生,然後就開始早課,誦讀《太上玄門早課經》。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有一個「戊不朝真」的禁忌,意思就是說在每月的戊日,道觀裡不可以焚香、誦經、朝真,不能使用法器,也不進行齋醮科儀等。戊日這天,道士就不需要早課了,相當於我們的休息日。早課之後就到吃齋飯的時間了,吃過齋飯後開始了一天的值殿生活,向前來上香祈福的遊客及信士講解傳統的道教文化知識。到了晚上六點半左右開始上殿誦晚課經,超陰度亡,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解更多的道教文化知識,歡迎大家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