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裝劇,尤其是歷史劇,你一定聽過「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臺詞。
意思不難理解,一個將帥若想功成名就,登上人生的峰巔,必定要犧牲掉千千萬萬士兵的生命。
儘管這樣,還是有那麼多人,終其一生也要實現封侯拜相的終極理想。
這在詩人曹松看來,實在是一種罪惡。
唐·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賞析
己亥歲即唐僖宗乾符六年,也就是公元879年。詩題下作者自注為「僖宗廣明元年」,即公元880年,由此推測,此詩是為追憶上一年(879)的時事所作。
而就在己亥歲的前一年(878),黃巢起義爆發,這一暴亂使本就衰微的大唐國勢,進一步江河日下。
黃巢先率兵攻打山東、河南等地,由於各地擁兵的節度使力求自保,作壁上觀,消極對抗,很快被叛軍所攻殺。後來,黃巢率部轉站江南,令本該和平安定的「澤國」也淪為戰場。
首句「澤國江山入戰圖」即言此史實。但畢竟是詩語,委婉曲折的表達自然少不了,所以作者只言江南一帶的山川被繪入了「戰圖」,其中烽火遍地、百姓流離、屍骨遍野等隱藏的景象,早已存在於讀者的想像中了。
次句承上,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戰爭的殘酷。「生民何計樂樵蘇」,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百姓能存活下來已屬萬幸,哪裡還敢奢望過上「樵蘇」那樣安穩的日子?砍柴為「樵」,刈草為「蘇」,這樣艱辛的生活,本就無歡樂可言,但在戰亂中人的眼中卻是可望不可即的。詩人用「樵蘇」之「樂」,來反襯「生民」之「苦」,極具感染力,由此,後二句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了。
戰爭的罪惡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的,像那些以戰功來博求封賞的將帥,並不見得想讓國家太平無事。
有評家指出,平叛黃巢之亂有功的高駢,因軍功顯赫而得到僖宗的嘉賞,封渤海郡王。所謂的「軍功」無非是殺敵多而已。此前,高駢在燕國公任上曾濫殺無辜,但因為有幹才,並沒有受到懲處。由此看來,在那個年代,「男兒帶吳鉤」已不再是為了「收取關山五十州」,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封侯的私慾而已,正所謂「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
因此,作者才發出這樣的呼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請你不要再跟我提封侯的事了,君不聞一將功成的背後堆滿了皚皚白骨!
「一」與「萬」的對比,「榮」與「枯」的對照,極沉痛,令人不忍卒讀。而「骨」字的運用,既形象,又觸目驚心。《唐詩快》評曰:此侯竟當封為「萬骨侯」可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