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與屠蘇一同飄揚過海到了日本,還有一樣年節佳饌——年糕。
年糕的歷史悠久,原本是臘月祭祀、歲朝獻祖的祭品,祭祀完成後才分給參與的人吃,而後慢慢演變成為一種方便又吉利的正月食品。同時,年糕的粘性很大,本身就是一種「和合」的象徵,再加上了「年年高」的意思,成為民間最普遍節日食品之一。
日本手工搗年糕。圖/網絡
劉郎題糕到年年高
中國人很早就學會將多餘的糧食作物磨成粉,做成利於保存的再加工產品。春秋時期(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周禮》就記載「糗餌粉餈」之食。而北魏末年《齊民要術》(約公元533年至544年)中詳細記載了,將稻米磨成粉,和成麵團加棗子慄子,用箬竹葉包裹蒸食的做法。
「糕」的說法至少漢代就有了。西漢成都哲學家揚雄(公元前53年至18年),在他的語言學巨作《方言》中,記錄當時各地的土話,其中提到:「餌,謂之餻,或謂之餈」。四川民間到現在,仍然把糯米製成的點心稱為「餈」。
清《蘇州市景商業圖冊》中的糕點鋪
但年糕之名很晚才流行起來,原因在於「糕」字一直難登大雅之堂。有個著名的典故,講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重陽節宴中為眼前佳餚賦詩,卻因為經書典籍中沒有「糕」字,而放棄使用這個字。後來被笑為「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中一世豪」。
不過,唐宋時期,民間糕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北方流行各式各樣的「花糕」;南方糕的品種就更多了。
北方做糕的原料是黍粉。這種米粉糕又粘又甜,常被黃河流域百姓用做喜慶豐收的祭禮,當時被稱為「粘粘糕」。明朝以後,「粘粘糕」之名逐漸被「年年糕」取代,其諧音「年年高」因討得口彩,為人們所喜愛。
明末清初,「粘粘糕」乾脆被「年糕」所取代。
富貴糕元寶
鹹豐年間,記錄蘇州地區節令習俗的《清嘉錄》提到,黍粉年糕,有「黃白之分」,即有黃米做的黃年糕,又有糯米做的白年糕,臘月時「黃白磊砢,俱以備年夜祀神,歲朝供先,及饋貽親朋之需。」
清末《圖畫日報》中,寧波年糕製作
蘇州的普通人家準備的年糕都是在市場上買的,但大戶人家則會在過年時專門請師傅到家裡做,做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巨大的「方頭糕」,也有元寶型的「糕元寶」,而長條型的則叫「條頭糕」。
《桔子紅了》的作者琦君(1917-2006),在浙江溫州的一個舊式大家庭長大,長大以後成為散文家,以描寫童年時期江南大家族的往事著稱。在她記錄溫州新年舊俗的散文中,寫到過年用年糕討口利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跨門坎一不小心跌一跤,趕緊爬起來連聲地念『元寶元寶滾進來』,阿榮伯聽得呵呵笑。母親高興起來,會遞給我一塊香噴噴熱烘烘的甜年糕,我就邊吃邊說,『年糕年糕,年年高』。」
除了自家人吃的年糕,溫州大宅門還要專為來討飯的乞丐做「富貴年糕」。用米糰摻紅糖蒸好,再用模具壓制,點上紅墨,就是「富貴糕」。每點一塊糕,嘴裡還要念一聲「大吉大利」。
清末《圖畫日報》中,元寶年糕製作
民間在過年自製年糕的風氣,隨著解放後糕點製造工業化腳步加快,漸漸消散。如今大部分家庭都選擇直接在商店購買成品年糕。同時,年糕也漸漸從節令食品變為一種常備食品,「年味」也就淡了下來。
傳入東洋的年味
美食家蔡瀾說,「日本人對於年糕的重視,尤甚於中國人。」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年糕,至今還延續漢代的說法,被稱作「餅」。
日本考古和民俗學家樋口清之在《日本日常風俗之謎》中,講述了日本人迷戀年糕的原因。日本人從古至今都很重視節日的儀式感,而正月的節供是新年儀式的重要一環。
像中國人一樣,日本人在正月期間為了迎接神靈,要停止一切勞作,淨身齋戒,「所以得事先準備好易保存的食物。」而且能夠存放時間較長,也能讓家庭主婦從一年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休息幾天。
日本年節供奉年糕「鏡餅」。圖/網絡
即食的年糕作為歷史悠久的正月菜,此時大有用武之地。不但可以供奉神靈,供奉以後還可以被分食果腹。
每年正月初一,日本家庭總會擺上「鏡餅」作為祭祀品,這個鏡餅就是一種敬神用的吉利年糕。數日後,鏡餅被木杵搗碎分食,即「開鏡」,以此表示新的一年開始。據樋口清之分析,這個「開鏡」儀式可能源自日本古時的一種固齒儀式,因為牙齒的健康對於古人來說幾乎就等同於身體的健康。
「把敲碎的年糕煮成雜燴,或熬成年糕糊糊吃下去,據說就能保佑牙齒一年無病無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