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建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建斌
今年所揭示十大流言均來自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和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主辦的每月科學流言榜,這一年總共統計有73條流言。我們對這73條流言做了內容分析,給大家展示了今年的流言具有什麼特點,我們重點分析十大科學流言的背後的套路——科學流言的社會化生產。
流言產生的社會土壤
流言是古老的,自古以來就是社會生活的調味品。正因為它有這樣的功能,完全禁止流言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人,有人的活動,人類社會就會傳播各種各樣的流言。
流言具有時代性。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首詩就表現了古代時的流言蜚語很多。流言的傳播和所處時代的典型媒介是直接相關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媒體,這也是流言傳播的社會基礎。每個時代有其具有時代特徵的流言媒介,古時是口耳相傳,當今社會是社會化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
同時,流言具有社會性。從專家的闢謠解讀中就可以發現,一則消息之所以能夠成為流言是有一系列的條件的。一方面,流言會觸及到社會的痛點或癢點,流言傳遞的信息有些是我們希望了解的,有些是令我們的擔憂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們社會發展迅速,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的生活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感到擔憂甚至恐懼。這些東西恰恰是流言產生的土壤——社會痛點。
另一方面,流言的傳播還要有一些契機或者說催化劑。這些催化劑可能是前沿科技,今年度十大流言中也有多項相關內容,比如「量子波動速讀」「高鐵」「5G輻射」等。也有可能是熱點事件或意外事件,如「液化氣鋼瓶著火」「鼠疫」等。
流言的社會化生產源頭即以上兩方面的契合。流言起源於社會的某種痛點或癢點,形成機制可以總結為人們關切、無知、恐懼、希望、娛樂、逐利等。而生產時會形成「產品策略」,產生了一系列套路,借屍還魂(藉助某些熱點事件),舊瓶裝新酒(包裝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望文生義、莫須有等等。
在流言社會化生產的「傳播」環節上來說,人們消費流言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傳播流言。這也有一系列的社會協作。正如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耶日·勒克曾寫下,「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那之前,他們從未想過雪崩這件事,只是愉快地疊加著……」
流言傳播的過程是社會性的。無論有意無意,在你不知道真相的時候,第一時間被它擊中的時候,一個簡單的轉發,或一個平常的點讚,都可能對流言的產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都可能對流言的社會性傳播做出了貢獻。
這樣的流言無論對我們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都非常大。對個人來說,有些消費觀念,人的行為會發生改變。對社會來說會,可能會引起社會恐慌,尤其像「不能打疫苗」這樣的流言直接導致了某些疾病疫苗接種率下降,原來幾乎消滅的疾病在近幾年有發病率上升的趨勢,這樣的社會後果非常嚴重。
流言的社會性還體現在並不完全均勻地影響社會人群,而是會針對易感人群,他們更容易被某些特定類型的流言擊中。一個流言在社會衝擊的時候,正如這幅圖,像在草原上衝擊成彎彎曲曲的河,哪個地方它能突破,就會深入進去,形成自己的路徑。
2019年科學流言分析
簡單分析一下2019年全年的謠言。基於每個月科學流言榜,73條流言中有70%以上集中在大健康領域。健康成為流言的「重災區」,包括癌症、輻射、鼠疫等,疾病相關裡很多又是和癌症相關的,在癌症流言中,「致癌」流言和「抗癌」流言交織。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公眾對於身體健康方面的需求,究其背後原因是癌症發病率、死亡率持續上升的結果。這些流言反映了社會的關切,或者是痛點和癢點,公眾尋求一些方法來維護自身的身體健康或改善存在的身體問題。
在大健康類領域留言分布中,還包括飲食健康、減肥、醫藥醫療、運動營養衛生等種類的流言。相關流言的傳播,有自古以來人民信任選擇飲食養生,中醫療法等的原因,但這些內容中存在很多不科學因素,為流言傳播提供了土壤。
這類流言的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年輕母親,兒童家長。這些流言具有穩定性,幾乎每年都是這些人群易感。健康謠言正是試圖迎合受眾需求,來達成甚至擴大其傳播效果。
另一些科學流言的產生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每年新技術出現都會成為一些流言產生的契機或載體;新技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受到格外關注,如5G、高鐵輻射、人工增雪碘化銀,這些技術是否能對人體有害。第二是很多商家會藉助新技術、新產品、新概念逐利、牟利。例如「富氧水」、「特殊配方奶粉」、「量子波動速度」等。
2019科學流言特點
十大流言背後的套路
今年的十大留言可以簡單總結分為六大類,每一類有不同的套路。
第一類高新科產品致輻射類。「5G基站比4G輻射更強對人體危害大」,「高鐵輻射造成女性不孕」,「拍X光孩子不能要」,這些均和輻射有關。謠言背後的事實是確實存在輻射,但是對人是否有影響要考慮輻射劑量,對人類有害的輻射要達到輻射劑量的閾值。
這類流言傳播常見的套路就是把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進行了套換。另一方面我們對輻射具有恐懼心理也有歷史因素。過去發生過嚴重的核洩漏事件,例如車諾比事件、福島核洩漏等,這些事件被新聞報導出後,還會被改編成文藝作品,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誇張,這些內容沉浸在民眾心中就變成了集體記憶,對輻射會本能的產生恐懼心理。訴諸恐懼是流言傳播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最常見的套路之一。人們往往會低估他們在日常經歷中遇到的風險,譬如車禍,並高估了更為抽象的風險——輻射。
第二類是安全事故,冒充權威,一知半解。典型案例「液化氣鋼瓶閥門著火的時候怎麼關?」,對於這類流言傳播的背後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公眾不了解事件的發生和採取的措施是有條件的,正如專家解析不同情境下的著火處理方式是不同的。這類流言傳播的套路是「移花接木」,可能本來是正確的方式但錯誤的使用。我們也推測背後有逐利的動機,相關利益者為追求信息流量故意轉載流言。
第三類是重大的傳染疾病相關,訴諸創痛,訴諸恐懼。「鼠疫無藥可治」是這一類中的典型謠言。這類流言的傳播有肥沃的土壤,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包括鼠疫、在內的感染病爆發,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同樣利用了民眾的恐懼心理。
第四類是營銷牟利類流言,炒作概念,「科學」變現。最典型的是「量子波動速讀」易感人群是兒童家長,直擊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痛點。
第五類是宇宙探索相關,天知地知,你我不知。由於太空宇宙離我們非常遠,可人類有好奇心,有情懷,關切對全人類有影響的科學事件,為流言傳播提供了土壤。這類科學流言往往有科學術語背書,令人防不勝防。
最後一類也是健康類的,似是而非,誇大其詞。「甲狀腺結節是癌症前兆」,「跑步會損傷膝蓋」,這類謠言最典型的傳播套路是把可能性或相關性當成因果性和必然性,把症狀當成某種疾病,把可能性當成肯定性。通過還原論的思想,把複雜的原因簡單化、單一歸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的謠言具有當代性和社會性。流言的內容是多變的,但它產生的契機具有共性。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闢謠時要注意到這些特點,了解其中的套路,有的放矢,在某些事件發生時就可以進行預測會有什麼樣的流言產生,極早預防。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謠言或流言本身也給我們科普提供了指導方向,很多民眾的科學素養,科學知識的提高恰恰是在這樣一撥又一撥的謠言和闢謠中逐漸成長起來了。我們全民族的科學素養的提高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可一直穩定的有提升。智止流言,提高民眾的流言辨識能力,提高自身流言的免疫力,正是應對這些套路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