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蔓延的波點網紋、纏繞伸展的植物觸角,這些在裝飾設計中並不罕見的基本元素,經由草間彌生多年經營,已成為她的標誌性符號,尤其是那些大大小小、無處不在的波點,更成為草間彌生藝術「品牌」的獨家商標。而草間彌生本人帶著豔麗假髮、畫著濃重眼影、塗著猩紅唇膏、身著各色波點長袍的怪異裝束,也已成為一種人們見慣不驚的標識。事實上,這位被貼上「日本前衛女王」標籤的藝術家,早已透過紛擾的世相參透了藝術和生活的真諦。她曾談到:「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
按照草間彌生自己的說法,她的藝術創作始於少年時代的一場病。大約在12歲的時候,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為了抵抗幻覺帶來的恐懼,她開始描繪那些與她「說話」的植物和那些將她與這個世界隔開的斑點狀的網。19歲時,草間彌生曾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但始終對保守的學院教育心存牴觸。幾年後,她在一家舊書店裡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奧吉芙的作品,隨後寫信求助。在奧吉芙的鼓勵下,草間彌生於1957年赴美國發展。
熟悉西方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此時的美國,藝術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抽象表現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波普藝術已正式拉開帷幕。來到美國的草間彌生很快投入時代潮流中,在幾年間推出了自己從巨幅波點網紋繪畫(如《無限繪畫》,1959),到由堆積的陰莖狀直立物構成的軟雕塑(如「千船會」個展中的作品,1963),再到由無限重複的波點、燈泡和鏡子構成的充滿迷幻色彩的空間裝置作品(如《無限鏡屋》,1965;《無限的愛》,1966)等各種形式的實驗性作品,但卻始終未能得到主流藝術的認可。儘管她後來對媒體說起過自己與沃霍爾、奧登伯格等波普藝術家的交往以及他們對她創意的「借鑑」,但只要稍加注意我們便會發現,她的「原生性藝術」與流行文化和大眾傳媒催生的波普藝術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
1967年,草間彌生開始以「抗議越戰」的名目登報招募合作者,組成「草間舞團」,在公眾場所進行大尺度的偶發藝術表演,並將波點元素由物體延伸到表演者裸露的身體上。這些狂放甚至涉嫌色情的表演讓她出盡風頭,但也因此失去了許多藝術家朋友的尊敬。
喧囂過後是寂寞。「嬉皮女王」的稱謂不是草間彌生想要的結果。她於1973年回到日本,並於1977年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在那裡繼續進行藝術創作,還撰寫並出版了包括自傳在內的十幾本著作。
1993年,草間彌生應邀代表日本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早在1966年,草間彌生曾攜帶著由1500個金色鏡球構成的裝置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園》「非法」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遭到組委會的驅逐。1993年草間彌生重返威尼斯,不但一雪前恥,還確立了其在國際藝壇的地位。此後,草間彌生在世界各國展事不斷,並開始涉足設計領域,她與LV和蘭蔻合作設計的產品,一度獲得市場和藏家熱捧。
如今,已88歲高齡的草間彌生仍堅持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繁殖與解體,集聚與分離,她樂此不疲地沉浸在那些帶有強制性和擴張性的波點世界中,以一種令人迷惑的偏執,持續進行著通向無限幻境的永無止息的修行。
作者:李黎陽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