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鹹豐年間初刻本《英話註解》 (圖源網絡)
我工作過的辦公大樓座落在延安東路上,好多同事尤其是年輕人不知道它過去叫做洋涇浜。洋涇浜已被填平百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遺忘,但當年的「洋涇浜英語」這一句俗語,卻深深地印在歷史長河中。
上海曾是一個浜河密布的水鄉,除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外,另一條著名的河流當數洋涇浜了。洋涇浜原本是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它東引黃浦江水經八仙橋周涇浜西流(今西藏南路),北通寺浜(今慈谿路、重慶北路一線)、宋家浜(今蘇州河),西通北長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涇(今西藏南路)。它與上海縣城牆平行而流,相距半華裡。
它雖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卻承載了一代歷史重負。1845年11月,上海有史以來劃出的第一塊英租界,就是以洋涇浜為界的。當時,上海道與租界籤訂的有關租界的法律協定也多以「洋涇浜」命名。因此,「洋涇浜」一詞早期含有「租界」、「洋場」的意思。
隨著「十裡洋場」的畸形繁華,洋涇浜畔形成兩條街,南岸叫孔子路,北岸叫松江路(今皆融入延安東路)。洋涇浜與黃浦江交匯處地勢開闊,可以泊軍艦、商船。沿著它往東,可以通吳淞口;往西,可以進蘇州河。也就是說,它一邊可通世界各國,一邊可進中國內地。洋涇浜特殊的河流優勢,成了外國列強夢寐以求侵略上海、踐踏中國的咽喉要衝。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湧入,洋涇浜成了華洋交雜的地區。於是,一種帶有濃重鄉音而又不遵照英語語法的翻譯語言應運而生,即被人戲稱的「洋涇浜英語」。
所謂「洋涇浜英語」,是指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蹩腳英語。它的特點一是不講語法,二是按中國話」字對字「地轉為英語。這種洋涇浜英語,詞彙貧乏,來源混雜,但語言結構簡單明晰,很有實用價值。它雖然讀音不準,語法不通,但洋人聽了還能勉強意會。因此,洋涇浜英語在晚清上海早已流行,並涉及各階層。
據說,上海洋涇浜英語又分為洋行幫、生意幫、白相幫、碼頭幫、以洋行幫最接近英語。雖然洋涇浜英語不入流,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大派用場。例如:來是「卡姆」(come),去是「個」(go);是叫「也斯」(yes),勿叫「糯」(no)。在洋行任職的中國籍買辦以及與外商打交道的中國商人中,普遍使用這種洋涇浜英語。一些洋商開辦的工廠裡,由於許多工作用語和器具材料皆為舶來品,不少老工人在幹活中,往往會夾雜一些洋涇浜語。還有不少無業潑皮、馬夫之流,當遇到外國水手或初到上海的洋商外出購物時,他們就用洋涇浜英語自薦做外國人的嚮導,還美其名曰「露天通事」。當時,外國人使用的是洋涇浜中國話,一些外國牧師祈禱時用之,甚至有些外國人在街頭吵架也用之。
隨著上海使用洋涇浜英語的人數增多,逐漸將這種翻譯語言引申拓展、混合使用。平民百姓學到幾句「洋涇浜」,也可用於應付外國人交際。如「非常感謝你(thank you very much)」說成「生髮油賣來賣去」,把「讓我看看(letmcsee)」說成「來脫米西西」等。這些自造的臨時用的洋涇浜英語,外國人還是能聽得懂的。洋涇浜英語還給人們生活留下了大量的常用語,如習慣稱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為「老虎窗」(roof window),稱處事能力為「腔勢」(chance),稱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為」癟三「(begsay)等。
(上圖)晚清上海的洋涇浜景象(下圖)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
洋涇浜英語之所以在晚清上海流行,是隨著晚清期間外國移民來上海人數激增而起。1853年後因江南地區戰火影響,作為「安全區域」的上海租界成了一個「巨大的避難所」,租界人口驟增,華洋雜處的格局很快形成。在房產業和對外貿易的推動下,一批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冒險家紛紛進駐租界,外國移民人數增長速度大大加快。上海開埠前外國移民僅26人,到1865年,公共租界的外國移民人數已達到五千多人。短短十餘年間,公共租界的外國移民人數增加了十幾倍,法租界更是增加了四十多倍。同時,除了常年留住上海的外國人,僅每年到上海的外國人更是如過江之鯽成千上萬。
外國移民的驟增必然帶來外來語言的大量引入。晚清上海開埠後,外來借詞在上海話中大量出現。據專家分析,上海話中外來借詞大致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純粹的外來借詞,即完全按原詞譯音用漢字表達的,譬如由英文而來的咖啡(coffee)、吉普(jeep)等。第二種是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彙,即經「漢化」後的音譯詞加上漢語語素而形成的「不中不西詞」,如巧克力糖、番茄沙司等。第三種是意譯借詞,即用漢字來達意,如電話取代了德律風、買辦取代了康白度。第四種是形意皆借的外來詞,如日語中引入的政策、幹部等。第五種即是「洋涇浜語」,這是一種上海特有的滬方言與英語的混合語,其特點是以上海話去解構與組建語句詞彙。
洋涇浜英語的流行在當時遭到了不少文人學士的群起抨擊,陳望道先生就曾指出「所謂的洋涇浜英語大體上就是幾個英語語彙還未學會英語語法的人創造出來的一種語言」,要求將這類洋涇浜式說法清除掉。直至今日,學者們對這種急功近利型的隨意創造、更改語言與詞彙的變種語仍持批判態度,認為是一種「語言汙染」。
然而,換個視角來看,洋涇浜英語的存在總有其社會基礎與實用價值的。全方位開放與社會急劇轉型使規範的語言交流總是滯後於社會生活,從而出現了語言上的短期行為。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它的傳播、變異、融合,留下了民族交往的歷史記憶。洋涇浜英語在晚清上海的流行,反映了生活環境的變化,留下了上海從傳統商埠向國際大都會轉變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