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有機會吃肉嗎?

2020-08-28 D老闆說

清代「閒書」《笑林廣記》裡,有個關於「吃肉」的趣味段子:縣學教官的兒子與縣丞的兒子打架,打輸了回來哇哇哭。教官老婆哀嘆說,人家縣丞家孩子天天吃肉,咱家孩子天天吃豆腐,所以「如何敵得他過」。教官一聽這話,立刻膽氣充盈:「這般我兒不要忙,等祭過了丁,再與他報復便了!」——等著祭完了孔子,咱家把祭孔子的豬肉吃了,吃飽了再揍他。

如此諷刺辛辣的段子,卻也有另一個不可思議處:堂堂清代縣學教官,竟然都窮到一年到頭吃不起肉,還得靠「偷孔子家的肉」來打牙祭。古人吃口肉,真有這麼難?

在很多野史票友眼裡,古代的飲食生活,基本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熱鬧樣子,還有人恨不得穿越過去,好好體會下其中的瀟灑快意。但哪怕細看一些古典名著,卻也分明能看到,古代老百姓的「吃肉難」。尤其能「現身說法」的,就是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裡,那位中舉前常被老嶽父胡屠戶「花樣欺負」的範進先生。

比如範進中秀才後,胡屠戶就「手裡拿著一副大腸」來上門道喜,然後一頓飯邊吃邊罵,就令範進母子兩個「千恩萬謝」。後來範進中了舉,胡屠戶的禮物也升了級,卻也不過是「提著七八斤肉」。但對於範進一家人來說,這還真是重禮了。以胡屠戶的話說,範進的老母「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他那嫁給範進的寶貝女兒,那更是「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

範進家吃肉都這麼難,那麼比他們家更「草根」的古代老百姓呢?更難。

倘若真有過慣了現代生活的朋友,意外「穿越」到古代做了老百姓。「吃不上肉」這事兒,絕對會是個抓狂事兒。

一:古代的肉不好吃

其實,古代老百姓「吃肉難」,不只因為肉金貴,就連烹飪肉食所需的佐料,那些今天看上去「便宜」的調料,放在古人生活裡,好些都是天價。

典型一樣,就是胡椒。這種醃製肉食品常用的調料,今天市場價每斤四五十元人民幣,放在古代卻是天價。胡椒在古代東西方國家,都是昂貴奢侈品,中世紀歐洲土匪打劫綁票,胡椒都可以直接當「贖金」用。放在古代中國,也是價格不菲。唐宋年間形容某人有錢,都常說「胡椒八百石」。明朝中前期給官員發俸祿,常用胡椒祿米,一斤胡椒能兌換六十多祿米,「市場信譽」一直好。

雖說明朝中後期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紅紅火火,大量胡椒湧入中國,價格也一年年縮水。可誕生於明朝中後期的古典名著《金瓶梅》裡,李瓶兒私藏的「私房錢」裡,就有包括胡椒在內的各類「寶貨」,後來攏共賣了三百八十兩銀子——夠西門慶在陽穀縣買兩套宅子。

除了胡椒這樣的硬通貨,其他一些今天看似「普通」的調味品,古時的價格都是不菲。比如食鹽,以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的形容,是「生人所必需,國家大利存焉」。明代的食鹽價格,正常年景時是百斤一錢五兩白銀,放在明末戰亂年間,能漲到每斤五分紋銀。很多窮人因此「終身茹淡」,一輩子吃不上幾次鹽。同樣昂貴的還有醬料,比起古代富人家常吃的「枸杞醬」「玫瑰醬」來,普通人家吃口豆醬,都算是奢侈。

食用油也同樣如此,明清年間的食用油品種,已是十分品種,包括麻油豬油菜油等各種種類,但大多也價格昂貴。明清年間用來點燈的臭油(價格相對便宜),也常被小戶人家用來當食用油。還有很多連臭油都吃不起的家庭,炒菜都只能用飯鍋裡的米湯。《儒林外史》裡胡屠戶哀嘆女兒的那句「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 放那時真是實在話。

所以,在古代做老百姓,就算手裡碰巧有塊肉,現代廚房裡的各種「煎炒烹炸」做法,也倒退幾百年,基本就是土豪操作。於是胡屠戶送範進的「一副大腸」,範進也只是「叫渾家把腸子煮了」,就這麼湊合著吃。烹飪技巧?別說會不會,那真是用不起。

所以,倘若真「穿越」到古代做老百姓,就算有機會吃肉,今天各種肉類家常菜的味道,那也只能夢裡常有。比這更難的,那就是「能吃上肉」。

二:「吃上肉」有多難?

中國古代老百姓,「吃上肉」有多難?其實不同朝代,難度也不一樣。

放在戰國年間時,雖然當時的權貴們,已經形成了「天子食太牢……諸侯食牛……卿食羊」的「吃肉」規矩,每次宴席時都是「食前方丈」。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卻是哪樣都吃不起。《禮記》裡就說「庶人無故不食珍」。戰國縱橫家張儀更感慨:「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也就是粗米加菜湯。所以孟子才會說「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讓老百姓在七十歲之前吃口肉的社會,就是完美社會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貴族們經常享用的牛肉羊肉,在漢唐宋這幾個時代裡,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那更是可遇不可求:牛在古代是耕作資源,歷代都嚴禁屠宰,想吃牛肉?只能幹等著一頭牛「自然死亡」。牛肉價格自然極貴。羊肉更多是「進口品」,自然也價格奇高。南宋時期的羊肉價格,一度漲到每斤900錢,連南宋外交家洪邁都感慨「俸薄如何敢買嘗」。「有俸祿」的都不敢買,沒俸祿的苦老百姓,當然也望而卻步。

所以,在漫長的古代史上,哪怕不少「盛世」「中興」年代裡,如果有老百姓說「一輩子沒吃過幾次肉」,那絕不是稀罕事。

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古代老百姓吃肉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多。典型如宋朝,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宋朝老百姓「吃豬肉」的機會也多起來。雖然享受高官厚祿的宋朝士大夫們瞧不起豬肉,說豬肉「賤如土」「貧家不解煮」。但老百姓可不管這個,北宋都城汴京門外,每天早晨都有豬販子趕著數萬頭豬等著入城。南宋「行在」臨安城裡,也是「肉鋪不知其幾」,且「每日不下宰數百口」。豬肉,就是當時城市平民們的最愛。

當然,在兩宋年間,這種情況,也只適用於汴京臨安這樣的「超級大都會」。宋朝農民的生活,尤其苦不堪言。以名臣司馬光所見,哪怕在正常年景裡,農夫蠶婦們也是「所食者糠籺而不足」。南宋官員王炎也感慨「田野之民食糟糠」。吃肉,對於他們是很遠的事情。

相比之下,明清的平民們,雖然有《儒林外史》裡「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的描述,但論吃肉的機會,比起前朝要多得多。萬曆年間《宛署雜記》裡統計,明代上等豬肉的市場價,為一錢六分一斤。上等羊肉的價格每斤一錢二分,而縣衙裡馬夫的年收入是四十兩白銀,桑園長工的工錢是每年二兩二錢。對於城市平民來說,明清年間雖然日子緊巴,但吃肉這事兒,咬咬牙還能開個葷。

而以《沈氏農書》記載,在明清年間的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僱傭長工時也講究「夏秋一日葷,兩日素。春冬一日葷,三日素」。只要好好幹,也有肉可吃。當然,不是所有地方都如此。「康乾盛世」時代的華北農村,就算風調雨順的年月,也是「絕少食肉」。就算是當地富裕一些的自耕農,也是「魚肉餵之宴會用之」。吃肉?依然是個奢侈事。

一個看似簡單的「吃肉」問題,卻縮影了歷代歷史演進裡,老百姓的辛苦艱難。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代作家劉紹棠的名作《榆錢飯》裡,那一句回憶家鄉生活的「一九八一年飯桌上是大米白面了,一九八二年更有酒肉了。」是以怎樣喜悅的心情寫出來的。每天「開開心心吃肉」的日子,其實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兒。憧憬穿越?不如珍惜當下是真。

參考資料:小伍侃大山《古代的胡椒為什麼這麼值錢,價值能比得上黃金?》、田汝康《中國帆船貿易與對外關係史論集》、徐浩《清代華北農民生活費用的考察》、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長安街讀書會《明清時期家庭的食物消費 》、杜車別《明冤》、朱瑞熙《宋遼夏金社會生活史》、《溫國文正公文集》

相關焦點

  • 古代普通老百姓平常能吃肉嗎,古代的食用肉主要是給貴族吃的嗎?
    古代普通老百姓想要吃到肉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古代的經濟條件落後,很多養殖的家畜都是用來進行生產勞作和產生經濟價值的,一般捨不得宰殺食用的。即使是貴為帝王也不是可以隨意宰殺家畜食用的,必須有一個足夠合適的理由,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家畜在農業社會中的地位很高,而政府要從農業方面收賦稅,所以對於家畜的管理是比較嚴格的。
  • 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艱苦?
    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艱苦?讓我們以兩千多年來公認的中國古代普通人過的最舒適的宋代為例,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人們主要吃什麼。宋代,普通人們吃的東西是與地理環境有關。種小麥的地方人們吃的就是一種叫「麥飯」的食物。
  • 古代人生活多辛苦,吃肉都要被「法律」限制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劇中的人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在讓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瀟灑恣意的同時,也讓人們覺得古代的生活其實也非常幸福。但是有一個疑問,在我國的歷史上,古代的人們真的可以做到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麼?古代時候的生活條件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有什麼差距沒有?今天的故事,小編就和你一起聊一聊古代的飲食文化,其實古代人可完全沒有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幸福。
  • 這兩種貓,是土豪才能養的寵物,普通老百姓一般養不到
    大型貓指的是比寵物貓大,比大型貓科動物小的貓,這類貓主要有虎貓,猞猁,緬因貓等。緬因貓緬因貓是原產於美國緬因州的貓,體型巨大,最大的貓可以長到1米長,體重多在20公斤左右,是世界上最大體型的貓之一。緬因貓同其他貓不同,它們十分需要人類的陪伴,身邊有其他活動的物體,機會刺激它們的胃口,緬因貓是身邊人越多吃的越香。緬因貓性格有一半類似於狗,可以和人玩叼東西的遊戲,人們養緬因貓可以體會到養狗的樂趣,這是緬因貓比較受歡迎的原因。
  • 在古代,老百姓當官有多難?光是考試一項就,多數人就沒有機會
    那麼,你對科舉有多少了解呢?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培育一個令前可以知道嗎?其實,任何狀元的培養過程,都和鋼鐵的煉成一樣他們不能只有比一般人多一倍的才能,比如,能把記憶的來源寫成一篇文章一段話,並具有耐熱耐寒吃苦耐寒的毅力和自制力因為他們要面對複雜複雜的孔孟之道和枯燥無味的朱子釋注另外,強有力的耐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壓力。
  • 在明治維新前,日本人是不吃肉的嗎?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下發了《肉食解禁令》,從此結束了日本1200多年的不吃肉的歷史。很多人都會質疑,這是真的嗎?日本人真的不吃肉嗎?不吃肉營養會跟得上嗎?答案是肯定跟不上營養的,怪不得日本人速來有倭寇的稱呼,估計是不吃肉的原因吧。在古代能夠吃肉不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嗎。
  • 古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只存在於小說中,歷史上平民吃肉幾乎不可能
    ,平民百姓,也可以吃肉。這個,還真不是這樣,平民百姓,就算是獵戶家庭,吃肉,那也是奢侈的行為,大部分一年到頭,也吃不起,少部分,一年可以偶爾享受一兩次。綜合來看,古代平民百姓吃肉,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逢年過節,積累了一年,能買一點點兒肉吃。這個逢年過節,跟現在三大主流節日五一清明、中秋國慶、春節不太一樣,古代逢年過節,只有除夕春節。
  • 古代被皇帝賜死,還有機會逃跑嗎?
    當然一般人都不會受到賜死這種高規格的待遇,要知道,即使是死刑,在古代就有斬首、腰斬、凌遲、車裂等,嚴重的還有誅族之罪於是賜死主要就是針對官員的一種體面的處死方式,簡單來說,「你的事朕已經知曉了,念你也算是個有身份的人,你自己自殺吧,我就放過你的家人。」 這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那有沒有那種不顧及家人的安危,直接逃出皇城,跑到老百姓家或者深山老林中度過餘生的呢?
  • 古代被皇帝賜死,還有機會逃跑嗎?
    當然一般人都不會受到賜死這種高規格的待遇,要知道,即使是死刑,在古代就有斬首於是賜死主要就是針對官員的一種體面的處死方式,簡單來說,「你的事朕已經知曉了,念你也算是個有身份的人,你自己自殺吧,我就放過你的家人。」 這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有沒有那種不顧及家人的安危,直接逃出皇城,跑到老百姓家或者深山老林中度過餘生的呢?
  • "小二,來兩斤牛肉",古代吃肉真的這樣隨意?可能你都理解錯了
    在《水滸傳》《三國演義》當中往往都能夠看到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一進門就是&34;,那麼古人真的能夠這麼豪爽吃肉嗎?春秋時期《》的&34;,吃肉的是當官的。戰國時期《孟子·梁惠王上》:&34;一般百姓到七八十歲能吃上肉了。中國人在宋以前,不豬肉,反而是牛羊肉多一點;&34;面世之後,豬肉才漸漸普及開來。
  • 古代皇帝的飲食有多奢侈?一頓飯相當於普通老百姓300年的收入
    先來簡單了解下古代宮廷飲食的相關信息。中國從周朝時期開始,宮廷中就專門設立了相關部門來負責皇帝以及宮中貴人們的飲食。 「光祿」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但是當時這個光祿並非代表膳食,直到北齊時期這個詞才與膳食有了聯繫。而西漢時期與「光祿」相關的光祿勳一職其實與郎中令職責相近,後來光祿勳在北齊時期變更為光祿寺。這個光祿寺本是守衛宮城,後來在隋文帝時期變成負責宮廷飲食的部門。
  • 「小二,來兩斤牛肉」,古代吃肉真的這樣隨意?可能你都理解錯了
    在《水滸傳》《三國演義》當中往往都能夠看到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一進門就是"小二,來兩斤牛肉",那麼古人真的能夠這麼豪爽吃肉嗎?春秋時期《》的"肉食者鄙",吃肉的是當官的。戰國時期《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一般百姓到七八十歲能吃上肉了。
  • 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沒見過!
    一些古裝劇,歷史小說中,經常就能出現下面的情形:某富家公子花了幾萬兩銀子買了個小妾,或者是武林中的好漢,掏出十兩銀子溫上一壺好酒,買上幾斤牛肉,那麼古代銀子的價值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部分創作者肯定是沒有好好研究過歷史的,銀子的價值,可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高。
  • 古代「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塊吃肉的古代好漢,真能吃到牛肉嗎?
    就連生活在社會頂層的貴族和諸侯,都不能無緣無故的宰殺耕牛,就更不用提生活於民間的普通老百姓了。雖然周朝時會用「馬牲」和「牛牲」,作為一些大型祭祀場景中的祭品。但是除此之外無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平民,都不能無故殺牛或者吃牛肉。否則就會受到相應法律的制裁。嚴重者甚至會被處以極刑。
  • 國家富強與普通老百姓之間有什麼聯繫?
    藏富於商,老百姓始終維持在富足與貧窮的中間線上,創造的財富都被商人瓜分剝奪,稍一懈怠,家庭陷入困境,多加努力,可創造的財富猶如流沙,始終無法積累,這種富足的國家看似穩定,可經不起衝擊風浪,一旦人民被波及,立時陷入困境,風雨飄搖。
  • 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有牛有羊,吃肉喝奶,為什麼覬覦中原?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他們,是遊牧民族,按道理來說有牛羊有駿馬,有肉吃有奶喝,生活過得應該很不錯,為什麼他們還會非常覬覦中原呢?其實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固有印象限制了我們,首先我們要知道,那時候少數民族大多是以遊牧為主,雖然他們的戰鬥力非常驚人,但是不管是文化也好,還是科技也好都是落後於中原地區的。
  • 以朱姓立國的明王朝,老百姓要殺豬吃肉怎麼辦?結果竟然是這樣!
    以朱姓立國的明王朝,老百姓要殺豬吃肉怎麼辦?結果竟然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上有很長時期的避諱傳統,特別是作為皇帝那可是真龍天子九五之尊,姓名那都不是什麼人都能隨隨便便地叫的。以至在寫史或者寫書的時候,都會鬧出許多的笑話。
  • 在中國古代,生活在盛世的老百姓幸福嗎?
    這其實也是古代社會老百姓的悲哀。 盛世王朝光輝掩映下的百姓生活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代張養浩的經典名句。一語道破了古代封建社會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國家的盛行與繁榮昌盛的背後,老百姓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生命的代價。國家衰亡、連年戰爭的背後,堆積著貧苦大眾的累累白骨。
  • 戰爭對普通老百姓有多可怕,看看歷史上這些戰時管制你受得了嗎?
    他們總是認為如果自己能夠生在戰亂的年代必定是亂世英雄,能夠掀起一番驚濤駭浪,頗有一種「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氣概。因此他們特別盼望,甚至可以說渴求能夠經歷一場戰爭。且不說是否和真的上到戰場之上與敵人血肉廝殺,哪怕是在後方的普通老百姓,不考慮敵人的偷襲破壞活動,光是戰時管制這一點很多人就完全受不了。戰時管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一戰時期的德國。
  • 戰爭對普通老百姓有多可怕,看看歷史上這些戰時管制你受得了嗎?
    他們總是認為如果自己能夠生在戰亂的年代必定是亂世英雄,能夠掀起一番驚濤駭浪,頗有一種「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氣概。因此他們特別盼望,甚至可以說渴求能夠經歷一場戰爭。且不說是否和真的上到戰場之上與敵人血肉廝殺,哪怕是在後方的普通老百姓,不考慮敵人的偷襲破壞活動,光是戰時管制這一點很多人就完全受不了。戰時管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一戰時期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