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特大災害錄,清末大旱

2020-08-30 龍山大先生


天有不測風雲,地有旱澇年成,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早在人類還處於蒙昧的時代,對水旱風雹霜雪等自然現象的產生無法解釋,於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這恰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又加上了一層迷信的外衣,宣揚災乃天降,天由神使,不可得罪:天怒,則雨雹風霜;天憂,則陰風苦雨;天忿,則雷打不平…嗤嗤之民,焉能究底,只好竭盡人財之力,修寺造廟,以藏金身。

既有偶像,便遇旱祈龍王降雨;逢澇求河伯免災;風霜之際,禱風伯、青女;病蟲之痛,乞八蜡、瘟神。為表虔誠,不惜暴日長跪。然而,寒暑春秋,天仍不免喜怒哀樂,災絕不斷施之於民,且愈來愈烈,似乎欲置人死地而後快。悠悠歲月,誰奈它何!


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陽高旱災,次年又出現特大乾旱,粒籽未入土,因上年就無收成,人們只能採蓬子、挖苦菜渡日,即致連草根都難覓得,直餓得鳩形鵠面,只好賣兒賣女。三十二年七月初二夜,天降特大暴雨,水從城壕逆入西甕城,直湧城內,廬舍廟宇俱壞。這次特大洪水毀壞大片農田。

清末期國無寧歲,風雨飄搖,天步艱難,災禍橫生。山西歷史上最令人說來心顫的丁丑奇荒就發生在這個時期。自同治末年(1874)山西南中部開始乾旱以來,到光緒元年(1875)發展成全省大旱,光緒三年(丁丑)出現特大乾旱,赤地千裡,山炎川竭,樹死土焦。八九月間,尚能掘草根剝樹皮而食,久之,面腫,腫消即死。及致樹根亦無,有拾食死人者。

到年末,有餓急者搶生人食之;既無食,亦無燒,不少人家拆房以木料換糧吃,及致換不到糧菜,便拆而取暖。時官府無法統計上報災民之數,才上門登記,回頭領賑已死之二三。


陽高地逼蒙疆,流離之民無計,在逃荒路上暴骨磷磷。到光緒四年,山西已連續5年大旱,人民死之過半,地無人耕,室少人居,田野人跡罕見,沒餓死者亦奄奄待斃,繼之而來的是野狼成群,常入室尋活人咬食,有道是禍不單行,雪上加霜,荒旱狼患不說,偏又流行瘟疫,病餓死之者全省無法統計。

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西再次出現大旱,到十八年,仍無雪雨,陽高尤其嚴重,據《晉飢篇》(手抄本)節錄義紳潘君民表的記載,他於二月初八日出西洋河(今大洋河)入山西境,一路販載婦女絡繹不絕,詢其情形說:在家即須餓死,不得已以賣求生。年輕婦女亦不過值錢六七千文,其餘年稍長以及女孩等不過一二千文。

路過山嶺,有屍赤身仰臥,無人掩埋。各村房屋拆毀者不計其數,有的小山村僅存四五家,有的絕無一人。各村既無雞犬之聲,難覓升合之粟,即使大戶有錢者,也以糠煮食,甚至食馬糞,面目浮腫不似人形。城外有十餘坑,每坑約填五六十人。


另據李嗣香太史給其令兄的信中記載:弟在陽高收養無主小孩數十名,皆是母嫁父死,流離困苦,晝夜啼號,無人看視,誠可傷也。弟經過數處,環跪求食者涕泣不已,許以早晚放賑,而彼皆苦苦哀告雲,但求先舍些微稍緩便不能待矣。往往查賑之時有此人,放賑之時即無此人。

弟查賑之時必帶錢米來令其稍為度命。更可慘者各人皆如醉如痴,詢伊苦況,便述或父死,或夫死,或妻女已賣,家室無有而毫無悲痛之狀,蓋亦自知其不能久矣。稍好之家尚有聲望,一談苦況,淚便而下。又有一家七人死二者,五人死三人者,互相嘆息云:死去是有福的。

但上述災害,因時間久遠,我們只能在史料中看到,而發生在民國年間的事有些老年人仍歷歷在目,刻骨銘心,無法忘懷。


民國十五年(1926),山西北部開始顯旱到十八年出現大旱,民蓄罄盡,樹皮草根吃光,餓死者不計其數。

民國二十四年,陽高自春至夏六月無雨,禾苗乾枯,二十五年連續大旱,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自二十六年(1937)偏澇後,連續大澇、特澇,直到三十三年尤其二十八年,特大洪災。陽高城南,原是幾萬畝良田,田畔、渠旁,林茂糧豐。倭寇佔領陽高后,將這片森林樹木全部砍光,修了飛機場。偏遇這場大洪水,白登河巨浪直撲這片不毛之地,匯合回山之洪水一下子將陽高盆地漫淹,連續幾年積水,使城南及以東之40萬畝盆地變成了鹽鹼沼澤,給陽高此後的生產、交通、生活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

其實,以陽高而,史書雖無詳記載,卻從字裡行間可以得知:明代以前,陽高山青水秀。2000多年前,漢代的雁門水(今黑水河)從兩岸草豐林密的山間涓涓流出,進入縣城東的低洼處,成為清潭(潭約在今北徐屯一帶),四周蘆葦茂盛,水草如茵。北魏時,如今寸草不生的採涼山南坡是拓跋珪的鹿苑,奇花異草,珍禽猛獸,盡可得見,道武帝常遊獵其上。直到遼代,因陽高蒼松柏翠而取縣名為長青縣,後人因白登縣南之黃土丘陵上花草樹木豐茂而誤以為北魏之鹿苑白登。


明初,洪武筑陽和城,因北門近山,其時山下林莽交接,蟲蛇棲聚,多為民患,於是堙土實之,上建玄帝宮以鎮。城西北有村名織錦莊,因村周圍直到張氏別墅(張小村)一帶,樹木陰翳,花枝攢密,而作為陽高一景「織錦飛花」。由上可以想到,明以前之陽高北山林莽交接,西山織錦飛花,南坡似為鹿苑,中間沃野林網,東灘水清草豐,境內植被良好。這對於穩定氣候大勢,防止風沙幹擾,抗禦旱災是十分有利的,同時能防風、防雹、防霜、防凍。

自元末,戰爭頻繁,刀兵四野,林草俱毀,玉石皆焚,明洪武統一後,仍與北方少數部族及元殘餘勢力戈不休。為此,明前期在北方主要精力是屯兵戍工,大興土木,築城堡建兵營,繼而移民開荒,以養士。到明中葉,戰火方休,屯兵開始分散到衛所附近開荒種田,逐漸娶妻生子,成為民屯,成為村落,於是人口漸繁,至清康、乾之際,陽高大規模土地開發,耕地已達40萬畝,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隨之而來的是森林大量砍伐,草地大片燒荒,增了土地,毀了植被,一遇雨澇,水土大量流失。現在的黃土丘陵大小衝溝就是植被破壞的產物,至今越來越在加寬加深,雨水造成泥土流失不說,大片無植被的裸露地面,經日月風蝕,逐漸沙化,河水亦沉沙淤積,河床疊起,勢必造成水患。

因有以上原因,而致低地積水難排,鹽鹼上浮,茫茫不毛。這種荒涼一旦開始,勢必幹擾空中氣流,改變氣候規律。這也正是晚清陽高發生特大旱澇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河南大旱!盤點中國歷史上的旱災及其成因
    在歷史時期的自然災害中,諸如地震、山崩、颱風、海嘯、火山噴發、洪水以及急性傳染病等爆發性的災害,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而類似於旱災這樣的漸進性災害,則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但是縱觀中國歷史,旱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給中華文明造成的破壞,要遠比其他災害嚴重得多。美籍華裔學者何炳棣在其關於中國人口歷史的研究中即曾斷言:「旱災是最厲害的天災。」
  • 我國20世紀的十大氣象災難:颱風大旱洪水寒潮
    2.1928-1929年大旱。旱區主要位於黃河中上遊、長江中下遊、淮河中上遊等地。其中甘肅受災40多縣,十室九空,全省災民450萬,餓死者140多萬,死於疫病者又40萬。   3.1931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長時間陰雨天氣,造成南起粵北,北至關外的大範圍洪澇災害,包括16個省672個縣。其中江淮流域災民5127萬,死亡約40萬,武漢長達3個月被淹。
  • 西南大旱成因的權威聲音在哪?(組圖)
    西南抗旱救災的形勢依舊嚴峻,圍繞著這次大旱的成因和蔓延的傳言,已經吵得沸沸揚揚,但卻始終沒有來自科學界的權威聲音。4月4日,出席第十六期小谷圍科學講壇的廣東氣象部門首席專家、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一語中的:「一個能體察到的隱憂是,大旱發生後,科學界對此幾乎失聲。這才讓『美國報告』、『禍起三峽』等傳言不脛而走。這說明,在災害發生後,政府和科學界應該發出權威聲音,規範輿論宣傳。」
  • 新中國成立以來極端天氣災害不完全記錄
    新中國成立以來極端天氣災害不完全記錄  1954年,長江、淮河流域均出現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不少地區堤岸潰決,人員和財產損失巨大。  1961年,河北、山東、內蒙古、新疆、江淮流域、江南等地發生大旱災,新疆伊犁河流域小麥基本絕收。5月底到6月初,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陝西十省受三次乾熱風災害,冬小麥嚴重受害,大幅度減產。  1963年, 海河流域8月初遭遇一場連續7天的特大暴雨,暴雨區主要在海河南系,暴雨中心7天降雨量達2050毫米,為我國大陸最高紀錄。
  • 民國年間,陽高城早市,賣的都是啥物件兒
    陽高縣地處山西省東北邊陲與舊制綏遠、察哈爾兩省毗鄰,縣城距長城約十裡之遙,當時陽高最大的特色,是早市。陽高早市主要是農產品糧食的集散地,又名糧食市。陽高縣城內每天有早市,老人們說這是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除颳大風,下大雪(雨)從不間斷。每天早晨,夏天約從五點鐘左右開始到七八點鐘結束;冬天從早晨六點鐘左右開始到九點鐘左右結束。
  • 濟南市「7.18」特大暴雨洪水災害成因分析
    市區主要排洪河道小清河最大行洪流量是1987年「8.26」特大暴雨行洪流量的1.6倍。突如其來的暴雨造成了濟南市區低洼地區嚴重積水,部分地區受災,大部分路段交通癱瘓,造成人員財產嚴重損失。市區道路積水嚴重根據降雨資料、市區特殊地形條件等分析,形成這次災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強度超常、地形環境特殊、洩洪能力有限、發生時段特定等4個方面。
  • 今日樂山|「8.18」特大洪澇災害,他們勇擔當!
    今日樂山|「8.18」特大洪澇災害,他們勇擔當!未來在我們手裡,我們追逐,執著,堅持著……今天發布哥為大家整理了這些信息乾貨滿滿▽▽▽「8.18」特大洪澇災害
  • 2020年安徽等11省(市)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3417.3萬人受災
    據@應急管理部1月2日消息,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
  • 山東四百年旱災史 崇禎大旱持續五年
    談起眼下的西南大旱,陳冬生告訴記者,山東作為一個十年九旱的省份,對旱災並不陌生,上溯四百年山東災害史,旱災一直就沒有間斷過。     陳冬生,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在長期研究山東明清經濟史的過程中,自然災害也是其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西南大旱撼動全國,可誰知道100多年前,煙臺也曾經遭遇大旱。
  • 舟山附近海域發生一萬平方公裡特大赤潮災害
    本報北京5月14日(記者劉世昕)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嶽今天緊急通報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發生面積約八千至一萬平方公裡的特大赤潮災害。  據介紹,本次赤潮為我國今年進入赤潮高發期以來的最大一起赤潮災害事件。
  • 鍾勉在綿竹清平看望慰問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隊伍
    鍾勉在綿竹清平看望慰問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隊伍 2010年09月26日 00時00分
  • 民國年間,陽高城早市,賣的都有啥物件兒
    陽高縣 當時陽高最大的特色,是早市。陽高早市主要是農產品糧食的集散地,又名糧食市。陽高縣城內每天有早市,老人們說這是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除颳大風,下大雪(雨)從不間斷。每天早晨,夏天約從五點鐘左右開始到七八點鐘結束;冬天從早晨六點鐘左右開始到九點鐘左右結束。
  • 赤地千裡的大旱
    大旱千年最嚴重的旱災,發生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到清順治六年(1649年)這十多年之間。這連續多年的大災,除了1642年黃河中下遊發大水外,其餘多為全國性的大旱,間有旱年裡的局地水災。   1637年—1643年間,華北有5年發生赤地千裡的大旱,河南、陝西一些地方出現了「人食人」的慘象,史書和地方志都記載了災情。
  • 1991年太湖特大洪澇災害
    時 間 : 1991年5~7月 地 點:太湖流域 災度評估:特大洪澇災害 由於長時間的降雨,5月初太湖水位已達警戒水位3.5米,7月14日太湖最高平均水位達4.79米,超過歷史最高記錄1954年0.14米,致使太湖流域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
  • 蘆山縣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災害恢復重建項目工作專題會召開
    12月1日上午,我縣召開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災害恢復重建項目工作專題會,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楊俊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蘆陽街道、雙石鎮、縣住建局、縣交通局等相關單位對農房維修加固、搶險救災項目進展等情況的匯報,研究了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災害恢復重建項目有關事項,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 民國陽高城,「奸商」的那些事兒
    陽高縣屬大同平原的一部分,中間黃土丘陵,北邊是山坡,其餘均系平原地。當時全縣計有人口十八、九萬(當時沒有確切統計)。 縣城規模是正方型,城周長九裡十三步。城內有四大街八小巷,中心是玉皇閣(清末兵變把閣燒了,但四面留存牆框和門)。
  • 四川冕寧爆發特大山洪災害,靈山景區營救被困遊客53人
    6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遭遇強降雨,部分地區爆發特大山洪災害。受山洪影響,在冕寧縣境內靈山溫泉自駕遊營地,50多名遊客被困,當地政府多個部門、消防等救援人員趕往現場營救。截止27日早晨,這些遊客全部被轉移到安全地帶。
  • 特大洪澇災害已進入頻發期,為什麼我國每年洪澇災害如此嚴重?
    最近,安徽省水利廳發布通告,安徽的35條河流水位已經達到了超警戒水位,並發出了水旱災害一級響應。而除了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等地的洪澇災害已經造成了687.7萬人受災,摧毀的建築物不計其數,預測經濟損失169.9億多元,累計投入的抗洪人數187.85萬人據專家預測,此次洪澇災害才剛進入爆發期,2020年的洪澇災害恐怕會是繼98年大洪水後最嚴重的一次災害。而且不僅我國,東亞各國也均發生了特大洪水:如日本、印度等地。
  • 「丁戊奇荒」發生在清末年間,災情持續了四年之久,那麼結果如何?
    據不完全統計,那次災荒的爆發,死亡人數達到1000萬人左右,災害持續發生了四年。這次災情的爆發,餓死者不計其數,這場發生於清朝末年的特大災荒,後來被人們稱為"丁戊奇荒"。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人被當成食物,漂亮女子不值千文。
  • 「75·8」河南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過程分析
    1.事件概述1975年8月上旬,河南南部洪汝河、沙穎河和唐白河流域上遊的丘陵區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圖1 1975年8月4-8日降水總量分布圖2.成因分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導致1975年8月上旬河南南部特大水災的原因:(1)大環流形勢方面: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