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蘇修路線」真作假時假亦真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1日 08:58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8月11日電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蘇修」實際上是亦真亦假、三心兩意、搖擺不定的「機會主義路線」,阻力和風險不大時,就用炒短線的心態來推動,一見驚濤駭浪便退縮或轉向。投機策略只能做不能說,說破了不但無機可投,反而惹禍上身,這是蘇貞昌公開否認「蘇修」的原因之一。
蘇貞昌公開表態否認「蘇修」
文章引述,七月下旬綠營有兩個大會,一是民進黨「全代會」,二是「經續會」。從前者觀,蘇貞昌權勢上升;從後者看,「蘇修」步步驚心。在民進黨黨代會的權力改組後,「四大天王」已分出「一大三小」,蘇貞昌成為大贏家。但在「經續會」後,「蘇修」既受到李登輝狠批,又遭「臺聯黨」杯葛,既面對陳水扁大反擊,又在民進黨中常會遭到「圍剿」。在本月初的民進黨中常會會議上,包括黨魁遊錫?、呂秀蓮、臺「總統府秘書長」陳唐山、高雄市代理市長葉菊蘭、高雄縣長楊秋興等,都強烈質疑蘇的兩岸政策走向。
蘇貞昌本月三日與媒體茶敘時表示,「我從沒有講過我要開放」,兩岸政策是「總統」的職權,臺「行政院」依照陳水扁定調執行,「府院沒有所謂不同調,更沒有什麼修正」。他重申堅守阿扁的「積極管理」政策,企業赴大陸投資40%上限不會改動。
文章說,蘇貞昌說沒有「蘇修」,究竟是真是假,首先要弄清「蘇修」的意思是什麼。為蘇貞昌度身造出的「蘇修」概念,就是指蘇貞昌要「修正」陳水扁的兩岸緊縮經貿政策;以目前的政黨態勢,2008年臺灣「總統大選」將是一場苦戰,蘇要爭「大位」,就必須儘快提振臺灣經濟,因而必須修正陳水扁的緊縮政策。從臺灣政府和學術機構發布的各項經濟數字來看,臺灣景氣燈號已由綠轉為代表衰退的黃藍燈,廠商和消費者的信心都下跌。臺灣投資環境越來越差,產業界只能自力救濟,西進自謀出路,但陳水扁基於一己之私的政治考量,仍強調施政目標以「投資臺灣最為重要和優先」。「蘇修」就是試圖形塑脫離陳水扁黑暗時期的「貞昌之治」。
既然媒體認知及評述的「蘇修路線」,大都是正面和務實的,對蘇貞昌的形象有加分作用,那他為什麼透過媒體高調否認呢?因為至今他仍沒有膽識公開對陳水扁說「不」,仍不敢名正言順推行他的「修正路線」。「蘇修」實際上是亦真亦假、三心兩意、搖擺不定的「機會主義路線」。
面臨嚴重內部危機
文章接著分析,然則臺灣媒體評說「蘇修」已多時,為何蘇貞昌到最近才公開澄清沒有「蘇修」呢?
因為他最近面臨上臺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泛藍尚未發動「倒閣」,先成為泛綠內部政治鬥爭的箭靶,「蘇修」被視為要害受到集火打擊。媒體人說「蘇修」並非為了「挺蘇」,指蘇為了選「總統」大位才搞「蘇修」,還有點貶意。但深綠和「臺獨」勢力對蘇發出嚴厲警告:「本土政治人物受到親中媒體青睞,掌聲與讚美不絕於耳時,絕不是一件好事」。深綠媒體甚至把「蘇修」與「反修」之爭,無限上綱為「親中路線」與「本土路線」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李登輝藉「經續會」痛批「蘇修」的鼓動下,「臺聯黨」發動強烈抗議和炮轟,還放言不排除「倒閣」;只剩下死忠鐵票的民進黨經不起恫嚇和要挾,亦跟隨圍攻「蘇修」;陳水扁亦趁機乘勢反撲,重新定調其所謂「權力下放」,只是「執行權力下放」,而非「決策權力下放」,並透過黨內大老吹風,要把太冒頭的「電火球」(蘇貞昌禿頭,得從綽號)打下去,由陳唐山當臺「行政院長」。
其實,蘇貞昌在民進黨內引起強烈反彈,主要原因並非「蘇修」問題,而是蘇貞昌鋒芒太露,權勢太冒頭。近年來民進黨內的「修正主義者」大不乏人,新潮流系的中生代鼓吹「修扁」不假辭色,「四大天王」之一、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的「修正」主張比「蘇修」還要「修」,其「反蘇」不「反修」顯然是著眼於權力再分配。在民進黨第十二屆「全代會」上,蘇貞昌與新潮流系與綠色友誼聯機結盟,在民進黨中常會改選贏得過半席位,實際上已成為黨的權力核心和新共主;這次民進黨黨代會通過「解散派系」的決議有名無實,迫使正義聯機、福利國系、主流聯盟等派系聯合抵制和抗衡「泛蘇系」權力擴張。而遊錫?、謝長廷及呂秀蓮三位「天王」更看紅了眼,他們在可能被架空及提前出局的共同危機下聯手「抗蘇」,形成「三小」對「一大」的爭霸新局面。這個「三小對一大」的新結構對遊錫?最有利,若蘇貞昌不敵「三小天王」的合力而垮臺,沉潛若愚、後發制人的遊錫?最有機會成為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
「蘇修」只做不說仍在走
文章認為,姑勿論國親兩黨以蘇貞昌為現階段的假想敵,會在臺「立法院」進行杯葛,且分裂性的政府結構動輒得咎;光是深綠「臺聯黨」的討伐,和黨內以反「蘇修」為藉口展開的權力鬥爭,已令蘇貞昌受不了,要被迫公開否定「蘇修」。人們不禁要問,「蘇修」還能走下去嗎?蘇貞昌還能挺多久?其實,蘇貞昌不是沒有脫困之路可走,只要他斷然與陳水扁劃清界線,公開宣示他就是要走「蘇修路線」,並把路線圖、具體做法和目標和盤託出,就可重拾人民的信心,就可借重民間力量突破重圍。可惜蘇貞昌沒有置諸死地而後生的膽識和氣魄。
值得注意的是,當扁李、「臺聯黨」及「獨派」大聲疾呼要緊縮兩岸經貿互動之際,只有企業赴大陸的重大投資受到嚴審限制,而對於大陸人士赴臺則積極開放。可見「蘇修」首先要修掉陳水扁對經貿純是政治性考量的心態及其對「府」、「院」、黨的毒害,才能真正修正兩岸經貿政策。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