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三人結伴到宜昌西陵,發現「天生一洞」,各賦詩一首
到了宜昌,才猛然發現:原來路上走過的那些充斥了高樓大廈,商場也相當有規模,夜間也霓虹閃爍的地方都還只能叫縣城而不是城市。具體的差別不僅僅在於底盤的大小,但是,最根本的差別在哪裡,我還真一時想不出來。總之,九碼頭長途車站一下車,我發出去的短消息就是「城市動物終於到家了,今天一定會很開心」。
三遊洞距宜昌市區7公裡,位於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公元819年,大寺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一遊,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故得名「三遊洞」。
北宋年間,蘇淘、蘇軾和蘇轍父子又同遊此洞,同樣各題詩一首。於是分出「前三遊」、「後三遊」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於「至喜亭」。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峽口風景在此盡收眼底。下了楚塞樓往南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臺上,這就是「張飛擂鼓臺」。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遊泉」了。「陸遊泉」是方形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遊來三遊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後味極美,乃題詩於潭邊巖石上,因此得名「陸遊泉」。
我們的船過葛洲壩以後緩緩進入南津關,西陵峽畫廊由此展開。峽口的三遊洞風景區的楚塞樓、至喜亭、張飛擂鼓臺在船的右舷上方掠過。然後,就是一段秀麗蜿蜒的峽谷風光,兩岸有斷斷續續的公路,還有些山谷裡有瀑布清泉飛流直下,峽谷裡每一個拐彎的地方必有人家。看見這些人家就忍不住患得患失地想:住在這裡真是詩情畫意,春風秋雨,朝雲暮霧,看千帆過盡,可惜,實在是不方便,如果想逛街怎麼辦啊?
再上行十幾裡,長江拐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110度的急彎,或許這個彎讓當地人想到了新月,所以,這個灣就叫月亮灣,那段峽叫明月峽,拐彎處的南岸有一個相當熱鬧的小鎮,應該名字也和月亮有關吧。
明月峽一過,南岸就是著名的燈影峽。這個景觀是由山頂的幾塊天然巨石形成。皓月當空的夜晚過峽,月光照映下的幾塊巨石很像傳統皮影戲《西遊記》裡的唐僧師徒四人。另外一個經過這裡的絕佳時刻是夕陽西下的傍晚,也有同樣的觀賞效果。然後,就看見江南的岸邊一排仿古建築,上寫「三峽人家」,下船爬山的地方到了。
船上除了我,還有兩個旅行團,都配有導遊。我都觀察過了,其中一個是廣東的,看上去年齡都不大,他們之間很熟稔,似乎是一家公司的,他們應該都是某一方面的專業人士。另一個年齡大些。
西陵峽的一些大小河的團隊是湖南人,如果沒猜錯,應該是官員。下了船就行走在古棧道上,江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可是我心裡還是糊塗的,除了知道要爬山,根本不知道還要幹什麼,呆多久,於是不即不離地跟著那個人數不多的廣東團,如是行進了三五百米遠,南岸出現了一個支流,景區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