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至,火鍋是時候招呼上桌了!
在中國很多地方,火鍋都被人們所鍾愛,它不僅葷素皆宜、口味豐富,還能吃出個熱鬧氛圍。大家圍在火鍋桌前忘情吃喝、把酒言歡,可謂是中國人寶貴的美食文化精髓。
那麼,你都嘗試過哪些火鍋料理呢?
重慶麻辣火鍋
全國範圍內不乏帶有各地特色的火鍋,若要搞個排名,麻辣火鍋的地位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以前長江邊上的船工跑船常宿於瀘州小米灘(高壩附近江邊),停船即升火做飯驅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溼,船工吃後,美不可言。此飲食習慣沿襲下來,並逐漸豐富,成為巴蜀人特有的美食。
等到其演變為重慶麻辣火鍋,則是起源自明末清初,當時重慶的筵席已有毛肚火鍋。在此之前,重慶碼頭有一款叫水八塊的小吃,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進食時放在泥爐上的砂鍋,以配有麻辣牛油的滷汁滾燙。食者自備酒,吃後按空碟子計價。
重慶火鍋口味以麻辣為主,湯中往往加入牛油,食材則包含了鴨腸、血旺、黃喉、腦花等花樣百出的「內臟下水」,這些舊時的「雜碎」在如今大受歡迎,有些反而比鮮肉的價格更高。
北京涮羊肉
北京涮羊肉是一道由羊肉為主料的美味佳餚,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純老北京口味,絕對地道。一般都是一邊涮肉一邊涮菜來搭配食用。
關於涮羊肉的由來,流傳最廣泛的版本是成吉思汗(另一說法為忽必烈)出徵時,某日想吃清燉羊肉。誰知剛殺好羊就聽聞敵軍來犯,為了不耽誤大汗用餐,夥夫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沸水裡涮上一遭,撒上鹽立刻奉上。此後,大汗就喜歡上在開水裡直接涮肉吃了。其實,早在遼金時代,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就已有架起火鍋涮羊肉片的習慣,這種快手料理非常適合他們馬背上徵戰的生活。
北京人也稱吃火鍋為「涮鍋子」,它的名氣與北京烤鴨、烤肉也是並列的,是北京著名的風味佳餚。最原汁原味的涮羊肉,還是要用傳統銅鍋涮,另外涮鍋的炭鍋、清湯、麻醬也都是一門學問。
廣東打邊爐
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餚,屬於粵菜系,也就是廣式火鍋。打邊爐一詞,清代《廣東通志》已出現:「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人守在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打邊爐。
打邊爐是廣州人的美食藝術之一,外省有類似的火鍋菜,但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一般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但打邊爐是用瓦罉。而且它的筷子也是竹製的,而且特別長,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於站立涮食。隨著時代推進和飲食文化的交融,一些老的飲食特點也有所改變。現在在廣州地區,打邊爐已與普通的吃火鍋沒有什麼差別了。
貴州酸湯火鍋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音lào cuān,方言,意為走路不穩,東偏西倒)」,酸湯類菜餚,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
將泡過糯米的水收集於竹筒內,放置在火爐旁邊用以保溫,蒸飯時就使用這種糯米水,飯熟了,再度將蒸飯水倒回竹筒裡。如此反覆數次,竹筒內溫熱的水開始發酵,散發出清淡的酸味兒來。如此得來的「酸湯」,是酸湯火鍋最重要的必備之物,用這種湯加上野蔥、姜、蒜、木姜子等調味料,就可以放入肥魚、蝦螺等河鮮,煮至魚肉將熟時上桌。熱湯沸騰,邊吃魚肉,還可邊涮些時蔬野菜。這便是貴州山區獨具特色的酸湯火鍋了。
選自《薩巴廚房.在家吃火鍋》這本書,版權是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