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大國崛起,美國為何不去遏制印度、日本、德國三國呢?

2020-12-12 夏目歷史君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如今在世界上已然是稱霸很長一段時間了。在此之前,是因為有蘇聯的崛起,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才沒有那麼大。

但如今,日本、俄羅斯、印度、德國等國也已經崛起了,整個世界也形成了「一超多強」的一種格局。而這種格局若長久發展下去,它們也有可能成為制約美國力量的國家。那為何美國沒有對它們進行圍堵的呢?

我們先來講印度。美國之所以對印度友好主要是因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印度與美國之間並沒有十分具體的利益衝突,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領土之上;再者,東方大國的崛起,是更讓美國害怕與忌憚的,為東方大國培植一個對手有利於其制衡東方大國。

而對於美國拋來的的橄欖枝,印度也是欣然接受,因為自從蘇聯解體,印度沒了老大哥的支持之後,自然需要找一個新興的國家來合作,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

因此,美國與印度一拍即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如今這種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越來越深厚了。

再來講下日本。

不針對日本的原因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是心知肚明,日本可以說一直都是美國的「小跟班」,當年的兩顆原子彈已經讓日本見識到了美國的狠辣之處,何況美國也在戰後多次幫助日本恢復經濟建設。

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之下,立馬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大有趕超美國的趨勢。於是在九十年代,甚至爆發了美日摩擦,這種摩擦愈演愈烈,一開始從經濟上面,大有延伸到政治層面的趨勢。

但隨之由於亞洲發生了經濟危機,失去了美國作為依靠的日本經濟出現停滯,而這個時間足足有三十年之久,這也讓日本更加意識到了美國的作用,所以對美國有更多的依賴。

其實日本有著先天的缺陷,比如貧瘠,大多依賴出口,如果沒出口,經濟也就完蛋了,美國有足夠多的信心能夠把握住這點,從而能制裁日本,無論是它發展的有多快。

最後我們來說下德國。

首先德國與其它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和美國的價值觀是基本相同的,畢竟他們政治制度都是相同的,這就給了美國對德國有著天然的好感。

而美國國內,精英階層中有不少也其實也是德國後裔,這就讓美國對德國的好感度再一次加深了。

尤其是後來美國施行了幫助歐洲經濟復甦的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幾乎是無償幫助西方受難國家的,而德國也是得益於此,才使得二戰後已經完全崩塌的經濟,開始了復甦。

由於歷史因素奠定了兩國良好的基礎,所以美德兩國如今有著太多太多的合作,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

但值得注意的的是,德國也不是一味的遵從於美國,它同時也與其他國家建立了一些外交關係,德國的外交是典型的多邊外交。

相關焦點

  • 印度日本德國同樣是大國,美國為什麼不遏制他們?
    首先,德國我覺得沒必要說了,在二戰之後,軸心國首犯德國算是被世界廢了武功,從此不再具備搞大動作的能力,至今還被法律和駐軍這雙重緊箍咒束縛著,老實巴交的攀附在歐盟的庇護之下,只能靠玩點高端製造業改善一下民生福祉,對漂亮國構不上戰略威脅。
  • 同樣是大國崛起,美國為啥不去圍堵日本德國和印度?
    同樣是大國崛起,美國為啥不打壓日本和德國? 對此日本和德國肯定是欲哭無淚,遙想當年的二戰,德日就被美國胖揍了一頓,直接給這倆兄弟撂地上了。 德日之所以戰敗,美國的參戰是重要因素之一。
  • 同樣是人口大國,美國人為何對印度盡力扶持?不擔心他們崛起嗎?
    近些年來,我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已經做到挑戰美國的「地位」甚至是超越,對於這樣一個迅速成長起來的國家,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美國人又怎能不害怕我們的崛起?不過總有人懷疑,明明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美國人對待它卻與我國完全不同,甚至盡力「扶持」,難道美國人真的不擔心印度的崛起嗎? 科技地圖認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 同為崛起的地區大國,美國為何不遏制印度?主要原因有三點
    近些年,在莫迪的帶領下,印度朝著經濟大國、政治大國、軍事強國的戰略目標大踏步邁進。目前,印度國內的GDP總量達到了2.73萬億美元,同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差不多。在軍事領域,印度製造出了國產核潛艇,向太空成功發射了反衛星飛彈,向月球成功發射了「月船2號」。在政治領域,莫迪鐵腕治國顯成效,助推印度發展崛起。
  • 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何美國只忌憚中國崛起,卻不害怕印度壯大?
    印度作為「南亞霸主」,十分喜歡與中國一較高下,有分析表示,目前印度正在走中國以前的發展道路,正在壯大,這從印度成為世界第四軍事強國就可以看得出,然而不同的是,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十分忌憚,甚至開始耍手段打壓抹黑中國,然而對於印度的壯大,美國卻不加幹涉,甚至有「幫一把」的傾向,那麼,
  • 同是超10億級人口大國,美國為何擔心中國超越他,卻不擔心印度?
    世界前三的人口大國,中國2019年人口13.95億,印度人口13.54億,美國人口3.26億。中印美三國人口約佔全球總人口的40.5%,所以會對全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甚至主導未來社會的發展。在這三個國家中,美國對另外兩個國家的態度截然不同。
  • 美國國防戰略重回「大國競爭」 遏制中國崛起
    我們知道,「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把對國家安全的主要挑戰,從「太平洋沿岸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調整為「遍布全球的恐怖主義威脅」,繼而發起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將國際關係界定為「大國之間出現了相互合作的趨勢」,反恐戰爭及其戰略極大地影響了美軍資源的投向和軍隊建設的內容,直到川普前任歐巴馬在其任上的最後一份《國防戰略報告》,還在強調與中國的合作與國際軍事戰略平衡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而日本自衛隊,則只是一支在規模、武器、軍事實力上受到嚴格限制的本土自衛武裝力量。 可是德國卻不一樣,在當時,不僅蘇聯佔領的東德,擁有東德人民軍,美英法三國控制的西德,也組建了西德國防軍,就算到了今天,德國仍然保留著17萬的德國軍隊。
  • 美國人害怕我國崛起,卻不怕印度崛起?通過印度牽制我國是關鍵
    近些年來,我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已經做到挑戰美國的「地位」甚至是超越,對於這樣一個迅速成長起來的國家,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美國人又怎能不害怕我們的崛起?不過總有人懷疑,明明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美國人對待它卻與我國完全不同,甚至盡力「扶持」,難道美國人真的不擔心印度的崛起嗎?科技地圖認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 印度版大國崛起:印度會成為如美國、中國這樣的大國嗎?
    而根據一個英國智庫的報告中所說,按照印度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26年,印度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而再過8年,印度甚至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那麼,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會成為中國、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嗎?除去有色眼鏡,其實,印度的工業實力完全值得我們正視。單看工業,如今的印度已經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世界第六大製造業大國。
  • 印度、日本、德國都不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因為什麼?
    羅斯福聯合國強調的是大國一致通過的原則,在這裡"大國"指的是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即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這五個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雖然法國戰敗,但依然具有大國的經濟實力和水平,而當時的蘇聯又太過強大,容易出現不平衡的獨裁現象,因此羅斯福堅持讓法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以遏制蘇聯。
  • 印度正在大國崛起,為什麼美國不圍堵反而不斷對印度示好呢?
    今天美國面對印度的崛起,並沒有刻意對其打壓,反而不斷對印度示好,甚至在軍事、科技等領域,給印度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其實,美國這麼做和當年秦國對燕國的做法並無二致,都是為了在戰略上迷惑對手。所以,現在美國和印度之間看似友好,只不過是一種假象,美國不希望這些強國聯合起來和他對抗,所以選擇了暫時對印度置之不理,甚至是交好的態度,當解決掉眼前的對手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會變成印度了。到那個時候,就算是印度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回,也沒用了。
  • 世界第四經濟大國,歐洲的德國,會不會崛起為超級大國?
    因為,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美國。那麼,中國和德國有沒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呢?中國的崛起和潛力,我們以後慢慢聊。今天,我們聊聊德國。認真的說,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日本和印度的可能性,都比德國高。今天,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德國的優勢和劣勢。
  • 印度也在崛起,為何西方絲毫不圍堵反而去支持呢?
    然而近些年印度的崛起,非但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截,反而有一些西方國家還在明裡暗裡的幫襯著。在莫迪的帶領下,印度的經濟和科技技術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而國民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正常來說,新的國家的壯大和發展絕大多數會被老牌大國欺壓,中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印度卻可以免受其害,究竟是為什麼呢?
  • 地圖看世界;區域大國澳大利亞和印度
    從中國歷史來看,為何總是北方統一南方,西方徵服東方?建都南方的王朝(明朝除外,最後還是移都北京)沒有能夠完成大一統的。 這些現象跟地理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把眼界放大到全球,同樣有著同樣的現象。
  •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迅速崛起,要感謝美國和俄羅斯冷戰的結果
    《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一書提出,熊鯊爭霸的背後,是造就了現代大國的崛起。熊鯊爭霸19世紀末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原來落後後來崛起的強國有哪些呢?十九世紀後的德意志帝國、日本、美國,一戰後的帝國,二戰後的日本和聯邦德國。
  • 威廉二世的德國為何遭到遏制?可能戰略選擇錯誤就早已註定
    為何俾斯麥執政時期德意志的崛起不會面臨周邊的安全壓力,而威廉二世執政以後德國所面臨的周邊地緣壓力卻成倍增加?看起來好像是地緣結構的原因所造成的雙重壓力,但實際上和德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戰略決策有關。第一,在威廉二世時期的德國,它對自我地位的認知和國際社會給予的地位認知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中間就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地位差異感」,當德國在急於通過獲得國際聲望和大國認同感來彌補這種「地位差異」之時,很容易忽略掉在崛起過程中應具備的謹慎和耐心。就好比一個班上的同學,一個差生突然總是考全班第一,而且你還非常驕傲的四處宣傳,你讓其他同學會怎麼想呢?大家還能處朋友麼?
  • 美國何以錯失遏制中國良機?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的正式國事訪問,展現了迅速崛起後的實力以及與今日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中美兩國長達六千多字、面面俱到的聯合公報,內涵只有一個:美國對中國的(無奈)承認。歐巴馬曾聲言即使不連任,也要推動的醫療改革方案竟然被剛剛掌控眾議院的共和黨廢掉了,再次凸顯這個體制決策、交易成本之高。再聯想到此前不久發生的頗有政治色彩的議員槍擊案,中國崛起、美國衰落的原因不難找到答案。 只是世人有所不解的是,美國崛起後,曾先後成功的挫敗了日本、德國和蘇聯發起的強烈挑戰,也從而奠定當今世界獨一無二超級大國的地位。何以就無法遏制中國的崛起?
  • 丁咚│日本為何急於扮演戰略遏制中國的地區「橋頭堡」角色?
    但另一方面,日本是在戰略上遏制中國的長期鼓吹者,行動上的先行者,合作橋梁的搭建者,最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面:積極鼓吹「民主安全菱形」及印度-太平洋概念,並逐步演進到以日本政府名義倡導「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並得到正謀求推進對華戰略轉型的川普政府的全面接納。
  • 面對印度的快速崛起,西方為何毫不在意呢?
    自二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非常注重自身的發展,因為只有自己躋身大國之列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在世界上獲取更大的利益。既然大家都想當老大,那麼位居老大位置的人是不是感到壓力非常大呢?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斷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則是打壓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美國之所以能夠發達興旺上百年,就是一直在使用這兩個方法,而且是屢試不爽。尤其是近代美國的已經到達了發展的瓶頸,甚至還有了下滑的趨勢,美國只有不斷的打壓發展迅速的國家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像崛起中的印度便是最好的例子,面對印度的崛起,西方完全沒有放在眼中,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