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是靠求人,也不是靠借力,而是……靠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句天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求人不如求己」。心學大師王陽明對此非常認可,而他成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求人不如求己的過程。
1508年,王陽明上奏諷刺當時掌權的權閹劉瑾,結果被劉瑾流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龍場。龍場的環境非常惡劣,剛到那裡,王陽明的隨從就病倒了,王陽明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照顧隨從,熬藥,打掃衛生,什麼都做。也正是這一次的流放,讓王陽明頓悟:聖賢的意思,就是努力去踐行自己內心的良知,以最終求得真理,而這良知不在外面,就存在每個人的心裏面。王陽明的這次流放被稱為「龍場頓悟」。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王陽明沒有放下自己的身份,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更不會有國內外都為之稱頌的陽明心學
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遇到一些坎坷,可並沒有誰會一直在我們身後幫我們解決,人生路上能靠的只有自己,俗話說:「靠山山倒,靠水水竭,靠什麼都不如靠自己」,不是所有的真誠相待,都能換來真情,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就算再知心的朋友,也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疏遠;即使是最愛你的父母,也會有老去的那一天,人生到最後,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除了自己,誰都指望不上。
更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別人身上,到最後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無論依靠誰,都不是長久的辦法,與其提心弔膽,還不如讓自己變得強大。
這個世界上,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只有自己。如果自己不夠強大,即便所有人都幫著你,總有一天,你也會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失敗,所以,想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正所謂「天助自助者」
而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聖人」,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被稱為「救世之學」,是因為他的陽明心學影響著國內外眾多學者和企業家,心學自明朝時期流傳以來,備受人們推崇。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關於王陽明的心學智慧的,可以看看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我們需要一個安穩我們心靈的書籍,幫助我們獲得更幸福的人生。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