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令臺灣農民崩潰的香蕉真相:山上的猴子都吃胖了,「軍隊」受不了了,大陸怎麼才出手!
這幾天,庫叔看到各大媒體都在關注這樣一則消息:臺灣香蕉、鳳梨、木瓜、西瓜等水果出現滯銷,大陸多地伸出援手,承諾採購臺灣水果,這才解了臺灣農民的燃眉之急。
臺灣網友認為,這是大陸對蔡英文政府的一次釜底抽薪!
臺灣水果怎麼賣不出去了?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現在臺灣大環境不佳,內需市場不夠大,消費力又逐漸下滑,而民進黨當局一味「反中抗中」,導致大陸市場受影響,使得農民「血本無歸」,面臨生計危機。所以,臺灣農民對民進黨很憤恨,高雄農民甚至懸掛出「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布條來宣洩心中不滿。
1
臺灣水果滯銷,農民「血本無歸」
鳳梨、香蕉、荔枝……這些熱帶水果香甜可口,長勢喜人。
可是,面對大豐收的臺灣農民,嘴裡卻感受不到甜味,只泛出苦澀的味道。高雄市農民甚至掛出「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橫幅。
這是為何呢?
臺灣市場小、內需量有限,而大陸市場龐大,所以長期以來臺灣農產品對大陸市場有較強的依賴性 。
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就造成了兩岸關係的大倒退,進而導致其大陸市場受影響。
民進黨政府雖祭出「新南向」政策(降低對大陸經貿的依賴,轉而強化與東南亞、印度等國的經貿關係),但東南亞等地區卻無力吸納這些臺灣水果,從而導致了水果價格「慘跌」。
過去,臺灣農民種植的水果不愁拿到大陸賣,現在卻愁起了銷路。當生計問題受到了「獨」害,就算是綠營大票倉(臺灣中南部)的農民,他們一樣也會炸鍋、反彈。
今年的水果價格到底跌得有多慘?
臺灣南部的農民說出了真相:
高雄的玉荷包荔枝,過去價格最好時可以賣到1公斤120元(新臺幣,下同),前幾年也有七八十元,但今年只剩30元左右,幾乎與成本打平;
臺南的鳳梨從過去的每公斤40多元下跌至現在的12元;
高雄旗山的香蕉過去每一株可以獲益1000多元,現在只剩不到100元,最低時果農被殺價到1公斤賣1元,拿布袋裝滿80公斤香蕉才夠換一個雞腿便當……
臺灣地區農業主管部門近日開始以每公斤5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青蕉,經稱重後,現場用刀片破壞外觀以確保不能再販售,再由農民運回當肥料或飼料。
有臺媒形容,農民看到堆積如山的廢棄香蕉欲哭無淚,「心如刀割寫在臉上」,明明是水果大豐收卻「血本無歸」 。
當然,也有蕉農忍痛棄採,「1公斤賣不到6元,我寧可放到爛,也不要再費力採收」;還有蕉農表示,「最近因為吃香蕉胖了5公斤,連山上的猴群都胖了不少!」
2
臺灣各路政客開始表演了!
臺灣農民一年的心血打了水漂已經很讓人心痛了,然而,更糟糕的還在後面——藍綠政治人物紛紛站臺吃水果,尤其是香蕉,看起來是打算通過「狂吃」來自行消滅掉。
像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日前南下為該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造勢,他們在吃知名肉燥飯時搭配香蕉、鳳梨,這樣的吃法還能為民眾所接受。
然而,臺灣地區「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吃法就讓人咋舌了,他提出「香蕉帶皮煮後蘸醬油吃」——生香蕉可帶皮水煮,再蘸醬油、大蒜一起吃,既養生又美味。
此番言論立即引發多數民眾質疑,譏諷「以為在吃水餃」。
賴清德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上政論節目時,不顧在旁人士的再三勸說,「堅忍、超堅定地,吃下了香蕉皮」,並且在吃完後大讚香蕉皮像「剝皮辣椒」,非常好吃。
王世堅
臺灣島內香蕉主產地的幾位民進黨「立委」也在「立法院」舉辦香蕉記者會,人手一根香蕉,表情誇張地咬下香甜的香蕉,希望民眾多多消費香蕉,以解蕉農之苦。
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還以軍隊為傾銷地,部隊每餐都配發香蕉,軍隊表示,已經吃了兩個月了,受不了了。
臺灣當局也深知開拓新興市場的必要,於是偏好「金黃色水果」的杜拜便成了臺當局的新目標!
然而,由於島內媒體大肆報導該方面的新聞,導致收購商對成本價格心知肚明,杜拜當然不甘心當「冤大頭」,於是,首次出貨僅6噸……
其實,這些看似荒謬的做法並不新鮮,「香蕉政治學」由來已久。
1982年香蕉價格暴跌,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把20萬箱香蕉送到了部隊,官兵最開始還覺得好吃,但幾天後漸漸「聞蕉色變」,最後竟把吃香蕉作為懲罰犯錯人員的「酷刑」;
李登輝
2006年香蕉價格慘跌時,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下令各部會一起促銷香蕉,結果「法務部長」認購了500箱,要求監獄6萬多服刑人員每人一周吃5根,「教育部」訂的200箱則分發到學校,希望各中小學營養午餐多吃香蕉;
2011年馬英九執政時再遇香蕉難題,但在農民困境來臨前,國臺辦就已經了解到島內香蕉滯銷的情況,海協會負責人親自飛到臺灣洽談採購事宜。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在臺灣農產品的合作暢旺,馬也直言,兩岸關係好,臺胞才會好,無論是陸客還是果農銷路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揚湯止沸,不如去薪」。
2011年,馬英九到屏東訪蕉農
由此可見,銷到大陸才是臺灣水果的正確打開方式。
臺灣《聯合報》社論也認為,當局平常為了農民選票,極盡巴結之能事,卻無法以長遠的政策規劃輔導農民調整結構 ,「如果以為那幅『民進黨不倒,農民不會好』的布條,只是個別農民不識大體,那就看看年底選舉還有多少顆民進黨推的『西瓜』會跑票?」
破解臺灣農產品滯銷困局,關鍵在哪?
大陸,才是解決臺灣水果乃至農產品困境的關鍵。看看大陸與臺灣農業的關係就明白了。
總體來看,目前大陸是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地區,2017年臺灣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農林漁畜)總額突破了10億美元,佔總出口的20.7%,創歷史新高 。
2008年馬英九剛執政時,臺灣與大陸農產品是逆差,約3億美元,但在他力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臺灣與大陸的農產品貿易於2013年反轉為順差約2千萬美元,而臺灣農產品出口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日本從第一名降為第二名,第三名有時是香港地區,有時是美國。
2007年到2017年間臺灣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增長了2.39倍 ,其中:
不含魚、林、畜品的農耕產品出口增長了7.47倍;
穀類及其製品增長33.82倍;
水果堅果及相關製品增長27.42倍;
茶葉及其製品增長31.8倍;
酒類增長10倍。
相比之下,一向為臺灣農產品出口目標國的日本,10年間並無明顯增長,維持在8-9億美元之間,中國香港波動幅度較大,在3-5億美元之間。
所以臺灣整體農產品出口成長的動力,就是來自大陸!
再具體來看,近幾年臺灣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具有上億美元產值的是下面這幾項:
「穀類及其製品」,一億兩千五百萬美元;
「水果堅果及其製品」,一億一千八百萬美元;
「其他農耕產品」兩億美元;
「皮及其製品」一億美元;
「魚類及其製品」一億七千四百萬美元。
2010—2017年臺灣出口至大陸具有上億美元價值的農產品(圖源:觀察者網)
這幾項中,如下幾種產品絕大部分出口的方向都是大陸:鳳梨(去年三千六百萬美元)、蓮霧(去年一千兩百萬美元)、釋迦(去年一千七百萬美元)、石斑魚活魚(去年七千三百萬美元)。
三種水果出口至大陸佔總外銷的比例都在98%左右,石斑魚則佔70.31%。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大陸市場,臺灣的鳳梨、蓮霧、釋迦、石斑魚這幾種農產品會直接垮掉。這些農產品除了釋迦的主產地是藍營票倉臺東,其餘農產品產地大部分皆為綠營票倉。
當然,其他很多出口到大陸的農產品雖然比這幾項少,但如果沒了大陸這個市場,也會讓臺灣農民相當痛苦。
4
大陸出手!有人說是套路?
其實,大陸長期以來就對臺灣的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很多幫助,在20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前的一段時間裡,臺灣的水果銷路比當下暢通很多。
當時,兩岸農業合作非常緊密,大陸為協助臺灣農產品進口,陸續建立了「綠色通道」,給予部分臺灣水果、蔬菜準入及零關稅,也提供檢驗檢疫的便利。
2010年,兩岸籤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大陸不僅給予臺灣農產品優惠,還加大了收購力度,保證了臺灣農漁產品價格與出口數量的穩定,兩岸農產品貿易逐漸增加。
島內的果農認為,「小三通」「大三通」多年運作成熟,通關迅速,部分水果甚至免稅,所以臺灣水果能出口到大陸去的,市場都不錯,消費者的分布也從過去的一線城市拓展到二三線及以下城市。
此外,每年數百萬的陸客,同樣偏愛臺灣的熱帶水果,島內農民不愁銷路,因為就算新鮮水果來不及賣,還可以加工成鳳梨酥、芒果乾賣給陸客。
但是,這一切已成明日黃花。
民進黨當局執政兩年多來,不斷阻礙兩岸關係發展, 農業方面也是如此:
兩岸服貿、貨貿被民進黨卡關,導致如今臺灣高附加值的芒果乾、鳳梨酥等加工類農產品銷往大陸時,不享受優惠政策,仍需繳納40%的增值稅、關稅,競爭力大減;
許多大宗採購也由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停滯被取消,就算是部分果商能登陸展銷臺灣水果,很多大陸客商、消費者也刻意迴避,表示不買「臺獨水果」;
而每年少了近兩百萬人次的陸客,也讓島內水果的銷售量掉了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在面對問題時,民進黨當局並不願從根本上反省、解決,反而以「南轅北轍」的方式來解決。
比如經濟上力推的「新南向」,在觀光業、投資方面都已證明效果不怎麼樣,在農產品出口上更是如此。其實想想就知道,東南亞國家同樣盛產熱帶水果,與臺灣的農產品同質化程度高,當地消費力也有限,東南亞人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去買臺灣香蕉、鳳梨呢?
2001年,臺灣經濟總量約為大陸的1/4;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22。蔡英文所面對的兩岸情勢,已經跟陳水扁時代完全不同。如果說陳水扁當時還可勉強跟大陸遊鬥周旋,蔡英文此時已絕無重走對抗老路的資本。但蔡英文當初下決心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拒交「未完成的答卷」,就已經把賭注壓在了「對抗」一邊。內政部分,民進黨同樣是把聰明才智用在對抗政敵上,而在建設方面表現得空心和短視。
好在,在這次的臺灣水果滯銷中,大陸再次出手有力地支援了臺灣農民!
大陸的無錫和廈門等地承諾採購臺灣滯銷的鳳梨,並以高於臺灣省內平均收購價的友善價格採購了大量鳳梨,幫助臺灣的果農解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2018夏季臺灣水果節」6月30日上午在北京開幕,參與的臺灣果商表示,展銷對當前水果滯銷狀況非常有幫助。除北京外,今年在福建、上海、河南等地都會有夏季水果展銷活動,臺灣果商會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時節進行水果供應的調配。
在臺灣嚴重滯銷的芒果在「2018夏季臺灣水果節」展銷,吸引北京消費者購買
當然,專家指出,「友善採購」並非普遍現象,而且採購數量極少,僅為十幾噸,在大陸賣得好不好,是否會比本土農產品更有競爭力,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不過,此舉依然得到了許多臺灣同胞的感激。
但大陸的善舉依舊不能換來善意,一些綠營分子惡意揣測稱,大陸這個套路是想「統戰」吧?
而在臺灣某社交論壇,關於這則新聞的討論居然是,大陸越是表現得如此誠意,臺灣越不能走向統一,否則從大陸那裡騙取的利益都會失去。
有人厚顏無恥地表示,之所以能夠享受到大陸的熱情,都是民進黨當局的功勞,因為正是民進黨和大陸保持距離,才引得大陸更加不計成本地「拉攏」,所以在年底選舉中更要投民進黨當局。
懷揣這種心思而洋洋自得的臺灣民眾大概是忘了,大陸在助臺惠臺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的繞島巡航已經常態化了,大陸可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