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杜十娘,很多人想起的都是李甲的有眼無珠,辜負了杜十娘的深情,從而人財兩空。李甲也成了人們眼中負心人的代名詞。
重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我卻有了不一樣的解讀,如果杜十娘沒有百寶箱,人們還會記住這個苦命女子嗎?如果李甲沒有把杜十娘賣給孫富,而是按照約定帶她回家,杜十娘就能得到幸福嗎?我表示深深的懷疑。
在那個年代,以李甲的出身,杜十娘根本不可能被李家所接納,別說是一個百寶箱,就是有十個、百個百寶箱,杜十娘也做不了李甲的妻子。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杜十娘贖身後,姐妹們為她和李甲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兩個人在眾人的祝福中拜了天地,之後也以「郎君娘子」互稱,儼然成了眾人眼中的合法夫妻。但其實他們這種婚姻關係的合法性,大有值得商榷之處,這要從明朝的戶婚制度說起。
我們一說古代的婚姻,人們都會想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錯,古代人結婚,可不像現在這樣,只要兩個人你情我願,9塊錢就能搞定終身大事了。他們要結婚,那是有一整套固定程序要走的。
明朝延續了以前的「六禮」形式,又有一定的演變。表面上看,他們採取「納彩、納吉、納徵、親迎」四禮,但實際上,是把六禮中的「問名」與「納彩」合併,「請期」與「納徵」合併,步驟雖然少了,但實際上該有的都有了。而且,還增加了「婦見姑舅」、「廟見」、「婿見婦之父母」三道禮儀。
了解了這些,再回頭來看李甲和杜十娘的婚宴,簡直就像是一場鬧劇。隨隨便便找幾個人,擺兩桌酒熱鬧一下,兩個人就是夫妻了?這是在開玩笑吧。李甲要是敢這樣把杜十娘帶回家,對父母親友說,這就是我老婆,我們早就已經結婚了,大家都會以為他瘋了呢。
說白了,他們只能算是私定終身,「聘則為妻奔是妾」裡的「奔」,不受法律保護的哦。
別看李甲和杜十娘在一起一年多,兩個人出雙入對,恩愛非常,杜十娘也鐵了心要從良跟著李甲。但實際上按照當時的法律,杜十娘連嫁給李甲的資格都沒有。
我們常說門當戶對,在古代,不同的階層通婚有很多限制。「士農工商」,就是古代的「四民」,也就是良民。一般來說,人們婚嫁只會在本階層之間,如果和不同階層的人通婚,會被別人恥笑的。
在《知否》中,顧二的母親白氏,出身揚州有名的富商之家,攜帶百萬嫁妝嫁入早已貧困的平遠侯府,依然備受歧視和冷落。商人也是四民之一,堂堂正正嫁入豪門就被這麼歧視,更別說是隸屬賤籍的娼妓了。
我們再來看李甲和杜十娘。李甲的父親是布政使,放到現在,就是副省長級別的高官,李甲作為其嫡長子,那是妥妥的「官二代」啊。而杜十娘呢,長得再美,才華再好,再受人們追捧,從身份上來說,她依然是迎來送往的娼妓,毫無疑問屬於賤民的行列。
從唐朝起,就在律法中規定了「良賤不得為婚」,明朝延續了這樣的規定。平民百姓娶從良的妓女為妻,人們可能會不當一回事,但李甲要娶這麼一個妓女回去,其父李布政立刻就會遭到御史彈劾,一不小心丟官去職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就是李甲自己願意,他也根本不可能娶杜十娘為妻。當然,如果是做妾,那就另當別論了。
事實上,我們從馮夢龍的原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來看,李甲確實是把杜十娘當妾來看的。
公子道:「賤室不足慮。所慮者,老父性嚴,尚費躊躇耳!」
公子攢眉而答道:「此事曾與小妾議之。」
既然定位本來就是妾,那一直以來,妾通買賣,蘇東坡連懷孕的妾都能送給朋友換馬,李甲沒錢了賣個妾,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吧。
我常常想,如果李甲沒有賣掉杜十娘,如果杜十娘順利跟著李甲進門,那他們就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嗎?這一點,我還真的不太相信。
我們從和杜十娘情況相似的董小宛身上就可以驗證。董小宛是秦淮八豔之一,出了名的才色雙絕,最終如願以償嫁給了名門公子冒闢疆做妾。
進了冒家的董小宛,洗淨鉛華,一心一意服侍冒闢疆的母親和妻子,端茶倒水布菜不說,就連他們的兒子功課不好,都是董小宛整晚不睡,親自輔導的。
清兵入關時,冒家逃亡途中,冒闢疆曾經多次患病,一直都是董小宛貼身服侍。冒闢疆病中煩躁,曾多次無故打罵董小宛。最終,冒闢疆好了,董小宛卻積勞成疾,在27歲的妙齡就早早逝去了。
一樣的花樓名妓,一樣的名門公子,杜十娘即使能夠順利進了李家的門,她的未來也是可以想見的。要麼就跟顧二的母親一樣備受歧視,要麼就像董小宛一樣做低伏小,這樣的生活,真的是幸福嗎?
(1)不要隨便考驗感情,感情最經不起考驗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在愛情當中,每個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個拋棄所有外在條件、單純愛我的人。
杜十娘也一樣,「我希望你愛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我的錢。」所以,她明明可以有著普通人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卻要以一副窮困潦倒的姿態,跟著李甲回家。她希望看到的是,李甲為了她義無反顧地和父母抗爭,一定要迎她進門;而李甲的父母,在他不顧一切地熱情和決心下,不得不妥協。
這是杜十娘願意看到的,如果李甲真的做到了,她會帶著百寶箱裡的財富,作為愛情的獎賞,讓李甲人財兩得。
這是杜十娘在風塵之中歷練多年得來的智慧,她不認為她有錯,沒有考驗,怎麼知道李甲是不是真心愛她呢?
可是她忘了,最經不起考驗的,恰恰就是感情。李甲和杜十娘,從出身到經歷都完全不同。一個副省長家的公子,真正的「官二代」,在李甲的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和失敗,就是為杜十娘花光碟纏後,窮困潦倒的那段日子。說著錢,便沒緣。曾經風光無限的布政公子,卻受盡眾人冷眼,一文大錢都借不到。
在杜十娘眼中,這樣的事情壓根不算什麼,連考驗都不是;可在李甲看來,這已經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是他最痛苦最不願意回想的一段經歷,絕對不想再來一次。
以他的角度來看,回家——父親性情嚴厲,絕對不可能允許杜十娘進門,迎接他的只能是一頓胖揍。李布政可能寧願不要兒子,也不會接受一個娼妓兒媳。
可是,如果不回家的話,李甲不知道杜十娘有百寶箱啊,他手裡只有杜十娘給的50兩銀子,只夠路上的花銷,還要「僑居蘇杭,流連山水」,難道餐風飲露不成?
錢是英雄膽,如果杜十娘早點拿出百寶箱,不一定能讓她進李家的門,但是李甲絕對不會半途把她賣掉,可能真的會像她想像的那樣,兩個人在蘇杭流連山水之間,山好水好人更美,過上一年兩載,不僅感情更深厚,可能連孩子都有了,她進門就更多了一個籌碼。
愛情之中,可以有適當的考驗,但是要適可而止,不然可能真的就玩壞了。
(2)愛情從來都是公平的,想要得到,必須先要付出
每個人都渴望收穫一份完美的愛情,即使我們再宣揚愛情的偉大,可愛情從來都是自私的,沒有不要求回報的感情。
真情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想要得到別人的真心,你自己必須先要付出真心。「換你心為我心」,想對方之所想,愛對方之所愛,兩個人向著一個目標努力,才能換來累累碩果。
杜十娘這樣的名妓,千百年來不知道有過多少,表面的風光之下,是她們痛苦的內心。她們和普通女子一樣,也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歸宿,可現實往往很殘酷,對於她們來說,一般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和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一樣,「老大嫁作商人婦」,大家社會地位都不高,大哥不說二哥,一起搭夥過日子;二是嫁入官宦貴族人家做妾,就像董小宛和冒闢疆,在才子佳人的佳話背後,是豪門貴妾的謹小慎微,一輩子夾起尾巴做人。
當然,不是沒有例外,唐傳奇《李娃傳》中就寫了這麼一個奇女子李娃。
李娃和杜十娘一樣,都是一時名妓,也有一個「官二代」鄭元和為她傾盡家財,李娃還為了擺脫這個愣頭青,和鴇母設局騙了他一回,害得那傻小子流落街頭,只能靠唱輓歌為生。
可後來,李娃在鄭元和被父親拋棄,貧病交加的時候,毅然捨棄了紙醉金迷的眼前風光,陪伴他、鼓勵他、督促他,直到他在制科考試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了官位,重新回到了官宦階層,才決定功成身退。鄭元和的父親知道後,不僅認回了兒子,還親自做主,三媒六證把李娃迎進了鄭家的門。
與李娃相比,杜十娘的付出就有點過於單薄。李甲在杜十娘身上,花費不下千金,窮困潦倒,連回家的盤纏都拿不出來。而杜十娘呢,如果李甲沒有千金身家,可能開始就進不了杜十娘的門;如果李甲不是布政公子,身份高貴,人物風流,估計她也不會想要託付終身。
在回鄉之路上,李甲是身無分文,只能長籲短嘆坐困愁城;杜十娘則坐擁寶山,心安理得等著美救英雄。
我對李甲這樣的書生沒有什麼好感,但對杜十娘的做法也無法苟同。賣掉杜十娘的行為,在杜十娘看來,是李甲忘恩負義;在李甲眼中,卻是走投無路下的兩全其美。
試想,如果沒有百寶箱的存在,他們兩個人,一邊是有家不能回,一邊是不回去連溫飽都無法保證,在生存面前,愛情就只能靠邊站了。
作者簡介:陌陌村語,一個熱愛文字的小女人。一杯茶,一本書,心有陽光,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