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楊戩兩次求助火雲洞三聖,軒轅黃帝為何一語不發?
楊戩兩次求助火雲洞三聖,為何只有人皇軒轅沉默不語?
《封神演義》中,紂王無道,女媧宮進香褻瀆聖人,後受軒轅三妖蠱惑,殺忠臣良將,建蠆盆鹿臺,寵妖后妲己,荼毒生靈,喪盡人倫綱常。也正是因為如此,商朝氣數已盡,周朝當興,這也是天道使然。正好此時天庭神仙不足,昊天上帝令十二仙首稱臣,三教共議封神榜,網羅天下英才,為天庭所用。闡教、截教、人教共同參與。
封神之戰從最初的武王伐紂的凡間戰爭,演變成闡教和截教二者仙人之間的大戰。闡教一方以元始天尊為代表,其門人弟子基本上都參加了大戰,最終大都順利渡劫,成就無上道果。截教一方以通天教主為代表,號稱萬仙來朝,他們也是封神大戰中損失最大的一方,幾近全教覆滅,門人弟子更是死傷無數。
在武王伐紂期間,截教許多門人弟子為求富貴逆天而行,給封神大業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尤其是潼關的痘毒和瘟疫,更是窮兇極惡,荼毒生靈,讓西岐軍民苦不堪言。
為了解救天下黎庶,楊戩奉命到火雲洞去見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三聖,以期求得解藥。
三皇都是《封神演義》中重要的聖人,其中天皇伏羲資歷比昊天上帝還高,許多法力無邊的大羅金仙都是在天皇時期得道,如趙公明、陸壓道人、三霄娘娘、孔宣、燃燈道人等等。
地皇神農嘗百草,教人防禦疾病,這也是楊戩求三皇解救萬民的主要原因。
人皇軒轅本就是紂王的先祖,楊戩當著三聖的面說清事實,也是讓軒轅黃帝明白,紂王氣數已盡,炫耀作為聖人之一,當然懂得這一道理,就不會因紂王為其後代而逆天而行,做阻擋武王伐紂的道路的事了。
在楊戩面見三聖時,天皇伏羲和地皇神農都曾說話,唯有軒轅黃帝兩次都是一語不發。軒轅這樣做,也是很有道理的。
軒轅黃帝是人類的師祖,按理說,紂王和武王都是軒轅的後人,他當然也不希望後人之間鬥的不可開交。
另外,紂王和軒轅皇帝的關係更近,可以說紂王一脈就是皇帝的傳承,可作為聖人他幫禮不幫人,所以他只會站在天道的一方,但也不能公然反對自己的後人,這不是對自己的否定嗎?所以,軒轅黃帝選擇保持沉默,一切讓伏羲、神農做主。
三皇中人皇軒轅本就資歷最淺,排在最後,只能算後天聖人。這事本就和自己有關,且商紂王並不佔理,只要符合天道,三聖中一般都是以伏羲為尊的,他的決定也就代表了其餘兩人。
最後,在火雲洞三聖中,決策者是作為天皇的伏羲,楊戩兩次所求的解救瘟疫和痘毒,都和神農的職業有關,軒轅黃帝卻幫不上什麼忙,所以他選擇保持沉默也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