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家具,不管是皮質家具、還是布藝家具,亦或者是一般的實木家具,大多是用木材為主體框架。
從家具的定義來說,紅木家具也是一種實木家具,但在家具中,紅木家具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與普通家具相比,除了材質上稀有名貴的區別,還有其他家具沒有的特殊價值。
這裡我們不說紅木家具的文化價值、收藏價值,只談製作工藝的話,單如榫卯、雕刻、鑲嵌、曲線等的製作,其他家具都無法比擬。
作為皇室用的家具,紅木家具在製作上,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原則,比如:非絕對必要不用木銷釘;在能避免處儘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都不用鏇制。這點在紅德國學者G·Ecke所著的《中國花梨木家具圖考》中便有過總結。
在中國古典建築中,有很多建築僅依靠木材自身的咬合,做到歷經千百次地震都不受影響,靠的就時榫卯結構。而種類多樣的榫卯結構也是紅木家具的「靈魂」,讓家具可以傳承百年不散架。
(圖為全木結構的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距今已有1000年的歷史)
在古代,很多老式中式實木家具和紅木家具一樣,都是榫卯結構,與紅木家具之間的主要差距,主要體現在原材料是否珍稀。
由於歷史原因,部分榫卯結構已經失傳。而且,在注重效率和款式的現代社會,礙於人工成本,費時費工的榫卯結構已經被廠家摒棄,採用更為方便快捷的普通膠水和釘結合。
不排除有些家具在生產製作中用也用到了榫卯,但相較於紅木家具所用到的,只能說小巫見大巫,有些過於簡單。而普通家具只消幾年,就成為只能丟棄的垃圾。
真正的紅木家具也用到膠水,但卻是天然的魚鰾膠,即使最後的上漆步驟也是用天然的生漆,可以做到全程無甲醛,無汙染。礙於成本和人工,這同樣是其他家具無法做到的。
紅木家具上的雕刻非常講究,尤其是清代的紅木家具,為彰顯身份和地位,雕刻以滿、多、富麗華麗為好,不僅講究基本的雕刻手法,還講究寓意和結構,與整體造型是否統一……
現代的紅木家具延續了明清紅木家具的標準,對木雕師傅的技藝要求極高。雖然有機器代替雕刻,但依然需要木雕師的潤色打磨。普通家具生產者受人工成本制約,這樣費時費力的工序,是不會用的。
至於鑲嵌和曲線工藝同樣考驗木匠師傅的技藝,如果不是專業從事紅木家具製作的木匠師傅,其製作手法和成品效果都將差強人意,做出來的家具無論是型制還是壽命上都將大打折扣。
消費市場上一分價格一分貨的說法,在家具行業上,同樣適用。單從材料和人工上看,紅木家具確實已經甩開普通家具幾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