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做事情,剛開始都是好奇,到最後往往會變成無奈。當發現自己扛不動時,有的人就開始抱怨、逃避了,有的人會轉變觀念迎難而上。
由於你面對了、突破了,你就超越了、提升了,原來的困難對你而言變成了不起眼的小事。因為你的能力增強了,視野開闊了,站的角度更高了,再做同樣的事情就會覺得很輕鬆。於是你就過了抱怨期,接下來就是輕鬆,再做類似的事情就是好玩了。當有人問你在幹什麼時,你會說:「沒幹什麼,在玩呢。」
凡是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在他的領域裡玩,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個「玩」不是遊手好閒,一事無成,而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所以明明在做事,卻跟人說:「我在玩。」他的確是在玩,玩這件事,因為沒有任何難度和壓力。這時候他已經突破了第二個階段。
人做任何事,大到管理一個國家,小到經營一個家庭,當達到玩的境界時,想立功就立功,想立德就立德,想立言就立言。如果處於第二階段,想立什麼都是妄談空談。而第一個階段什麼都不必談。可是,又有幾人能熬過第二階段呢?一個人要成長成熟為社會作貢獻,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很容易。
如果你適應不了這個煩的階段,不幹了,以後做別的事也會經歷這個階段,你一樣會突破不了。如果你突破了,考驗過關了,以後再經歷這個階段,剎那間就過去了。所以說你做一件事就等於做一百件事。因為做一百件事經歷的喜怒哀樂跟做一件事一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庭問題、個人的情感世界,都在牽動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如果這些過關了,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雖然事情不一樣,但性質是一樣的;雖然對待和處理的方式方法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你在一件事情上突破了,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突破;你在一個領域突破了,在所有的領域都能突破。
什麼是心態?說到底就是你的人生觀。如果一二三不談,就直接談四——心態、為人處事,你的人生觀一定是虛的,只是一個方向。儘管你的定位很高,但不過是空中樓閣。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無我奉獻,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你的人生定位和取向才是正確的,你的願望才會實現。
人有煩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進步。有煩惱說明眼睛會觀察了,頭腦會思考了,心裡在挑擔子了。學會負責任,進入角色、進入狀態了。如果沒有進入狀態,袖手旁觀,發生的事情都覺得與己無關,就不會有煩惱。但是,只要突破了煩惱,接下來就是喜悅,做事就嫻熟,就能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就是在玩了。
所以有大煩惱就會有大開悟,沒有煩惱是不可能開悟的。碰到事情,不要抱怨,要調整心態,心平氣和地面對,境界再高一點就歡喜奉行。遇事不願意面對,說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無非就是「我不適應,我不喜歡,我受不了……」這些都是我執的體現。遇事,只要勇敢地面對,我執就突破了。
做人,哪有不做事的道理?只要活著就應該做事,借事修煉,借事檢驗自己的這顆心。人離開了事是無法驗心,無法成長的。只有藉助事情才知道自己達到了什麼高度、什麼境界,才能讓自己成長。所以在武俠故事中,一個大俠遇到另一個大俠會非常高興,因為終於有機會切磋武藝了。一個俠客藝不如人,輸了並不悲哀,悲哀的是沒有機會出手。
日常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是高興地接受事、面對事、處理事,然後放下事;另一種是有事就抱怨、煩惱、躲避,找一大推理由證明此事與他無關。
生而為人,無事可做,沒有機會做事,是很可悲的。活了一輩子都不做事,不是空耗光陰,虛度人生嗎?
作者簡介:
萬行大和尚,廣東東華禪寺方丈
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