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訊(通訊員 胡祥)今年以來,秀山縣烏楊街道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抓手,以服務民生為工作重點,以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辦事、醫療、文化、衛生等民生實事為基礎,切實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村居坐班制」零距離服務群眾
「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以前,我們到居委會辦點是硬是找不著,現在好了,居委會幹部實行坐班制,我們隨時來辦事都可以找到人了。」前來該街道烏楊社區辦事的居民梅正友對筆者說。為進一步提升對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切實提高便民服務水平,烏楊街道對12個村、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了規範建設,做到了村居有服務中心,村、社區實行幹部坐班制,切實解決了群眾辦事找不到村、社區幹部的現象,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著力解決群眾辦事「反覆跑」、「找人難」、「辦事難」等問題。
村、居標準化衛生室實現在家門口看病
「以前有點小病,都得往縣城跑,不僅多浪費錢,還且很不方便,現在好了,村委會有了衛生室,又有專門的醫生看病檢藥,又能刷醫保,黨的政策真是好,家門口的醫院真方便」。在長灘村衛生室來看病的該村洞房組居民胡才中說。為切實解決村民「看病難、難看病」的現象,近年來,秀山縣實施農村標準衛生室建設工程,烏楊街道通過全縣標準衛生室建設工程,對全街道村、居衛生室進行了徹底改造,同時配備了專職的醫生,通過標準衛生室的建設,改善了農村衛生服務水平,為農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實現了居民家門口看病。
「幸福養老工程」真情呵護「夕陽紅」
正在該街道貴圖社區養老服務站下象棋的退休教師辛世說,「社區養老服務站就是好,讓我們這些老年人在茶餘飯後也有個娛樂的地方,社區有了娛樂場所,讓我們老年人老人所樂,在養老服務站唱唱歌、看看書報、與老年朋友談談心,我們也過得充實和幸福。」為讓老年人有一個活動場所,烏楊街道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在12個村、社區大力實施了「幸福養老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無論城裡還是鄉下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居、老有所樂的目標正變為現實。目前,全街道已建起2處養老服務站和一處幸福園並啟用,其它村、居養老服務站和幸福園正在加緊建設,幸福養老工程的完善,讓更多的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
搭建平臺,豐富居民精神生活
「現在社會好了,生活好了,我們百姓就是想唱就唱,想跳就跳。這得益社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文化活動的平臺」。正在烏楊社區廣場跳舞的一老人高興地說。
為了提高居民的文娛生活,該縣烏楊街道根據轄區各社區特色組建起了京劇隊、腰鼓隊等,購買了鑼鼓、服裝等器材。並利用社區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廣場等場所進行排演,每逢周末或節日便舉辦社區文化集體活動。「我們年初就制定了社區文化活動計劃,把活動內容和時間都做了具體安排,通過群眾會議和廣播進行宣傳,並通知到各家各戶」。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參加活動,或跳舞、或唱歌、或到社區圖書室看書、或村、社到黨員遠程電教室看新聞。各村、社區也根據實際,自編自演包括計劃生育、科普知識是、新農村建設、黨和國家政策、社區宣傳好人好事等方面的內容,很受群眾歡迎。」烏楊街道宣傳委員楊永說。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帶來村容村貌大變樣
一條清澈彎曲的小河靜靜流淌,河邊的垂柳在微風中輕輕搖動,小河中的幾隻白鵝在盡情的戲水,清潔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戶戶,這就是烏楊街道興隆村的一道農村風景。
「以前村裡還沒有這條水泥路的時候,要是晴天還好些,到了雨天,滿大街淨是泥巴,村裡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現在硬化了道路,小汽車都直接開到家門口。」正坐在路邊石凳上看孫子的張大爺這樣說道。
近兩年,秀山縣烏楊街道著力打造富強、生態、衛生、文明的新烏楊,致力於打造文明和諧的人居環境。興隆村借著這股強勁的東風,大力開展了清潔美好家園,建設生態文明村的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該村組織村民徹底清除村內大街小巷及河流的雜草、垃圾、柴堆,硬化了村內所有道路,道路硬化戶戶通,安裝路燈160盞,每晚定時亮燈,還聘請了2名保潔員,興隆村農村環境面貌大改變。
不僅如此,今年已硬化通村道路20餘公裡,實現了通村道路硬化100%,兩年多來,該街道已硬化道路近100公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跨越。全街道12個村、社區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衛生定期保潔、道路定時清掃、居民生活垃圾定時收集和轉運,農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民生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居民幸福生活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