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已經由今年5月底的7.1775元兌換1美元,提升至當前的大約是6.7584元兌換1美元,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就上漲了6個百分點。不少經濟分析機構預測,他們十分看好人民幣潛力。
他們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有望上升至6.6或6.5,更有少數機構樂觀地認為:人民幣或許將會再次出現2018年初的景象,即大約是6.3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由於中國經濟加快復甦,製造業、商品出口、居民消費、用電量以及投資、新基建等各項數據的明顯提升,當前市場洋溢著濃鬱的樂觀情緒,信心十足地看待人民幣升值。姑且不論人民幣到底會升到什麼水平。
我們自己細想一下,不考慮低估或高估的影響,不考慮對貿易、經濟、投資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的影響,僅按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多少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才是最合理的呢?
經濟學人的巨無霸指數研究辦法
提到購買力,就不得不說說「經濟學人的巨無霸指數研究辦法」,這是一個飽受質疑的研究方法。《經濟學人》雜誌選擇了一個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的「麥當勞連鎖快餐店裡售賣的巨無霸漢堡包」作為對比的商品。
按照他們的說法,全球各國、地區的居民喜歡購買的商品差異很大,而且質量又參差不齊。但麥當勞的巨無霸卻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且各地的製作規格大體相同,使其具備「有意義的對比」。
但南生認為:商品的價格與供需有很大的關係。還記得2019年中國豬肉價格大漲的事情嗎?實際上中國居民消費的豬肉總量接近全球一半,比美國高很多。我們對豬肉的需求量太大了,一旦遇到供應不足,價格就會上漲。
同樣的道理,麥當勞的巨無霸並非是中國居民的常見、常用食品,但在美國卻更加普遍。用這樣的單一商品來研究、對比人民幣、美元的實際購買力,顯然是不嚴謹的,是有很多問題的。
IMF、世行的「一籃子商品」更加合適
既然單一商品缺陷很多,那就挑選成千上萬種商品吧——這就是IMF、世行的「一籃子商品」,並且根據各國對部分商品的需求度,給予「加權、減權」。比如,咱們中國人吃的豬肉很多,就給豬肉增加權重。
如果某些國家存在著大量人口不吃豬肉,那就給這個國家的「商品籃子裡的豬肉減權」。根據世行的調研,2019年中國GDP接近99.1萬億元人民幣,按購買力折算為23.46萬億美元。
這樣簡單計算下:按購買力,2019年的1美元大概相當於4.22元人民幣。當然了,這只是按照世行公布的數據換算的,網友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呢?覺得什麼數值,最合理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