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關於蘭花泡沫的文章一經發出,引起小夥伴們的熱議,紛紛發問:到底什麼是泡沫經濟?
百度百科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看完什麼感覺?是不是還是不懂?不懂就對了。鋅財經給你用簡單的例子說明。
1. 比如:隔壁小張買了一套新茶具,自從用了這套茶具,老婆變漂亮了,自己變精神了,兒子個頭長高了,就連家裡的貓啊狗啊都會說話了。
2. 消息一經傳出,同樓的幾家鄰居也跟著買了,他們紛紛表示茶具效果非凡,傳遍了小區,接著整個街道都爭相購買,原本幾十塊錢的茶具馬上漲到幾千塊。
3. 隨後,這套茶具被傳到網上,本地電視臺、報社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採訪報導,網上網下也爭議不斷,各路專家更是紛紛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切都無法阻止茶具的受歡迎程度,價格一下子跳到了上萬元。
4. 有人看到茶具的漲速如此迅猛,便開始投資坐等升值,因此,很多人拿出家裡的存款和想要投資的錢來購買,甚至更瘋狂的是,為了買入茶具有人竟抵押了房子和借高利貸。
5. 茶具的價格繼續飆升,原本幾十塊錢的茶具,現在竟然被炒到了上百萬。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因為很多人都買了這套茶具,導致市場上的閒錢變少,相應的,能買起茶具的人也變的越來越少,茶具的市場變小了。
6. 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人明白,茶具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頂峰,於是漸漸地賣了手上的茶具,但是此時茶具已經變得不那麼好賣,而且發現這個真相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開始擔心茶具無法賣出,所以便紛紛降價。價格一降再降,這時已經沒有人來買,因為每個人都在等最低價,那最低價到底是多少呢?誰也不知道。
7. 最後,大部分後進入市場的人都以比成本低的價格,賣出了茶具,錢沒了,房子沒了,高利貸也還不上了。
8. 茶具變悲劇。
看完上面的解釋,估計就明白泡沫經濟的含義了吧。事實上,「泡沫」是很難清晰準確界定的,當某一樣產品或資產的市場價格明顯高於它的「正常」價格時,泡沫就已經產生。
在泡沫破裂前,人們並不知道或者承認,自己手裡握著的早就是泡沫,大家更願意賭:會有下一個傻瓜來接盤。
那除了蘭花,歷史上還發生過哪些泡沫類的事件?
十七世紀開始,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一來因為引種時間短,二來因為鬱金香通過分球或播種來繁殖,培養周期都較長(分球1-2年,播種3-4年),所以,當時鬱金香的價格極其昂貴。
1608年,曾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隻鬱金香球莖。
與法國人鍾愛浮誇和奢華不同,荷蘭商人洞悉了鬱金香的商機,開始囤積居奇,同時通過輿論「煽風點火」,荷蘭民眾則開始淪為「韭菜」。1634年,炒買鬱金香成為荷蘭的全民運動,鬱金香球根的價格在一個月內暴漲,從1000美元漲到2萬美元。1635年,荷蘭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1637年,相比前一年,鬱金香的價格漲幅超過60倍。
據悉,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足夠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崩盤就在眼前。
1637年2月4日,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隨之而來的,就是鬱金香的價格跌入谷底。
一周後,即便政府發表聲明,鬱金香的平均價格下跌超過90%,普通品種甚至不如洋蔥值錢。
16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2010年前後,國內尤其青海地區流傳一句話,「一獒滅三虎,三獒沉航母。」
藏獒確實兇猛,但這句更多的是在表明,當時藏獒身價昂貴。2010年2月,一條「康巴一號」的藏獒竟然可以賣到200萬,品種優良的母藏獒能賣到超過500萬,公藏獒則能達到上千萬。
血統純正的公藏獒,配種價格高達30萬/次。隨後行情急轉直下,養不起的人們紛紛贈送和放生,江蘇男子8000塊轉手的藏獒,大半年前超過40萬。
有報導指出,青藏高原現在仍有數以萬計的藏獒,流浪「成災」。
2002年,20克普洱茶拍賣出165萬元;2005年,一提七子餅普洱茶創造了160萬元的拍賣神話;2007年,在東協博覽會上,一公斤所謂的茶王更是被標出600多萬元的天價。
但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場崩盤了。
當年600萬元一公斤的茶王只值10多萬元。而茶園的鮮茶更是每公斤不到一元錢,茶農們乾脆不採茶葉了。
整個普洱茶市場從泡沫到破滅大概經歷了幾個階段,首先,港臺炒家大肆收購市面上的老茶;隨後茶廠和茶園接到大量訂單,產業鏈迅速迎來生機;緊接著,通過拍賣、炒作、蹭時政熱點等誘導消費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最後大經銷商出售囤貨離場,中小經銷商和散戶進場接盤。
與資產端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相似,泡沫經濟的產生大致會有以下幾個特質:
1.資產或者商品,本身數量有限,有一定稀缺性,並且無法快速複製和生產,有一定的生產周期;
2.控盤者前期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法,掌握資產或商品的大部分份額,有充足資金;
3.宏觀層面上政策寬鬆,允許金融槓桿,並且有充足資金來源;
4.出現造富神話,輿論熱點逐一跟上;
5.大量投機者出現,行業專業性逐漸被忽視。
經濟學中有個「博傻理論」(又稱「最大笨蛋理論」),其論斷是:即使人們完全清楚某物已經估價過高,但還是會購買它,因為該物的價格仍在上升,還會有一個更大的傻瓜來接手。
潘越飛在蘭花泡沫的文章後提到:
「每個蘭花泡沫的參與者,都是坐在賭桌上的賭徒,每個人都明白『不得貪勝』的道理,但是捨得獲利後早早退出賭局的人,只有極少數。」
最後,用被稱為全球的「經濟沙皇」、「美元總統」的艾倫·格林斯潘的一句話來總結:
「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當然,泡沫經濟對經濟帶來的傷害顯而易見,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很多產業都是在泡沫之後發展起來。
比如荷蘭因為鬱金香喪失了貿易和金融在歐洲的地位,但是荷蘭的鮮花產業逐漸成為經濟支柱,成為世界的花卉交易中心。而不少網際網路巨頭,也是在人們熟知的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才真正顯露出來,比如谷歌。
而目前正被大家關注的區塊鏈或許也是如此。
文章∣啟明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