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春水向東流」|詩與科學

2020-12-22 風雪文化007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春水向東流」,—江春水向東流對嗎?|詩與科學

我國晚唐詞人李煜有一首著名的《虞美人》詞,最後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春水向東流」早已膾炙人口。後來我國有一部電影也取名《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國從東北邊境的黑龍江,到號稱「華南大動脈」的珠江,包括長江、黃河、準河、錢塘江等大江大河,都是向東流的。莫非真的是所有的河流都是「一紅春水向東流」?

河流的流向遵循一條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則:水向低處流。地勢的起狀決定了河流的流向。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徵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使得我國大陸上的主要河流滾滾向東流,因此詞人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對的。

當然,以上說了,既然地勢起伏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因此並非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我國的河流也並非全是從西向東流的。

相關焦點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典出:五代·李煜《虞美人》■原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釋義: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一江清水向東流」可以看作是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巧妙借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中膾炙人口的名句。這首《虞美人》是南唐後主李煜被宋太祖滅國後俘至汴京第三年所作。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若問你寫「愁」,最好的詩詞有哪些?也許你說:「太多了。」可大多數人能想起的第一句,卻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終於,當李煜在他的生日的宴會上寫下這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時候,趙光義覺得他的愁,從此可以到盡頭了。
  • 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個王朝最後絕唱
    他不愛江山愛詩詞,他不愛政治哎書畫清代詩人郭磨在詩中寫他「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意為作為詩人他可以絕代雙驕,只可惜他命薄做了君王。他被譽為「千古詩帝」。今天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絕筆之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詩與《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寫於李煜被毒死之前。這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句話寫出詞人身為階下囚的無奈,春暖花開中秋月圓時間更替,詞人卻依舊在牢裡度日如年。李煜以前當國君時成天鶯歌燕舞日日縱情聲色、貪圖享樂,現在淪為階下囚心中充滿悔恨之意。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為一位詩人,他在詩詞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後世對他的評價也很高。但是,他同時又有皇帝這一特殊身份,國家衰亡,支離破碎,一代帝王落魄而終。李煜前期的詩詞作品,一首首都是詞風瑰麗、旖旎柔情,盡述宮闈之樂、閨房之趣。國家條令之後,他的詩詞多以回憶和抒情為主,也正是這個時期,他的作品進入全盛時期,最為我們熟悉的就是這首「虞美人」。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苟且偷生,行屍走肉的時光啊!你何時才能結束? 前塵往事有多少心知肚明!昨夜蒙塵陰暗的小樓上又吹來了毫不留情的春風,吹得我竟搖搖欲墜;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叫我怎能忍受得了對故國的回憶之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如往昔,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成喪,年華不在。
  • 每日竇摘|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如果說,李煜不擅長國事,已經成為他身為一國之君的短板。那麼,此時此刻,天下大勢則使他更為窘迫。他的父親在位的時候,南唐的國力開始漸漸衰退,後周就已經吞併了南唐北部一帶的土地。李煜的父親甚至廢掉了自己的帝號,向後周稱臣。而那位因為兵變獲得後周帝位的趙匡胤更不是普通人。他不像李煜一樣滿腹才情,反倒是一個善於把握時機的職業軍人。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詞帝李煜最美絕命詞
    美到心醉,痛到心碎,其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絕唱,風靡古今。《虞羨人》很早就被譜曲成歌曲,男女老少,皆能吟唱,至今仍記憶猶新、如弦在耳。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這年的時光怎樣才能結束呢,過往的事我還能記得多少呢?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花秋月何等美好,我卻只盼著這樣的光景快快了結。只因啊,看著那些,總讓我想起從前的往事,心中不禁鬱郁傷懷起來。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讓我如何承受那故國淪亡的悲痛!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才華橫溢為啥亡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尤其最後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成為千古絕句。南唐的三世國君分別是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由於是李姓,他們自稱是唐的後人,所以沿用了唐的年號,而歷史上為了區別,稱其為南唐。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稱為南唐後主。公元961年,中主李璟(李煜的父親)病逝,也就是北宋建隆二年,李煜即位。李煜害怕自己的國土遭受侵犯,向剛建立北宋不久的趙匡胤俯首稱臣,歲歲進貢。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醉美古詩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佳作賞析:本文作者為李煜,字重光,號鍾隱,初名從嘉。後稱李後主。李後主治國昏庸無能,但多才多藝。他通曉音律,擅長工書畫,創「金錯刀。」精於文曲詞,詞的成就尤高。他開拓了詞的境界。
  • 中華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煙波江上使人愁。2、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3、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4、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5、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6、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7、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8、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內心的孤獨有誰能懂
    他的詞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悽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他的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成了他的絕命之作。
  • 雨水 | 一曲《一江春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後曲風突變,竹笛音色劃破長空,讓人不禁發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嘆,樂曲最後部分再次回到主題,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而現如今國土更姓,山河變色夢醒時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魏勝寶老師個人介紹魏勝寶,字清霖,青年古琴演奏家。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寫《虞美人》的玄武湖
    東有紫金山,南有雞籠山、覆舟山一脈相連,北有幕府山、觀音山等作屏障,西、南聳立著雄偉壯的古城牆,湖水波光粼起,湖中的環洲,梁洲,翠洲,菱洲,櫻洲由堤橋相連,綠樹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有「錢塘莫美於西遊,金陵莫美於後湖」的贊語,把南京玄武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
  • 影視點評:《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影片1946年開拍,1947年10月完成,在上海公映時,連續三個月盛況不衰,觀眾近80萬人,創下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一江春水向東流》確實有著痴心女子負心漢的家庭倫理套路:男人如何如何花天酒地的對比中,必然是妻子扶老攜幼,忍辱負重。這樣一個看起來像極了八點苦情撕逼檔的片子,卻代表了當時中國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當然也有人說,裡面還表現了民族情結。主線是張家一家人的兩重天生活,副線則是縮略的整個抗戰過程。正是對於抗戰這個宏大事件的微型展現,讓電影脫離了家庭情感戲的局限。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南唐的亡國之君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浮生共憔悴,壯歲失嬋娟。這些可都是李煜留下來的好詩。據說李煜的生辰是在七夕節那一天生的但是他的祭日也是這一天,在七夕節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在這一天出去浪漫,這一天不知道是應該開心還是應該不開心而李煜自己也不知道這一天是喜還是悲。他生在了一個所有人都想出生的家庭那就是帝王家,李煜也當上了所有人夢寐以求可望不可及的皇帝。
  • 詩詞大會|飛花令「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灣清水總能喚起美好的回憶,仿佛整片綠色都在映照著你的過往,思緒深陷其中,昨日又出現在清澈之中。水是情思的代表,綿軟無力卻始終揮之不去,想要擺脫卻佔據所有的毛孔,直至生命的枯竭。1.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當花遇上古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歌罷,將手中寶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流如注,香銷玉殞。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長出了一種草,莖軟葉長,無風自動,似美人翩翩起舞,草頂小花豔麗藏悲,嬌媚含怨,卻又楚楚動人。民間傳說這是虞姬精誠所化,於是稱之為「虞美人草」。虞美人在春末夏初開花,虞美人花瓣輕薄如綾,花朵纖弱飄逸,在微風中搖曳時,如美人舞袖,格外嫵媚,深受人們喜愛,古往今來為人稱頌。
  • 文人與酒的情緣--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凡事也總有例外,南唐後主李煜本無意當皇帝,偏偏命運就給他開了這個玩笑,不想當也得當。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李六子,當時李璟的次子到五子均過早夭折,到長子李弘翼做皇太子時,李煜事實上已經是次子了。李煜害怕兄長李弘翼猜忌,從不參與政事,在家中宴飲,填詞唱和,沉醉於山水,常以隱士自居。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後主李煜死因大揭秘
    李煜詞語言優美明淨,工於白描手法,尤其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李煜的詞,主要是後期的詞突破了花間詞派狹窄、虛浮的天地,擴展和提高了詞表現生活、抒發感情的能力,故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此後,詞同古典詩歌一齊發展,到宋代達到高度繁榮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