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四個民族村喜獲命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近日,國家民委正式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在各地民委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初審、專家評審、覆核、公示並經國家民委批准,全國595個村寨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我省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竹墩社區、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張莊鎮村、淮安市漣水縣黃營鎮朱橋村和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星村名列其中。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採取切實舉措推動落實《省政府關於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省民族聚居地方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是民族聚居地方發展取得新成就。近年來,中央財政下撥我省的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逐年增多,由最初的10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2128萬元。2016年-2019年,中央財政共下撥我省少數民族發展資金8069萬元,省財政配套8062萬元。省民宗委聯合省財政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扶持民族鄉鎮村大力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民族聚居地方面貌煥然一新;著力扶持民族鄉鎮村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項目,「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民族聚居地方發展成效顯著。
二是著力推進經濟薄弱村脫貧。近年來,我們按照《意見》要求,強化「委地共建」「百萬幫扶」「物業推動」「同心拉手」四管齊下的幫扶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脫貧攻堅、推進創新探索。經過共同努力,蘇北經濟薄弱民族村的面貌顯著改善、少數民族群眾收入增幅明顯增高,全省有39個民族村村集體年收入全部達到18萬元以上,全省經濟薄弱民族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三是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成績顯著。省民宗委近年來持續加強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規範管理工作,把推進民族鄉村申報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作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突出民族特色、保護民族文化、展現江蘇特點、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的總要求,積極做好「三個結合」,即在實施特色村鎮項目中把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結合起來、把特色村鎮項目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把特色村鎮項目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實現了村鎮風貌煥然一新、特色民居保護合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務不斷完善、民族關係更加和諧的發展目標。
四是全省民族村「一村一檔」臺帳資料不斷完備。省民宗委會同轄有民族村的市、縣(市、區)民宗、統計、扶貧等部門,在全省繼續開展民族聚居地方基本情況普查工作,重點對39個民族行政村的自然、人口、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村集體收入、村民年收入等情況進行逐一調查,結合扶貧工作部門提供的數據,建立了「一村一檔」的臺帳資料,並做到年度及時更新,為有針對性地制定特色村寨建設幫扶措施提供了全面、準確的依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