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2020-12-16 牛子道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全書只有五千言,也被稱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書中文約義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其中更是涉及到了政治、軍事、倫理、科學、宗教等多個領域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稱之為「萬經之王」亦不為過

本文將從《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切入,從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角度看待「道」的真諦。

原文賞析

《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能用語言形容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

無影無形的混沌狀態,才是天地萬物的初始。

天地萬物形成時的本源狀態,孕育了萬物的本源。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玄妙。

要經常從「有」中去領悟萬物產生的端倪。

「無」和「有」本源相同,只是叫法不同,二者都體現了「道」的深遠玄妙。

這不是一般的深遠和玄妙,而是非常深遠,非常玄妙,它是宇宙中天地萬物一切奧妙的總門。

「道」,不可名狀

《道經》第一章看似簡短,卻蘊藏深意,寥寥數語道清了世間萬物的本源唯一「道」字。

①道蘊哲學

老子在開篇就提出「道」的存在,及其無形、無名、玄妙的狀態。在老子眼中,是「道」讓宇宙萬物從無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故將「道」視為眾妙之門,表面看似粗淺,實則體現出了老子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②道法自然

《道德經》全書始終圍繞一個「道」字展開,這是本書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眼中,「道」的存在早於天地萬物,早於傳說中的混沌,而「道」又主宰並衍生出了天地萬物。從中可以看出,「道」便是對世間萬物規律的一種認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大道

正所謂,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

③道亦是真理

在老子眼中,「道」不只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更是一切的真理。宇宙大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人只能遵循而不能改變,倘若改變就是背道而馳,逆道而行,結果唯有走向毀滅。老子常說「順自然而為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順其自然」,自然大道便是真理。

④大道無形

在老子的認識中,「名」是一種概念,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並非真正的自然,有著極大的局限性。而真正的「道」是無影無形,沒有形狀的,大道無形,「道」無法通過語言和概念來表達,只能親身感受,去體悟,也就是世人常說的「言不能盡其意」。

寥寥數語,老子就傳達了四個觀點:道是一種哲學、道是規律、道是真理、大道無形。一個「道」字,不可名狀卻又蘊藏世間一切的道理,這便是老子的高明之處。

孔子得道與老子

老子將「道」看作萬物本源,並非無的放矢,他的這一思想對孔子便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成就離不開老子,素有「孔子見老子得道」的說法。

孔子第一次見老子時,老子剛洗完頭,正凝神而立,披髮待幹,如同木偶人。待完畢後孔子問其為何如此,老子答曰:

至陰寒冷,至陽炎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陰陽相交,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生發展的規律,但你看不到。生死興衰,時隱時現,日遷月移,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作用,但你卻不見它的形跡。生有所始,死有所歸,生死循環,無有窮盡。這就是萬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由此得知,大道無形無跡,為天地之根,也領悟到了老子凝神而立的關鍵是讓內心回歸淳樸真我的狀態

孔子第二次見老子時,問他為何自己研究周禮六經,卻無君主採納。老子說:

你所謂的知識和道理,就像是足跡,是先人的足跡,足跡又不是鞋呀,怎麼有用?百鳥雌雄相視但可生育;而蟲類則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應和才生育。有種叫『類』的動物,身兼雌雄兩性,能自生自育。本性不可改,運命不可變,時間不可留,道不可閉塞。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敗。

一席話,孔子靜坐三個月才明白。老子是告誡他:六經只是陳舊的知識,而不是道,唯有法天效地,與自然合一,明悟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得道」。得道,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教化天下。

孔子從老子的話中悟出「道」的真諦,便是無形無相,順應自然,與自然合一。

而《道德經》作為老子留給世人的「五千真言」,句句都是老子一生所學、所悟之精華所在。由此可見,《道德經》內蘊哲理博大精深,無愧為「萬經之王」,為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道經》第一章告訴我們:「道」不可名狀,唯有順應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通過對事態本源的認識才能悟出其中的玄妙,順應自然大道才是世間一切的根本,也是我們應當遵循的真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無,名天地有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釋:道可道,非常道:這句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此中三個"道"字給後人很大的困惑,千百年來,聚訟不絕。
  • 《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到底怎麼斷句釋義?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再加上古人文字凝練,諸如《道德經》、《論語》、《孟子》等名篇典籍的釋義,因斷句的不同而有不同釋義。《道德經》中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有兩種。一種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另一種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個人覺得第二種斷法更科學,直觀的解釋就是:天地初始的時候,所有的事物都沒有名字,我們給每個東西起了個名字,所以有了我們現在所稱謂的萬物。從哲學上看的話,像慧能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有點唯心的意思。
  • 聖人老子與《道德經》
    也正是擔任這一職務,為老子日後能寫下《道德經》打下來一定的基礎。2.道德經的成書《道德經》的成書其實於一個人有關,誰呢?這個人就是『尹喜』,尹喜擔任函谷關關令,當初老子見周朝氣運衰弱,打算出函谷關就此隱去。尹喜知道此人有大才,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什麼意思呢?大致為,你有大才,既然打算隱去我不攔你,但是你想出關必須寫點什麼。
  • 老子講的「無名天地之始」,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告訴我們是怎麼回事。有的人是這樣點標點的「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但是這樣點更合適「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意思是無名是萬物沒有產生的無名世界,萬物產生之前沒有名相,沒有任何可以感知的有名之物,所以說是一種無名的狀態,那個時候沒有任何稱謂,一片魂斷混沌狀態,那個時候是萬物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今天我們跟老子想得差不多,今天的科學家也想不明白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世界有多大?
  • 道德經:老子眼中的「女人」和「水」
    老子眼中的「女人」守柔貴雌的思想在《道德經》中體現為對女性的推崇。在《道德經》中,老子常用女人來比喻不可言說的「道」。比如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提到了「妙」字,妙可做少女解,少女是純真、純潔的象徵,用在「道」中,就是天地的本始。
  • 道德經老子:聖人處不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聖人,老子眼中的聖人,明達睿智之人,順其自然任其發展。立足點在無。孔子眼中聖人多談有的姿態。老子在談最好的切入點,孔子的聖人在談勢的基礎上再拉升。如同種莊稼,老子眼中的聖人在可種的地方該種的時候撒下種子,孔子的聖人在莊稼上施肥讓其長的更好,在枯的時候盡力挽回,既順應天道又對抗天道。兩者的聖人都在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勢大道。至於後世酸儒談的為天地立規矩,已經遠離了孔子的本意。明達睿智,懂大勢,知進退,有節奏為聖。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聖人之道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二】感悟誠實的語言不好聽,好聽的言語不誠實;善於辯論的不會靠多說來辯論,而靠多說來辯論的並不是真的善於辯論;真正智慧的人不會表現的博學,而博學的人認知也不一定深刻。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老子開創的只是道家學派,並非道教這一宗教組織。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
  • 老子《道德經》精華
    老子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裡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德經》,又名《老子》,因其內容分道經和德經而得名。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 老子《道德經》思想概括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譬道之於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上善若水。所以,中醫關於真氣的理論,也可以作為「道」存在的一個佐證。老子認為,現在的天地萬物都是由「道」逐漸地演化出來的,而且「道」到現在一直滋養著萬物的生長。所以,「道」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道「默默無聞地工作,演化出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卻從不彰顯自己,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 《道德經》:天地無私,施而不饋;聖人之德,本為一誠
    然而老子本人確實是一個很純粹的無神論者,《道德經》只言道,通篇不談神鬼。孔子也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可見在遙遠的春秋時代,這些賢達聖人,觀察的是天地,體悟的是道心,何其純粹。至於老子道教祖師的身份,也是後來人追認的。
  • 道德經奧秘:懂女人,《老子》的情商之道有多高
    道德經》因為是老子所作,又稱《老子》。讀《道德經》的朋友會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我讀《老子》偶然也會突發奇想,一個出類拔萃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默默關懷支持的女人,那老子的愛人是誰?翻遍《道德經》翻遍春秋典籍,找不到老子愛人的蹤影,難道老子是得道高人,終身為娶?
  • 《道德經》裡的「聖人之道」是什麼
    《道德經》是給領導寫的,講的是領導法則。它裡面的針對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國君。在道德經裡經常會出現這種話「上怎麼樣,民怎麼樣」。就是上面怎麼做,百姓怎麼做。他當時的口氣完全是對當時的統治者說的。如果不領會這個,就會覺得道德經就是給老百姓寫的。
  • 詳解諸子百家系列之道德經(一)
    《道德經》,春秋時老子所著,又稱《老子五千文》,被譽為「萬經之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傳統文化、哲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老子,姓李,名耳,為公認的「百家之祖」,對諸子百家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迄今為止,《道德經》的各種語言譯本多達二百六十多種,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備受矚目。帛書《道德經》分上下卷,上卷為「德篇」,共 44 篇,下卷為「道篇」,共 37 篇,寓意淳德歸道,全德復道。我們還是按照通行本的順序來,按照帛書的內容,先從道篇進行注釋吧。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根據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創派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對《道德經》的註解。天地不仁,這個「不仁」是指無心,而「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用後便丟棄。在白玉蟾的註解為:任其自然。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
  • 感悟《道德經》,實修老子的法門
    老子是明悟「道」的聖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被描述的,所以老子用《道德經》來描述他所感悟的萬物之道。但可道又非常道,《道德經》卻並非是「道」。所以,我們想要向老子學習,所需要做的就是去實修實證,而不是只是理解《道德經》的內容。那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將他悟道的方法教授下來,那麼我們就可以來實修老子的法門。通過實修,我們能明悟什麼是「道」。在第一章,老子就教我們如何來開啟眾妙之門。對於萬物,都有著無有轉化的過程,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 《道德經》:聖人做事不過分,不貪多,沒有驕傲之心
    《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僅僅用五千個字,就把宇宙、人生、自然、世界給說了透徹明白。如此簡潔有力的語言,恐怕也只有中華文明的漢語能做到。《道德經》究竟厲害在哪裡呢?它為我們的世界和人生都有哪些指導意義呢?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從這個角度,也可知道老子是何等大才!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老子《道德經》裡最經典的十句話,讀後受益匪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1、絕學無憂。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