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全書只有五千言,也被稱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書中文約義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其中更是涉及到了政治、軍事、倫理、科學、宗教等多個領域。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稱之為「萬經之王」亦不為過。
本文將從《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切入,從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角度看待「道」的真諦。
原文賞析
《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能用語言形容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
無影無形的混沌狀態,才是天地萬物的初始。
天地萬物形成時的本源狀態,孕育了萬物的本源。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玄妙。
要經常從「有」中去領悟萬物產生的端倪。
「無」和「有」本源相同,只是叫法不同,二者都體現了「道」的深遠玄妙。
這不是一般的深遠和玄妙,而是非常深遠,非常玄妙,它是宇宙中天地萬物一切奧妙的總門。
「道」,不可名狀
《道經》第一章看似簡短,卻蘊藏深意,寥寥數語道清了世間萬物的本源唯一「道」字。
①道蘊哲學
老子在開篇就提出「道」的存在,及其無形、無名、玄妙的狀態。在老子眼中,是「道」讓宇宙萬物從無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故將「道」視為眾妙之門,表面看似粗淺,實則體現出了老子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②道法自然
《道德經》全書始終圍繞一個「道」字展開,這是本書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眼中,「道」的存在早於天地萬物,早於傳說中的混沌,而「道」又主宰並衍生出了天地萬物。從中可以看出,「道」便是對世間萬物規律的一種認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大道。
正所謂,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
③道亦是真理
在老子眼中,「道」不只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更是一切的真理。宇宙大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人只能遵循而不能改變,倘若改變就是背道而馳,逆道而行,結果唯有走向毀滅。老子常說「順自然而為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順其自然」,自然大道便是真理。
④大道無形
在老子的認識中,「名」是一種概念,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並非真正的自然,有著極大的局限性。而真正的「道」是無影無形,沒有形狀的,大道無形,「道」無法通過語言和概念來表達,只能親身感受,去體悟,也就是世人常說的「言不能盡其意」。
寥寥數語,老子就傳達了四個觀點:道是一種哲學、道是規律、道是真理、大道無形。一個「道」字,不可名狀卻又蘊藏世間一切的道理,這便是老子的高明之處。
孔子得道與老子
老子將「道」看作萬物本源,並非無的放矢,他的這一思想對孔子便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孔子的成就離不開老子,素有「孔子見老子得道」的說法。
孔子第一次見老子時,老子剛洗完頭,正凝神而立,披髮待幹,如同木偶人。待完畢後孔子問其為何如此,老子答曰:
至陰寒冷,至陽炎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陰陽相交,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生發展的規律,但你看不到。生死興衰,時隱時現,日遷月移,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作用,但你卻不見它的形跡。生有所始,死有所歸,生死循環,無有窮盡。這就是萬物生死之根本。
孔子由此得知,大道無形無跡,為天地之根,也領悟到了老子凝神而立的關鍵是讓內心回歸淳樸真我的狀態。
孔子第二次見老子時,問他為何自己研究周禮六經,卻無君主採納。老子說:
你所謂的知識和道理,就像是足跡,是先人的足跡,足跡又不是鞋呀,怎麼有用?百鳥雌雄相視但可生育;而蟲類則是雄在上,雌在下,上下相交應和才生育。有種叫『類』的動物,身兼雌雄兩性,能自生自育。本性不可改,運命不可變,時間不可留,道不可閉塞。道就能成功,失道必定失敗。
一席話,孔子靜坐三個月才明白。老子是告誡他:六經只是陳舊的知識,而不是道,唯有法天效地,與自然合一,明悟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得道」。得道,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教化天下。
孔子從老子的話中悟出「道」的真諦,便是無形無相,順應自然,與自然合一。
而《道德經》作為老子留給世人的「五千真言」,句句都是老子一生所學、所悟之精華所在。由此可見,《道德經》內蘊哲理博大精深,無愧為「萬經之王」,為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道經》第一章告訴我們:「道」不可名狀,唯有順應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通過對事態本源的認識才能悟出其中的玄妙,順應自然大道才是世間一切的根本,也是我們應當遵循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