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工學院坐落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建校60多年來,校名有更迭,校址有變遷,不變的是一所學府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初心的堅守。學校不斷彰顯應用型辦學特色,努力為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正是這樣的堅守,讓淮陰工學院在續寫學校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道路上闊步向前。
立體化發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啟動一流專業建設實施計劃,策應新工科建設,瞄準地方新興戰略產業、特色產業及重點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主動布局和建設新興學科專業,增設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新型應用型專業。優化專業設置,推進專業動態調整與改造升級,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專業5個。完善政產學研合作共建、合作育人機制,創建臺創學院、臺商學院、中興學院等一批行業產業學院,建有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校企合作課程140餘門,打造了88個示範實踐基地,獲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構建「學訓結合、以賽帶訓、以訓促學、賽訓孕創」的四維聯動一體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學生近年來在「網際網路+」「創青春」「挑戰杯」「數學建模」等競賽中獲獎6397人次,立項建設省級及以上大創項目519項。圍繞國家「特需項目」自主培養研究生9年,形成了完善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獲批省優碩論文4篇,建有省級研究生工作站30個。
多維度打造「雙師雙能」型隊伍。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是關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1357」工程,實施產業教授計劃,近3年引進250餘名高層次人才。強化教師隊伍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團隊化建設,以省科技創新團隊和省產業教授為引領,打造團隊化雙導師隊伍,認定「雙師雙能」型教師563人。以實踐調研、技術服務、項目開發等形式,分期安排200餘名教師到知名企業掛職鍛鍊,提升教師參與工程實踐、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等工程素質。聘請近300名行業大師、產業教授、企業專家等來校擔任兼職教授,形成行業企業人員講授實踐技能課程的機制。加強對「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設立專項資金,優先安排「雙師雙能」型教師參加國內外研修,並將「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育作為學校對各學院師資隊伍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全方位提升科技服務地方貢獻度。科學研究既注重「頂天」,更強化「立地」。圍繞國際前沿、國家急需項目,近年來獲批國家級項目100餘項;注重校城融合,以服務謀發展,以貢獻求支持,與淮安市及周邊區縣政府全面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聯盟,2019年底實現了「1111」工程淮安市各縣區的全覆蓋。學校近5年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籤訂合作項目2079項,合作經費2.52億元,直接經濟效益150多億元。選派科技人才為地方企業行業解難紓困,開設「洪澤班」等為縣區輸送人才,實現了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掛職在地方各縣區全覆蓋。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獲批專利1300餘件,轉化成果近200件,建有國家級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等省級及以上實驗教學及科研平臺36個,實現了學科專業省級以上平臺的全覆蓋。聚焦地方的重大發展戰略和重點工程,推進蘇北發展研究院新型智庫建設,提升高校智力服務能力,《關於深入實施「1111」工程,加快推進校地合作共建助推淮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蘇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調研報告》等眾多科研成果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實施中得到推廣應用。
(作者:仲昭慧)(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