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的大詩人,兩人不僅是唐朝的兩顆耀眼明星,同時也是中國文壇的兩顆永不隕落的巨星,據考證,李白一生作詩1059篇,杜甫一生作詩3000餘首,今尚存1400多首。杜甫作詩最多。杜甫詩篇的產量是李白的三倍,但是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卻只是個詩聖?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和詩的風格有關
李白的詩歌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立意清晰。杜甫的詩歌,則表現出很濃重的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杜甫寫詩的手法,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來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深厚同情。
李白生活在唐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是大唐的氣魄醞釀了他的豪邁,他遊遍大江南北看到的都是盛世繁華。他的詩歌渲染的是非常豐富的浪漫感情。寫作手法上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神仙意境,這就是李白詩歌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難怪後人稱他為「詩仙」了。
杜甫則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百姓流離失所,杜甫看到的都是人間疾苦,表達的都是憤世嫉俗,杜甫一生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所以說根本浪漫不起來。
由於兩人詩篇的風格迥異,所以詩人對他們的尊稱也不一樣,杜甫被尊稱為「詩聖」,李白被尊稱為「詩仙」,實際這兩個頭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兩種不同的稱謂而已。
第二:和兩人的名號有關
李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和李白生活在同時代的詩詞名家讚賞李白詩文時,都尊稱李白為「謫仙」。李白的詩雄奇飄逸,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的地步,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這也是他名號的來歷。
而李白「謫仙人」這個稱號,主要是因為《蜀道難》這首彪炳史冊的詩而來,李白這首《蜀道難》,把蜀道真實的艱難程度描繪的淋漓盡致。據記載,李白從四川回到長安的途中,與前輩詩人賀知章偶然相遇,兩個人就以詩會友。賀知章對完這首詩對李白的才學讚嘆不已,認為此詩非凡人所能做,所以就稱李白為「謫仙」。從此,「謫仙」的名號,在長安城婦孺皆知。唐大詩人杜甫也有詩讚云:「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狂客指的是李白好友賀知章,因此,後人便把李白尊為「詩仙」。
第三:李白和杜甫的思想感情不同
李白由於持才傲物,在他思想中大多是憤世嫉俗、他的思想是道家思想和遊俠思想,他一心追求隱居和回歸大自然,一生都在追求個性的解放和自由,他的詩誇張、神奇瑰麗、色彩斑斕、氣勢豪邁奔放,大有一種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比如他的詩句「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還有「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讓人覺得他就是一個神仙,思維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不過其實李白的人生理想不是當個詩人,他有更遠大的抱負。用李白自己的話說就叫:「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出自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杜甫詩詞的思想感情核心是關注人民疾苦,主題思想是忠君、愛國、愛民。他的詩詞大多是詠史懷古,借史抒懷,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因為他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安史之亂的爆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巨大的不幸,例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等著名詩句,都是表達對人民疾苦的憐憫和同情。
在李白和杜甫兩個人當中,李白的詩詞反映了盛唐時候的繁華,杜甫的詩詞則反映了大唐在安史之亂後由盛轉衰,民不聊生的人間疾苦。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在詩歌上的成就無人超越,就像兩座豐碑,雖然屹立千年,仍堅挺不倒,雖然杜甫在詩詞的產量上是李白的三倍,但是從詩詞的內容上來看,兩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都是巨大的,無論李白的「詩仙」還是杜甫的「詩聖」都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沒有褒貶之意。
參考文獻:《李白傳》《舊唐書杜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