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二戰對日本的打擊還是不小的,在二戰尾聲美國都不願把原子彈投放到東京,原因就是當時的東京幾乎已經被炸成廢墟,不能創造更大的殺傷價值。
儘管日本遭受巨大的重創,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澄清的,那就是日本投降後,美國獨立佔領,沒有徹底破壞掉日本的工業基礎,假如,當時日本真的採取所謂的「一億玉碎」計劃,估計也就沒有日本後來的事了。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二戰後日本還是從艱難的環境中取得了不俗的經濟成績,說是東亞經濟奇蹟也不為過。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工業生產值每年平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1%,在1968年甚至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在國家層面,日本的黃金儲備在1986年居世界第二位;從企業層面,美國《商業周報》統計的世界排名前30名的公司中,日本佔據22家。
更為驚嘆的是,不止是總體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個體上依然表現亮眼,在1988年時,日本人均收入高達1.9萬美元,比當時的美國還要高1000美元。
日本雖然後來進入長期的蕭條,但是總體來說還處於發達國家之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麼,日本當年能夠重新崛起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日本的工業體系並未被完全摧毀
儘管日本本土遭受很大重創,但是正如我們在開篇時講的那樣,日本向美國投降,得以使得本土免受更多的戰爭災難。
這就使得日本的工業體系得以保留,尤其是相當多的工業人才還在,只要條件允許,開足馬力生產,經濟自然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
這是前提性的,如果日本經濟基礎被摧毀,那麼,日本想要再崛起是很艱難的了。
其次,日本的政治改革,為經濟崛起保駕護航
實際上,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走上經濟快車道,發展十分迅速,然而明治維新並不徹底,還存在很有封建因素,尤其是軍國主義的影響下,遏制了經濟的全面發展。
日本投降後,在美國的監督下日本進一步地做出了改革,比如日本1946年憲法就是美國幫助完成的,從結果上來說,日本經濟徹底趕上資本主義通道。
再次,冷戰期間,美國的全方位扶持政策
本來日本是戰敗國,在二戰結束後應該進行長期遏制才對,但是為了遏制蘇聯,美國改變了對日本的政策,決定利用日本來遏制蘇聯。
為此,美國還制定了「道奇計劃」,幫助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
隨後,抗美援朝和越戰爆發,美國以日本為基地,給了大量的「訂單」,使得日本發了一筆戰爭財,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最後,沒有軍備支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經濟發展中
由於日本是戰敗國,不允許再擁有軍備,而是由美國負責保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軍事和政治主權,但是也讓日本能夠不操心軍備,全身心的投入到經濟發展當中,為日本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條件。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日本人要強的民族性格,日本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的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