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單明海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記者 鄒儀
「李郃少年得志,中得狀元。他得知同科考生劉蕢因得罪權貴落榜,就不顧個人得失,上書文宗皇帝,請求收回授予自己的功名,改授劉蕢。李郃讓第深深影響著我們李氏後人,他『讓』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了下來。」2月16日,農曆正月初一,在寧遠縣灣井鎮下灌村村史館,10多名在外求學返鄉過年的大學生饒有興致地聽村黨支部副書記李乾福講解村史。
下灌村又名灌溪村,享有「千年古村」「江南第一村」等美譽。它孕育了唐代狀元李郃、南宋特科狀元樂雷發以及48名進士。民國時期,產生了3名陸軍少將。新中國成立後,有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村史館設在建於宋朝的李氏宗祠內,面積3000餘平方米,通過文字、圖片、實物、文物、展板等多種形式,展現下灌村的歷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風情、鄉賢名人、村規民約等。
走進村史館,見「讓第家風」「誠實忠厚」「勤耕苦讀」「團結和睦」「尊老愛幼」「克繩祖武」6塊牌匾高懸於門樓上。祠堂神位上供奉著李家3位顯祖,身著朝服的李郃端坐左首。
李乾福介紹,村裡一些歷史、傳說、故事逐漸被淡忘,村裡一些文物也在逐漸散失,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2014年建立了這個村史館,就是想把好村風、好民風、好家風傳承下去。
「這座村史館修繕時,村民李順德把建在旁邊的一個小商店主動拆了,還動員其他幾家商戶也將店子拆了,把地讓出來。更可貴的是,他們沒有要村裡一分錢補助。」正在村史館參觀的村民李建群說,「讓」字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村民為人處世的準則。
「我從小在縣城長大,只知道建村很久遠,沒想到村裡的歷史文化還這麼厚重。」聽完講解,在南京大學上學的李正文感慨地說,作為一名大學生,要將優良村風傳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