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釣的時候經常有釣友有這樣一個疑惑,總是釣了幾條魚就停口,然後就是半天進來一條魚,等釣到十來條魚的時候大半天已經過去了。為啥會這樣?釣友們總會把原因歸咎於資源不給力,又或者說這條河被電過了等等。其實有大部分時候,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沒有把進窩的魚留住。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聊留的那些事兒,這也是新手邁向老釣友的關鍵一個環節,希望新手釣友們不要忽視了。
可能有些釣友會奇怪,魚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我的鉤子上不是有餌料嗎?路人甲想說,留魚真的很重要,因為誘魚這個環節是保證你釣到魚,但是留魚這個環節是保證你釣得比別人多,你說重不重要?如果好不容易把魚誘進來,但是卻沒留住魚,那前面的環節是不是白做了?所以新手才會經常出現打窩後有魚進窩,但進窩後沒釣幾條魚就停口的尷尬。而老釣友則不一樣,他們不僅考慮到怎樣誘魚,而且會想辦法讓魚留在窩子裡。怎樣留魚呢?
窩料的成分要做到虛實結合
窩料並不僅僅起到誘魚的作用,而且它也承擔著留魚的重任,老釣友慣用的技巧就是合理的控制窩料中顆粒和粉末的比例。我們都知道粉末物質入水後會融散,隨著水流四處飄蕩,一些細小的碎屑飄得四處都是,這樣可以明顯擴大誘魚的範圍。但這些物質容易被消耗,很難留住魚,所以需要足夠的顆粒物不易霧化的物質來留魚。
這些顆粒物有很多,可以是普通的小米,大米,碎玉米,也可以是顆粒較大的完整玉米粒,麥粒或者是霧化比較慢的飼料顆粒。這些顆粒比重比較大,入水後不會輕易被水流衝刷得四處都是,而且這些顆粒都是能讓魚填飽肚子的東西。但是這些顆粒分散在水底,魚兒想要填飽肚子就必須一顆顆的把它們吃進肚子,這是非常需要時間的,這個過程中你就成功地留住了它們,然後就是想辦法讓它們吃你的餌料了。
補窩是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打窩確實能夠誘魚,也能有一定的留魚作用,但如果你認為這樣就能留住魚,那就想錯了。前面說過咱們還要想辦法讓魚兒吃咱們的餌料。怎麼做呢?通過前期控制魚兒的窩量,搭配好粗細成分的比例,讓魚兒進窩。但咱們還要調動魚兒覓食的積極性,甚至搶食的欲望。怎麼做呢?補窩就是個很好的策略。為啥這麼說?就好像你去叫幾個朋友去飯店吃飯,如果叫了一大桌菜,服務員一下子把菜都上齊了,你們肯定是挑挑揀揀的,但是如果一個個的上菜,那就不會挑了,反而會覺得比較餓。
這個套路搬到魚的身上也是一樣,如果窩子裡全是窩料,魚兒就會只吃窩料不吃餌,而且覓食不積極。但如果窩子裡的窩料只是剛好夠吃,甚至還差一點,魚兒就會爭先恐後的搶食了。所以老釣友們在不是釣大魚的時候都不會打重窩,只會少打窩,勤續窩,這樣不僅節省窩料而且還能帶動魚兒覓食的積極性,可謂是一舉多得。
萬萬不能驚窩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魚口只是慢,但是一補窩就直接停口。這多半是補窩的策略出了問題,在窩子裡有魚的時候,補窩的動靜一定要小,窩料的味道也不能過於濃鬱。如果一大團餌料砸下去,不驚窩都是奇怪的事情了。最好用鉛墜帶窩,抽大餌團續窩。
另外,在魚兒進窩後抓口什麼的要注意,不能看到漂相就抓,如果連續幾次沒抓準口。半水提竿連續跑了幾次魚,那麼這個窩子也算是被你自己廢了。所以,寧可釣鈍一些,抓清晰有力有把握的口,也不能隨意抓口。尤其是在魚群搶食的時候,那個魚口是非常亂的,這時候反而要降低餌料的霧化,和拋竿頻率讓魚兒下底,不然越釣越上浮,魚口會越來越亂,抓口也越來越難。
結束語:有時候看人家連杆上魚自己卻沒口不一定是人家的餌料比你好,也不一定是釣位比你好多少,反而是一些你不注意的細節造成了漁獲的天壤之別。所以,有空的時候不要只研究餌料的配方,還不如想想怎樣讓魚兒留在窩子裡,然後怎樣把它釣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