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駕崩前,發生了三件怪事,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天意?
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於公元前210年,也就是他在位第三十七年,駕崩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
而據司馬遷所著作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駕崩的前一年,也就是他在位的第三十六年,曾發生了三件怪事:「熒惑守心」、「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龍死」。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01第一件怪事:「熒惑」守「心」
在古代,人們把火星稱作「熒惑「,取「熒熒似火」之意。但與我們現代人不同的是,古代的人們,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認為火星是一顆不詳之星,這一點在《史記·天官書》也有記載:「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飢、兵」。
而「心」,即心宿二,天蠍座最亮的那顆星。
熒惑和守心由於都是很赤紅的兩個天體,若是它們相遇,則紅光滿天。
這種星象雖然罕見,30年一次,但是在我們現代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在古代,認為火星入侵了心宿二,卻是象徵著帝王有災禍。
而秦始皇三十六年的一天發生了「熒惑」守「心」這種奇特的天象,第二年秦始皇就駕崩了,後人難免會把這種天象和他的死聯繫在一起。
02第二件怪事:「始皇帝死而地分」
這件怪事,其實也跟天象有關。
就是秦始皇駕崩前天上降下一顆星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上面還刻了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聽說後,就派官員去了調查,挨家挨戶盤查詢問,結果沒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並且焚毀了那塊石頭。
據我們現在的科學知識,想都不用想,石頭上的字肯定是人為刻上的。
但是,天降隕石確實發生的比較巧合。
03第三件怪事:「今年祖龍死」
祖龍,在一些說法裡,特指秦始皇。
裴駰《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秋天,「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大意就是,一天晚上使者路過華陰,忽然有人拿著一塊玉璧把他攔了下來並且說:幫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滈池君(水神),最後還加了一句『今年祖龍死『。
使者感到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給了秦始皇,並且把玉璧也呈交上去。
秦始皇聽後,認為「祖龍」說的是先人,並不是指自己,但是奇怪的是,那塊玉璧竟然是自己8年前祭奠水神沉到河裡的那塊。
一年後,秦始皇就在出巡途中駕崩了。
以上就是《史記》在秦王本紀中記載的三件怪事。
司馬遷的《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司馬遷為了著作,取材相當廣泛,並且在修訂的時候特別嚴謹。
04個人看法
我覺得前兩件有關天象的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司馬遷不會隨意編纂,但是石頭刻字一定是人為的,秦始皇在位期間,修建長城、阿房宮,各地徵工必然引發了民憤。
有人藉由天象,去製造輿論,有意的去引導人們反抗秦始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至於誰刻在上面的,根本已經查無可查,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就是利用天象來製造輿論的事件,但是不得不說,確實這種稀奇的天象發生在秦始皇駕崩前實在是太過巧合了。
但是,對於第三件怪事,我覺得「道聽途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來秦始皇駕崩這件事就比較離奇,雖然《史記》等記載秦始皇是因病駕崩的,但也有一些觀點認為,在他出巡時隨從人員有有趙高、李斯、胡亥、蒙毅等人,或許是一場陰謀。
而「今年祖龍死」事件,「使者」遇見「持壁者」,這裡的兩名事件當事人是否可信?如果有人刻意這樣傳話,也不是沒可能的,並且所謂的「玉璧」究竟是不是原來那一塊,這點也是無法確定的,司馬遷記錄的這件怪事,也是依據當時人們描述記錄的素材,畢竟司馬遷生活在漢代,對秦代的一些事都需要翻閱各種書籍資料才能整理出來,並不是完全紀實,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樣的事,沒有可能再去詢問當事人。
結合一些歷史資料,這三件怪事的發生,是在巧合的基礎上被有心人向「天意」上引導了,至於究竟發生了什麼已經無法考證了,而司馬遷記載的秦王本紀是在客觀角度去收集整理出來的,沒有司馬遷對這三件事的評論,或者說司馬遷雖然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三件怪事,但是卻從未證實過真假。